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二十一)-(二十五)
照片数量
2022-10-20
古城夕照,班车上随拍路景。想到一个问题:世界上最多能有多少张数码照片? 数码照片由像素色彩,分辨率构成。以下^为幂运算符,*为乘号,做如下分析:
①目前,一般人眼能感知差别的颜色为24位色(RRGGBB+Alpha值),则一个像素的可能颜色为 2^24=16777214,简称“1600万色”。 ②照片所含像素个数由分辨率决定,设长宽分别为m、n个像素,则一张照片有m*n个像素,每个像素独立可以有2^24种颜色,则这个分辨率照片有个如下可能张: (2^24)^(m*n) ③以1024*768为例,则可能有如下张不同的照片: (2^24)^(1024*768)=∞(计算器发生溢出错误)😓 ④降低分辨率到 4*4 ,照片可能性已经有了 (2^24)^(4×4)=3.94×10^115 张,这个已经大于 Google 所代表巨大数字 10^100。 而一张 4×4=16 像素的照片做小图标都勉强,而现在都有上亿像素的照片,并且再考虑横纵向的排列组合,这已经超于我们想像,以及普通计算机和手机的计算能力😓 。
实际上,以上枚举出来的照片张数纯粹是数学游戏。因为随机乱按的音符不能称之为音乐,如同宇宙很大但可存在生命的星球极少,具有意义的照片数量占以上所述照片数量占比也极低。 想起惠施所言:“至大无外,至小无内。”
古代金银
2023-3-24
湖北博物馆馆藏明朝梁庄王金锭,铭文:“永乐十七年四月 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五十两重”。

明朝一两相当如现在的37.3克,这锭金子八成色,含金量为80%,目前金价为573元/克(今日周大福报价),则一两金子按质量的经济价值为:
37.3×80%×573=17098.32元
五十两则为854916元。 85万元只是经济价值,其历史价值难以计量。另外,流通金子需要继续提纯,一般而言古代黄金纯度在95%,一两黄金的经济价值约在2万元。 一两银子的经济价值也可以计算。今天上海白银现货交易价为5213元/公斤,银子成色一般90%,明朝一两银子按质量折算到现在的经济价值:
37.3×90%×5.213=175元
但实际上,在古代一两银子购买力比这高,古代一两银子相当如现在350~1000元不等,无法完全直接按照质量经济折算,有人按照“物价等值”分析得出: 宋代一两白银合今天的700~800元,明代合1000元,清代合350~960元。 为何如此?其实与中国的海外贸易政策变化有关: ①宋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陶瓷和丝绸,从西方获取稳定的白银输入; ②明朝实行“海禁”,导致白银输入变少,因此银价上涨; ③清朝开放口岸,通过茶叶、陶瓷、香料从西方获取大量白银,导致一定的通胀,因此银子价值下降。
此外,因为从西方获取过多的白银而被西方觊觎,某种程度上引火烧身,激起了西方发起鸦片战争“寻恤滋事”,本质是要通过鸦片贸易来冲抵其贸易逆差,即便所谓瓜分中华大部分目的也是为了经济。
有句话好:“盛世文物乱世金。”欠条是个人信用,债卷是公司信用,货币是国家信用,金银是人类自古的共同信用。现在经济形势不好,金子涨到570元/克+,银子涨到5213元/千克+,还有人敢笑当年“疯狂大妈”吗?大妈不按套路出牌,就像买房要靠女人不理智一样,非常适合经济的不可预测性。现在房子固化货币功能越来越弱,热钱过多,通胀条件下也就金银真正可靠。
江南斯文
2023-3-25
屈原《离骚》:维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春秋战国,天下混战。百家争鸣,哲学思想和科学发明基本上都在江北各国,齐鲁善于礼乐,赵魏长于兵法,秦韩崇于律令…诗情画意的斯文则在江南,楚与吴越处瘴暑蛮荆之地,人们本性质朴放达,处于这种没有约束的地方,人们更有思想和浪漫的自由,这也许就是为啥先秦战国乱世,居然可以在这里产生伟大楚辞。楚之先,有俞平伯钟子期的知音,音乐之共情说明楚地在艺术上重视情感书发我,更多于音乐的礼法作用。吴之先,有延陵季札,于中原闻观乐,为徐君挂剑,均见浪漫主义。随着春秋战国的文化交流,楚吴之质融中原之文,文质彬彬,而斯文至此,这也许就是楚辞能够崛起一枝独秀于战国的重要原因。
到了魏晋,永嘉南渡,衣冠南迁,建康城中,王谢堂前,文艺风流繁荣于江南。书法王右军父子,丹青顾恺之戴逵,新诗大小谢,词赋庾信江淹,一时文采风流皆在江左。江左吴地,吴楚一体,吴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一经有了文采降临,便会激发靓丽的浪花。
乐府中的古民风
2023-3-26
汉乐汉乐府是两汉的诗,句式要求不是太严格,古体诗善于叙事表意。读汉乐府,对于古代人风土人情和情感表达会有很好的了解,摘录一二如下:
《有所思》:“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主人公要送心上人最珍贵的玉簪,用心准备着礼物。注意古代男士不剪发,也不能像蛮族一样批发,长发也要用发簪固定,所以本诗主角可以是男也可以是女。当其听说伊人移情别恋,心为玉碎,拉摧这个心爱的发簪,用火烧不解气,还“挫玉扬灰”,立下誓言不再相思。 爱得多深就会恨得多深,此时主人公是所谓“又爱又恨”,如果对方回心转意,可以说主人公马上又能回心转意的投回恋情。孔子言:“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爱又恨,是惑也。”孔子年少时必然也是有过类似经历,不然也不会有这么深刻的领悟,多么痛的领悟啊!😄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山必有土陵,长江不枯竭,冬天不打雷,夏日不下雪,天地混沌既分则不合,“与君绝”之日永无可能…两千年前的海誓山盟,浪漫气息俨然如新。
《孤儿行》: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生为孤儿而不是哥嫂待见,人情冷暖自古如今。一个人生在天地间,最大的不幸不是极寒交迫,而是孤独无依,生不如死!“孤独是可耻的”,可耻不在于孤独本身,在于不去改变孤独现状。当然了,习惯于孤独而崇高的人除外,如牛顿、叔本华…
《陇西行》: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否…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娶妇人得如此,齐姜亦不如。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
家有贤妇,万事如意。居有悍妇,鸡犬不宁。有人说对女人要求不公平,那么对于男人有要求难道就过分?男主外,衣食所依;女主内,居家休宁。家有贤妇为一宝!
《上山采蘼芜》: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前任偶遇,互道消息,个中冷暖,难以言表。情形特微妙,对话特有意思。旧妇问前夫,新妇如何?显然带有试探性,想究竟新欢何如旧情?前夫似有奈何,说可以还是可以的,不过手脚不如旧妇麻利。旧妇借题发挥说:我一天织出高级白衣五丈,新妇一天织的粗布不到一匹,怎么比?言外之意看看不如我旧妇吧,你后悔吧!
这一段对话显然出自村夫村妇,所言皆农桑之事。古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评价农妇必定论其纺织技能。前夫有新欢,休了旧妇,旧妇问其实,心里有着战胜感,活该前夫“睁眼瞎”,当年抛弃了她。
如果这情景发生在上层贵族,所问之事不会是纺织,而会是相夫教子的诗书才气,接物待人的礼数。古代女子地位比较低,一般只能“被离婚”,杜甫诗言“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可见一斑。不过新人总会变旧人,人性喜新厌旧。“情人总是老的好”,想要让爱人继续爱自己,保持一定的神秘感,提升自己的新鲜感,多做点新的尝试,更有利于爱情保鲜。
古代文学批评
2023-3-28
沈约:“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民本质朴,加以文饰演,则”文质彬彬“,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言其本质质朴,未必全部认同其文采,主要是从道德层面评价其质朴。史迁言“《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是从自己遭遇出发,评论《诗经》中的情感与情绪价值。
“自汉至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相如巧为形似之言,班固长于情理之说,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标能擅美,独映当时。”
战国之时,除了楚辞,北方的诗文化发展似乎停滞。到了汉魏才逐渐兴起。可见诗词创作属于奢侈品,只有在盛世才可能发放光彩。而在乱世,主要是思想的百花齐放,这是个规律。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
诗词创作,除了押韵、格律还有平仄。一句话之中,不能有同韵,两句之后,不要同平仄。讲究复杂。至于绝妙的诗句,是可遇不可求的,无法通过工文来寻得,只能自然天成。
刘勰《文心雕龙》 最早的文学批评文集,所言颇犀利。看起来并非要等到唐宋八大家才开始“古文运动”,南朝齐学者刘勰已经开始觉醒要拨乱反正、去繁就简地写文章。
《卷三十一 情采》:“文附质…质待文。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为文章,情采并茂,需是“真质”,“善情”,“美文”。
“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使文不灭质,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蓝,间色屏于红紫,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解释了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某种程度上来说,一篇文章最根本要质真,只有真才能善、美。一如德才问题,一个人首先有德,然后再说有才与否,否则无德有才为大祸害,还不如有德无才。文章也是如此,首先要真,否则浮华无实,纯粹浪费时间,甚至让人误入歧途,还不如不读。
《卷三十二 镕裁》:“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馀于终,则撮辞以举要。”
为文章,“设情”以定文章基调,“酌事”以选事叙述其情,“撮辞”以润色情事达到真善美的境界。“引而申之,则两句敷为一章,约以贯之,则一章删成两句。”文章勿要赘述,如果某事可以延展,则扩为一章亦可;某章无需冗长,则删为两句无妨。一定要用合适的篇幅和方式来阐述要说的东西,不要“凑字数”,使人不知重点,也不要“讳莫如深”,让人一头雾水。要言不繁,恰好“言无不尽”。“含而不发”置情于中,“发而皆击节”文质以和。
骈体文,四六、五七句式,平仄相对、节奏点严格,用典繁芜,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文风,其特点像赋,也就是古代散文诗体。旁征博引众多典故,要是不知道读不懂,知道了也许能感受其中引申含义,可能这是南朝文风,好用大篇幅引经据典,看起来像是历史分类总结,华而不实,稍显卖弄,你不知道他本人怎么想的,文章主旨其实就那几句话。《文选序》表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之意,《哀江南赋序》蕴含“大盗移国,金陵瓦解”自己“有去无归”之哀。而王勃《滕王阁序》则是成语“集中营”: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雁阵惊寒…一介书生…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达十几句成语之多,蔚为壮观!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allanscyan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28 13:5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