聆听《马勒第九》五周年
我走在一片墨绿色的麦田当中,乐章拉开了帷幕。远处,好像有一座火山正在拖沓的喷发,天空被染成了血红色,我知道前方是毁灭的绝念,可是我却停不下自己的脚步,暮然的移动着。我的手腕不小心被麦叶割伤,一股荷尔蒙的恶臭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和着浓重的火山灰,呛得令人窒息。
生命的过往在这片麦田里展开,一幕一幕仿如昨日而又恍如隔世。童年的小马车被甩在了身后,断了线的风筝在空中被撕来扯去,耳畔传来孩子般放荡的欢笑与哭泣。我听见嘈杂的隆隆声中有妈妈的声音,天晚了,她唤我回家,而我却再也不能回去了……
在第一乐章末尾,嘈杂的轰鸣戛然而止,小提琴开始低咽——告别开始了。我的父母、朋友和恋人,树影婆娑,我和他们拥抱,诉说着我的不舍与无奈,刚握住他们的手,又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拽着离开。这情景,一如哈代的诗句:我想准是她站在我的背后,我久已失去她的音容。我说:“我知道你在我背后,可你怎么到这常来的旧径?”寂然无语,只有凄凉的落叶声。我抑制住我的悲哀,我不愿回过头去,怕看不到一个人影。
这是在5年前,我听马勒第九第一乐章的感受,每每和朋友谈起,总会引起一片惊诧:小小年纪,怎会如此?记得那时刚刚参加工作,几乎每晚都要听一遍《第九》,它仿佛成了我唯一的庇护所,以前抵触的作品,竟然令我疯狂的着迷、甚至上瘾起来。
之后的日子里,马勒的作品慢慢成了我的心灵良方,从泰坦到告别,只要带上耳机,这位深度制幻者就能随时随地给我注射精神吗啡。
在《第九》中,能感受到挺立的、逆行的、匍匐的、嚎叫的、喷薄的生命之美,它们就像音符中的图腾,呼应起聆听者的生命强度,就连《恶之花》里的那一团黑,也飘荡着波德莱尔的诅咒,复杂而又神秘,一种深渊的吸引,一种令人晕眩的狂欢,酷似克里姆特《吻》里的变奏。
这部作品是马勒的心灵遗嘱,像逃避死神的占卜师的最后一张牌,那是他自己的手纹,也像迎接死神的盾牌,那是他自己的躯体。生命的荣耀魔鬼般的挤进生死之间,从容地模进着,作曲家的生命呵护着《第九》,《第九》的生命呵护着作曲家。从自欺到体悟,从体悟到不舍,从不舍到抗争,从抗争到妥协,轻盈与沉重、燃烧与寂灭,生与死合为一体。一部交响可以表达至此种境界,作品本身竟然已成为了一种存在。
时光荏苒,5年过去了,当初的有些东西已经忘记,有些东西至今还记得。今天看来,《第九》于我,也似乎有了新的阐释与领悟。
马勒是热爱生命的,甚至是狂热的迷恋,他对美好的生命与迷人的大自然依赖之极。但是生活却总是热衷于对人们开玩笑——珍视和迷恋的东西往往是那么的易碎,挚爱着却无力去拥抱。
写到这里,想到了两位船长:《阿甘正传》里的捕虾船船长丹中尉:“来吧,这算什么风暴?!毁掉我这还差得远!”在狂风暴雨之后的,他与命运讲和了;《本杰明》里自诩为纹身艺术家的船长迈克:“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你还是得平静得放手而去。”在中弹弥留之际,他与命运妥协了。
命运是用来妥协的么?死亡无疑是无念的归宿么?曾经向命运挥舞拳头的贝多芬,到了晚年最终也难免陷入与它的媾和之中,英雄尚且如此,何况他人,这是人类摆脱不掉的业障。“这个英雄经历了命运的三次打击,最后一次像一棵树一样被砍倒在地。”
不,应该不止是这样。
“当新的生命重生,岁月就这般没入沉寂”——荷尔德林
耳畔想响起了理查.施特劳斯的《死亡与净化》:弦乐的织体不断的变奏,最初裂变的动机在最后时刻开始聚合、聚合,朝着最原始、最基本的那一个音符,朝着生命最初悸动的那一瞬的方向聚合。那一个瞬间,汇入永恒之河,没有了喧哗、没有了骚动,唯有寂静与安详。
新生,《第九》的最后一个乐章描绘的应该是这样一个画面。一阵阵不断地升腾、抽离之后,在最后的几个小节,弦乐声部痛苦的抽搐淡去,小提琴柔美的独奏浮现出来,它极其纤弱而又断断续续的继续向上攀升,仿佛新生儿在蹒跚学步一般。
一切即将结束,而一切又都刚刚开始。在Telarc公司《第十》唱片的封面上,一只信天翁遨游在海面上,朝着远方,无尽的海面驰骋而去。它大概承载着马勒最后的那个破茧成蝶的梦吧。
《第十》没有写完,但是也许这恰恰才是最完美的,因为生命就是在这一轮又一轮螺旋式的上升中得以结象,既没有开始也没有尽头。
死亡,我如此熟谙你,以至于当你来临之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看见你,宛如看见在我行将毁灭的身体里,一个勃然的生命在四周遍开万物。因为,我不曾死,犹如我不曾生。
生命的过往在这片麦田里展开,一幕一幕仿如昨日而又恍如隔世。童年的小马车被甩在了身后,断了线的风筝在空中被撕来扯去,耳畔传来孩子般放荡的欢笑与哭泣。我听见嘈杂的隆隆声中有妈妈的声音,天晚了,她唤我回家,而我却再也不能回去了……
在第一乐章末尾,嘈杂的轰鸣戛然而止,小提琴开始低咽——告别开始了。我的父母、朋友和恋人,树影婆娑,我和他们拥抱,诉说着我的不舍与无奈,刚握住他们的手,又被一股强大的力量拽着离开。这情景,一如哈代的诗句:我想准是她站在我的背后,我久已失去她的音容。我说:“我知道你在我背后,可你怎么到这常来的旧径?”寂然无语,只有凄凉的落叶声。我抑制住我的悲哀,我不愿回过头去,怕看不到一个人影。
![]() |
麦田 |
这是在5年前,我听马勒第九第一乐章的感受,每每和朋友谈起,总会引起一片惊诧:小小年纪,怎会如此?记得那时刚刚参加工作,几乎每晚都要听一遍《第九》,它仿佛成了我唯一的庇护所,以前抵触的作品,竟然令我疯狂的着迷、甚至上瘾起来。
之后的日子里,马勒的作品慢慢成了我的心灵良方,从泰坦到告别,只要带上耳机,这位深度制幻者就能随时随地给我注射精神吗啡。
![]() |
马勒 |
在《第九》中,能感受到挺立的、逆行的、匍匐的、嚎叫的、喷薄的生命之美,它们就像音符中的图腾,呼应起聆听者的生命强度,就连《恶之花》里的那一团黑,也飘荡着波德莱尔的诅咒,复杂而又神秘,一种深渊的吸引,一种令人晕眩的狂欢,酷似克里姆特《吻》里的变奏。
![]() |
克里姆特《吻》 |
这部作品是马勒的心灵遗嘱,像逃避死神的占卜师的最后一张牌,那是他自己的手纹,也像迎接死神的盾牌,那是他自己的躯体。生命的荣耀魔鬼般的挤进生死之间,从容地模进着,作曲家的生命呵护着《第九》,《第九》的生命呵护着作曲家。从自欺到体悟,从体悟到不舍,从不舍到抗争,从抗争到妥协,轻盈与沉重、燃烧与寂灭,生与死合为一体。一部交响可以表达至此种境界,作品本身竟然已成为了一种存在。
时光荏苒,5年过去了,当初的有些东西已经忘记,有些东西至今还记得。今天看来,《第九》于我,也似乎有了新的阐释与领悟。
马勒是热爱生命的,甚至是狂热的迷恋,他对美好的生命与迷人的大自然依赖之极。但是生活却总是热衷于对人们开玩笑——珍视和迷恋的东西往往是那么的易碎,挚爱着却无力去拥抱。
写到这里,想到了两位船长:《阿甘正传》里的捕虾船船长丹中尉:“来吧,这算什么风暴?!毁掉我这还差得远!”在狂风暴雨之后的,他与命运讲和了;《本杰明》里自诩为纹身艺术家的船长迈克:“你可以像疯狗那样对周围的一切愤愤不平,你可以诅咒命运,但是等到最后一刻,你还是得平静得放手而去。”在中弹弥留之际,他与命运妥协了。
命运是用来妥协的么?死亡无疑是无念的归宿么?曾经向命运挥舞拳头的贝多芬,到了晚年最终也难免陷入与它的媾和之中,英雄尚且如此,何况他人,这是人类摆脱不掉的业障。“这个英雄经历了命运的三次打击,最后一次像一棵树一样被砍倒在地。”
不,应该不止是这样。
“当新的生命重生,岁月就这般没入沉寂”——荷尔德林
![]() |
重生 |
耳畔想响起了理查.施特劳斯的《死亡与净化》:弦乐的织体不断的变奏,最初裂变的动机在最后时刻开始聚合、聚合,朝着最原始、最基本的那一个音符,朝着生命最初悸动的那一瞬的方向聚合。那一个瞬间,汇入永恒之河,没有了喧哗、没有了骚动,唯有寂静与安详。
新生,《第九》的最后一个乐章描绘的应该是这样一个画面。一阵阵不断地升腾、抽离之后,在最后的几个小节,弦乐声部痛苦的抽搐淡去,小提琴柔美的独奏浮现出来,它极其纤弱而又断断续续的继续向上攀升,仿佛新生儿在蹒跚学步一般。
一切即将结束,而一切又都刚刚开始。在Telarc公司《第十》唱片的封面上,一只信天翁遨游在海面上,朝着远方,无尽的海面驰骋而去。它大概承载着马勒最后的那个破茧成蝶的梦吧。
![]() |
Telarc公司《第十》 |
《第十》没有写完,但是也许这恰恰才是最完美的,因为生命就是在这一轮又一轮螺旋式的上升中得以结象,既没有开始也没有尽头。
死亡,我如此熟谙你,以至于当你来临之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看见你,宛如看见在我行将毁灭的身体里,一个勃然的生命在四周遍开万物。因为,我不曾死,犹如我不曾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