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亲子关系
最近电影《妈的多元宇宙》又火了,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太大的印象,现在想想里面的母女情节还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特别是那两块石头。
电影里,妈妈为了养家开了家洗衣店,日夜操劳,想让女儿听话。女儿想过自己的人生,不愿意像妈妈那样一辈子没有自己。
几千年来,儒家的孝道禁锢了多少青年人的人生,为了遵循父母的意愿,他们不能做自己,等到他们为人父母,又忍不住要掌控自己的儿女。这种儒家思想导致了绵绵不绝的惨剧,神话里哪吒“削骨还父,削肉还母”,《孔雀东南飞》里焦刘夫妇为了反抗家庭双双殉情,到现在有些小孩为了摆脱父母掌控而跳楼。
我感触颇深的是近几年来家里的催婚,一年比一年力度大,像由远渐近的鼓声,令人难以承受。为什么一定要儿女成婚?理由无非是:年纪再大就不好找了,或者没人要了;父母想早日抱孙子。可是,为了结婚而结婚的婚姻会幸福吗?在老一辈的眼里,幸福这个词太矫情了,他们觉得只要对方条件不错,人品不错,日子总能过下去。因为他们就是这样过来的。
我们这一代人,受自由主义的影响,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不愿意像老一辈那样在婚姻里失去自我、忍让牺牲、彼此折磨。人生有千千万万种,结婚不过是其中一种罢了。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父母会如此害怕儿女没有结婚这件事。
我想,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听到类似这样的话:我这么辛苦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你!我不知道有多少父母会发觉,用这种诉苦的方式去道德绑架孩子,让他们感到内疚,从而变得乖巧、听话,这其实是一种控制方式。做中国父母的孩子有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作为父母,生孩子这件事,是他们的自由选择,可以选择生,也可以选择不生。但是作为孩子,他没有选择。对他来说,不是他要求来到这个世界的,不是他要求父母辛苦工作给他好的生活的。把一个孩子生下来,把他养大,供他上学,给他买许多东西。同时又要求他顺从、听话,用愧疚和恐吓去控制他。这在我看来更像是在养宠物。
在《乡土中国》这本书里,把中国家庭和西方家庭的区别分析得很透彻。传统的中国家庭是一个小家族,儿女结婚后还是跟父母住在一起,儿女要对父母恭顺,父母对孩子无私奉献,为了回报恩情,孩子要尽力赡养老人。西方家庭像一个团队,主角是男女双方,养育孩子是他们的一个任务,孩子上大学之后任务就完成了,后面赚钱、买房都要靠自己。如果这个孩子没出息,找父母要钱,父母可以不给而不会有心理负担。这不是说西方人的亲情很淡,只是他们更注重自己的个人生活。我在看纪录片时看到那些努力挣钱的年轻人,他们也有要努力报答父母恩情的想法。
我们这一代人还有个矛盾的现象,我们买房的时候想要父母的资助,但我们在选择自己人生的时候却又不想要父母的意见,这是个很自私的行为。
电影最后是母女和解了,我希望从我们这一代开始,中国的亲子关系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执拗、揪心。2023.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