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笔记(六) 内修为健康
修行日记(六) 内修为健康
上篇提到了内修和外修的概念,这个是我个人的一个定义或者是一种体会。我认为内修就说把意识和身体机能相结合,做到随“意”而动,这里的意就说指意识。外修就比较广泛,主要是身体之外的一切行为练习,比如可以是某些技能,也可以是某些知识,甚至包括逻辑思维等等。有了概念,有了逻辑,那些根据概念和逻辑而做出的行为就不属于内修的范畴,因为它不是随意而动。 如果深入思考的话,人类为了生存其实都在刻意或不刻意地进行着外修,虽然有时外修会用到身体,但它并不是针对身体自身的修行。让人放弃为了生计的外修,而去做已经被“淘汰”或者“淹没”的内修,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动力,或者说这根本就不经济。特别是生存在现代社会的人们,一切行为都很容易和“经济”挂钩,因为会牵扯到成本与收益。 经济学上有个词叫“边际效益”,它是当你做出新一轮投资时,你所得到的追加收益与所支付的追加成本之比较的参数。当这种追加投资超过一个临界点时,每一次的追加投资所得利益都会比上一次的少,这种效益递减的现象,就是边际效益描述出来的特征。这个知识有些抽象,可以用一个职场人跳槽的例子来说明一下。 年轻人要换工作时,肯定是看到了自身成长的可能性,但是跳槽必须付出成本(投资):新环境的适应、重新(进一步)学习、新的工作关系建立,还有牺牲了先前职业积累等等。但是,如果新的挑战带来的收益比付出的成本大,这个跳槽就是值得的。但你是否可以一直跳槽下去,换工作的边际效益会影响你的决定,当某个“临界点”到来时,你就会安定下来。 为什么要提起“边际效益”,我想指出的是外修存在这个边际效益。随着年龄的增加,工作经验和社会关系的积累与固定,去尝试新的挑战(包括并不只是跳槽)就越来越不容易,不仅与投入相比收益越来越不相符,还有人生惯性在影响你,风险意识在影响你。当你感觉到你的边际效益已经来临时,我建议可以去开始尝试你的内修,而规避外修带来的风险。 因为人生行走过半,去修行新的技能也许要花费更多的投资,却并不能产生更多的利益来抵消成本,所以针对身体自身的内修反而会更经济、更产生效益。解决睡眠问题,解决行走问题,解决呼吸问题,我的这些修行都是针对自身机能来进行的,并不需要投资,只是花费你的意识,让你的意识随时扫描身体。当你内修成为习惯时,你就会感觉到连时间都不用来花费,因为你做得自然而然。 人的精神气不是无限的,也会有疲倦。精力不够一个是事儿多,一个是内修不够。外修多了欲望就增加了,欲望增加了事情就更多了,这是一个不好的循环,所以我们才说必须要有取舍。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去欲望,得到内修利益。这里的舍去欲望,并不是让你啥事儿不干(躺平),而是劝你多修些“内功”,比如放松、调息、入静,散去识神让元神冲出桎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