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雅集-004 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
兰亭雅集-004 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
20230320,查北魏碑额看到此碑。里头的字体古朴,风格不甚统一,像是集字而成。有些有趣。备学。
《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楷书,23行,行50字。在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传为寇谦之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
中岳庙是嵩山道教最大的建筑,位于今河南登封县城东4公里太室山南麓黄盖峰下。
东汉班固《白虎通》记载:“中央之岳,加嵩高宗者何?中岳居四方之中而高,故曰‘嵩高’也。”嵩山在西周时称“岳山”,周平王迁都洛阳后,定嵩山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中岳庙建于秦代,原名太室祠,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汉书•武帝记》已有元封元年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记载。北魏时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正式定名为中岳庙。唐开元18年(公元730年),唐玄宗李隆基增建太室祠,奠定今日庙址。
唐宋时期,道教十分兴盛,中岳大帝作为道教崇拜神之一,在帝王奉祀下正式定型,被后世崇拜。除中岳庙之外,还建有崇福宫、嵩阳观等众多道教宫观,但保存至今的只有中岳庙。北宋、金、明、清四代都对该庙进行了大规模整修,现有庙制保留清代规模,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寺庙建筑。
20230407,先描个样子。


20230410,早上刻了两个章子(兰亭雅集-015 刻章子的记录 https://www.douban.com/note/847421637/?_i=11083699rRRAY-)手痒过来继续写盖子。写了两遍,用意适言趣笔小写的不够抒情,换了欸乃,倒了墨汁,拿了张四尺四切的傣族皮纸,写了一遍完整的。可惜起头两个“中岳”字写小了。
其中的山形和转、折之处,很值得一写再写。



附录
https://www.gycc.com/n/57915.html





20230410,
《中岳嵩高灵庙碑》为北魏著名碑刻之一。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一说太延年间(435~440)立。楷书,23行,行50字。额篆书阳河南登封县,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传为寇谦之书。寇为昌平人,著名道学家,活动于嵩、华间。康有为评此碑书为“体兼隶楷,笔互方圆。”由于它脱胎于魏晋隶书,所以隶书森严;又因为是尚未成熟的楷书,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此碑以其独特的风格,世人所重视。
所见最旧者为明初拓本,第八行声故烟祀,故字末笔稍连石花,十七行首有字下,奏谴下,“道士杨龙子更造新庙太延”等十一字完好。十六行、十八行少损十数字。其次明末清初拓先泐,八行故字右口,烟祀二字完好,十七行杨龙子等字有损泐可见。后首行太极剖判,剖字完好,乾嘉拓本首行剖字左上立不损,六、七行书季损二字石花不连,季字完好。道光拓本首行剖字损大半,末与二行大字泐连。
稍旧拓首行太極,極字下四点可见。乾、嘉拓较近拓少損泐廿余字。
此碑新旧拓本在八行后至十八行上半大部字完好,新拓全泐约差百余字,下半变化不大。
现存最旧拓本为陈叔通旧藏,今藏故宫博物院。八行故字末笔稍连石花,十七行首有字下,奏遣下,“道士杨龙子更造新庙太延”等字完好。十八行首世字下,议曰下,“运极反真乱穷则冶是以”等字完好(近拓世字下全泐)。又南京博物馆藏蒯若木藏沈树镛旧藏上大半整张本,拓稍晚,更造更字末笔连石花,远不如陈氏旧藏本。以上二本邵茗生在《文物》一九六二年十一期、一九六五年六期考证甚详。
印本,一端方旧藏残本,首行剖字不损,又一石印本,剖字本较端方本多杨龙子数残字;又罗振玉印本,八行故字坐下口损;道龙二字存半。方氏《校碑随笔)只见到剖字全本。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