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28 《论自由》(1859)
商务印刷版的翻译真是晦涩难懂🆘
对于书名,比起《论自由》更喜欢《群己权界论》。全书讨论社会与个人;法律、道德、自由;公权界限等命题。虽然著于1859年的英国,里面的问题放在2023年也在讨论(甚至正发生)。
本书最后一部分“本书教义的应用”讨论到“政府行政职务上所用职员一概应以竞试的办法来选取,以便为那些职务求得所能得到的最有智力和最有教养的人士。”
从举荐到科举到省考国考,一直习惯于上述选拔政府职务人员的方式(这样的门槛与筛选也的确有益),直到不知什么时候起,“考公热🔥”出现,“国家的永久公仆”这个职业开始成为众人竞相追捧的对象,正像本书所提的那样“谋求钻进这个官僚机构,钻进之后又谋求步步高升,就成为大家进取的唯一目标。”当我们习惯于或者下意识地在“做什么之前寻求它的指导和指挥,或者向它谋求个人的升进”,那么是不是我们习焉不察了呢?从“对出现的XXX感到惊诧”转变为“想不到会出现XXX”,也就是“自己愈少意识到缺乏首创性就愈多需要首创性”,或者是“有过一段时间不习惯于看到歧异,变成连想也不能想到歧异”。

对于其他几部分直接抓取关键词吧:
“多数的暴虐”
“习俗误待为第一天性”
“未被驳倒🆚不容辩驳;权威🆚理性”
“真确性🆚有用性;有害🆚谬误”
“缄默与思想动物”
“教义的承袭🆚教义的采纳”
“习惯性的敬意;因系习俗而遵从习俗”
“意见凝固化”
“正义的愤怒”
“为变易(改变)而变易(改变)”
“同化,把低的提高而把高的降低”
“理会不到任何群体会有权利去强使另一个群体文明化”
“自由原则不能要求一个人有不要自由的自由”
“习俗在东方就等于宗教”

🤔在阅读的过程中总是会联想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非常值得一看!)
比如本书提到“关于法律或舆论所支持的行为准则,无论是许为或者是不许为……就是人类对其现世主人或者所奉神祇的假想中的好恶取舍的奴性服从”,一下子想到萨比娜:“圆礼帽与裸体”、“叛逆的冲动”、“厌恶却没摆脱的媚俗”。就像“名正言顺”,总要赋予事物“所谓的价值”。
再比如本书提到的“殊不知决定他在这无数世界之中要选取哪个作为信赖对象者乃仅仅是偶然的机遇”,联想到托马斯在从苏黎世回布拉格的火车上,回忆他与特蕾莎的相遇是出自“六个偶然”(起于主任的坐骨神经痛hhhh),或许冥冥之中的偶然也算是一种必然吧。
无语凝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