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想法 | To what extent should knowledge be specialized?
记录和ugi有关“specialization”的谈话(但好像主要是自己和自己对话,对方没有什么建设性的可记录的观点)。尝试解答的问题包括,我们在这个时代应该做通才还是专才?“专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专“?写作的时候,写到什么程度才算是“专”而不是“广”,应该“专”或“广”到什么程度呢?
- 信息时代,流动的人才,“专业”对找工作没有那么重要? 哲学本科女生拿到morgan stanley full time - 记得是voyage career的一篇文章。有关身边的各种人从艺术转做管理、感兴趣MBA。随着AI的发展,似乎一些硬技能不那么重要,比如写作、设计、编程的基础工作都可以交给AI,人类则可以负责项目进程和策略管理。
- 专业化的市场 经济学的概念。包括市场的逐渐细分化、还有知识的逐渐细分化。
- 人的一生如何出彩? 关于specialization其实我还在想一个关于多样技能的一件事情。尤其想达芬奇其实是一个专业画家,他本职做这个靠这个赚钱(就像余华说他写小说只是想养活自己一样),而我们的一生能做一件事到极致也就很难了。就算达芬奇被称作“全才”、其实他对各种领域的study都是他贡献于艺术的研究,在本职的基础上进行一个拓展。我经常很想做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样样开花的人,但是那几乎不太可能,甚至我想做一个画家,也早已比不上那些职业画家了。那我们对于多样技能的追求是为了什么目的呢?我们该追求什么样的多样技能,应该更从自己的本职角度去出发吗?
一些side notes: 英文 vs 中文翻译
Leonardo da Vinci:意思是来自Vinci小城的Leonardo。很显然Leonardo才是这位画家的真正的名字,中文里怎么喜欢称之为“达芬奇”呢?
moon:天文学里,所有行星都叫做“moon”,地球的行星学名叫“Earth's moon"或者(像是麦肯锡被称之为The Firm,伏地魔被称之为you know who一样)叫"The Moon"。而在中文里,月球的“月”却和行星毫无关系。这是否代表中国的天文学发展和美国是完全分离的?还是代表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的发展(古人早有赏月,神话也会描述月亮)?很有可能是后者,因为日文里的“月”也是“月”,而不是什么有着moon发音的外来词。一下子又想到日本对于天文学发展有什么贡献吗?
另一些关于日本古典文学的想法:
很怪很黄色。
Heldt sensei说,提到"人“代表这是个人。提到”女“代表一些女性特征。提到”男“又提到”女“,那就意味着男女之间就要发生什么事情了,即便全文似乎没有明示他们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