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 劳森伯格 《床》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远离战场,为艺术家提供了净土,很多现代派艺术家来到了美国,带动了美国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抽象艺术等现代主义流派提供给美国前卫艺术发展的养料,很快纽约成为战后世界艺术的中心。而纽约新生代的画家被冠以“抽象表现主义” “行动绘画” “抽象印象主义”种种名称,构成了美国艺术的第一份宣言。波洛克、德库宁、罗斯科、克莱因一批美国本土艺术家使20世纪艺术史发生了重要转折。
在不足30年的历史进程中,美国在自身薄弱的艺术传统和欧洲艺术的强势压迫下,不仅形成了本土特征的美国艺术,还将其推向世界。同时,战后美国的文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美术领域,在电影工业、戏剧表演、图书出版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有学者认为20世纪中期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转移使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文化事件,美国在这一领域的胜利标志着其国家长期以来在文化方面劣势感的终结。这一时期引领美国艺术潮流的是抽象表现主义的纽约画派。
纽约画派
以德格宁 波洛克为代表,价值崇尚荣格集体无意识理念,他们的作品是表达潜意识本身,而不再是再现真实世界。
纽约画派的艺术家更加注重对个人精神的理解更加看重在即兴情况下作画对画面中的情感,使人性凌驾于自然之上。
罗伯特 劳森伯格

罗伯特 劳森伯格对艺术家过分强调个人精神的探索而否定生活与环境的观点存在质疑,并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
自我是在环境中发现和形成的。
劳森伯格作为美国50年代的青年艺术家,成长的时代正是广告、传媒、电影等大众文化兴起,物质文化盛行之时。以他为代表的美国新锐艺术家,着眼于美国文化与大众生活,并从中找到主题与形式。《床》是他创作于1955年的作品。
《床》

劳森伯格直接将他的床、被子、枕头,组织在一起,并且绘上流淌的油彩,装裱起来挂在展厅。他曾经用“融合艺术”定义自己的作品,也有学者称其为“综合艺术”或者“集成艺术”,其作品的显著特征就是混合多种材料,将现成品与绘画结合起来。
在这幅作品中,虽然选择了现成品,劳森伯格遵循现代艺术的审美法则,对现成品进行摆放,并用颜色进行涂抹,造成抽象而具有感性色彩的视觉效果,产生了两种视觉对比。首先,凸起的床垫和枕头被放置在画面的上方,与下面的毯子形成了空间维度的差异,造成平面感和空间感的浮雕装置。其次,现成品上感性涂抹和泼洒的色彩轨迹,与下方毯子上规矩理性的图案形成对比。
因而,这幅作品完全是在现代艺术的规则之内,既借由符号制造矛盾,又极力寻找艺术表达的平衡点,回归艺术本体的一幅作品。劳森伯格将达达主义的现成品和抽象主义的行动绘画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劳森伯格说:
绘画是艺术也是生活,两者都不是做出来的东西,我要做的正处于两者之间。
50年代后期,劳森伯格逐渐由个体私人转向社会话题题材。劳森伯格更加注重艺术的质量,而杜尚更注重艺术家个人生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