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1做播客的自学笔记:《NPR播客入门指南》9个FAQ整理
P.S. 跟本书的引进公司/出版商都没有利益相关,纯个人向学习推荐
写在前面
2021年5月,在研究生同学的带领下探索播客,但一直都处于闹着玩儿的状态,从没系统学习过它,一开始玩的好多节目都根本没有人听哈哈哈哈哈哈。出于想把事情做好的念头,提交完毕业论文之后就开始稍微努力研究了一下这个东西,自己整了一个「学习手册」,也开了个个人播客准备学而时习之,没想到第三期就上了个首页。于是,后来被小小的成就感驱使着继续时不时学习着播客制作相关的内容,在听节目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站在一个创作者而不只是消费者的视角上。
前段时间鬼使神差地看了JustPod发起的一个播客制作相关的直播,刚好就是在推荐这本书,趁微信阅读上架了之后断断续续读在碎片化时间里花了7小时读完了。个人觉得真的是很实用、很专业也很系统的一本播客入门指南了。看的过程中好多次小窗合作伙伴,表示自己在播客领域还太太太太太太太初出茅庐。
书里有不少“啊!如果一开始知道就好了!”的问题被提醒,也有很多“哦!原来是这样!”的久而不解的困惑得以消解。总之,我想我应该会把这本书常放在手边,在不同的阶段应该都会用到。
鉴于经常看到身边的朋友/网络邻居有问到很多做播客的问题,我也顺便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分享给大家啦!我总结了一下这本书里提到的、对于我而言十分受益的一些main take-aways,会以【Q&A】的形式展开,问题是我个人整理的,答案全部引自原书(但在篇幅上可能会有部分删减),也会在个别地方加入个人实践过的小经验分享。
让我们开始吧!
💁🏻♀️
Q1:播客和广播的区别是什么?
广播,是为了获得大批“被动收听的听众”而广泛撒网。
播客是一种按需,on-demand,在中文语境中也可以意译为“点播”。其本义是,在互联网时代,用户的需求得到了加倍的关照。人们不再需要像收听无线电广播那样,按照电台提供的时间表,等待喜爱的节目按时播出,并以此来安排自己的时间。而是“按照自己的需求”既可以安排喜爱的节目在何时、何处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可以决定是不是要在某时某地听到一档节目。听众的自主权得到了空前的扩大。这也正是播客最大也是最基础性的特色。播客是一种基于“主动”的媒介。
所以,播客不是“广播”,而是“窄播”,是积极地、有针对性地播。收听播客的体验是听众主动寻找到的。因此,播客不需要满足所有人。事实上,如果一档播客试图满足所有人,那么它就在无形中疏远了那些主动找上门来的听众。
Q2:做播客是不是跟随主播自己的兴趣就好了?
归根到底,播客和书籍、电影、报纸或杂志一样,归根结底是一种交流媒介。
它唯一的目的就是向他人传达一些东西,比如信息、娱乐或归属感。这是一种与受众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残酷的事实:播客不仅仅是传达你自己“想说的内容”,更要预测别人“想听的内容”。NPR培训部门的音频制作专家阿尔金·赫钦斯(Argin Hutchins)说:“先找些聊起来有意思的话题,然后看一看有没有足够多的潜在听众对它感兴趣。”的确,如果没有听众,播客就只是空谷传音而已。
NPR在规划一档新播客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这档播客有没有对应的听众群,听众画像是怎样的?
👉 关于如何找到对应的听众群(目标市场),书中有给到详细的步骤和练习指引,有点像是市场调查,这里不赘述了(⛳️ 可以空降至:第一部分-第2章)
Q3:可是,为什么有些播客好像并不关心听众的兴趣和画像,但也有很不错的数据?
这是因为他们已经有一定的受众基础了,他们要做的只是想办法把既有受众引到播客这个新媒介上来。在走进录音棚之前,他们已经在喜剧界“积累”了多年(也就是说,把我们想让你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咀嚼了很多年),他们早就知道,自己的工作就是找到别人的笑点。
💡举例+反思:比如有些KOL在其他媒介已经是大V了,开一档播客并不是从0-1,而是入局新场域之后自然流量的迁移。他们的播客内容可能对于新手小白没什么参考价值,人家在整个「内容创作」上的起点就跟咱们不一样。所以我们起步阶段找对标的时候,尽量找起步阶段比较相同的创作者。
Q4:播客有哪些类型?

Q5:稳定更新很重要吗?播客更新保持在什么频次比较合适?
首先,稳定更新很重要。因为:
第一点:
创建成功播客的关键是“关系”,即听众放心把时间交给你,是因为他们相信你的播客能准点更新。所以你要尽一切努力守住这种信任,不要让他们失望。
第二点,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说,
如果更新时间不稳定,那么听众很可能会忘记收听(或者平台不再下载你的节目)。JustPod注:这是一个以“苹果播客”为代表的泛用型播客应用的功能。苹果公司2021年10月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解释其中的原理。简而言之就是,如果你使用苹果播客(Apple Podcasts)订阅一档播客,那么它就会在节目更新后自动下载最新一集的音频文件到你的手机中,以便你在想听的时候,即使是在离线状态,也可以随时播放。但如果你连续几期没有收听,那么系统就会暂停自动下载,只提醒你节目更新了。另外,在2022年5月发布的iOS 15.5版本中,苹果播客优化了自动下载的偏好设置。听众可以选择存储多少数量的单期节目到自己的手机中。在默认情况下,对发布的独立的单期节目会默认保留最新5期,而连载式节目则会保留所有节目。
第三点,从广告合作的角度来说:
保持一致(或者说确保节目的稳定性)能帮助你获得金钱回报(比如拉广告——有梦是好事,对吧?)。企业往往期待广告能按约定投放,所以你应该给他们发一期带有时间戳的节目链接,以证明自己兑现了承诺。
Q6:那如果一档播客一开始无法做到稳定更新怎么办呢?
整合了书中给到的建议,总体如下:
1. 先做几期节目再正式上线,错开更新,减少无内容更新的焦虑
2. 放低预期,更新频次可以不要太高,日后更新频次总会上去;但需要信守准时更新的承诺,保持一致 —— 可以考虑:a. 根据固定的时间安排发布系列作品(如周更、几周一更、月更), b. 按季播制播客(那么,你的一季有多长?)c. 做一档限定期数的节目
3. 通过与人协同(找联合主持人或是找外包)、改变节目形式(少做叙事类,多做访谈类,难度更低)、减少节目时长(比如做个15min的节目,可能也并不一定会影响最终效果)等形式来降低节目生产的成本。
4. 需要给自己制定播客制作的时间规划,当然前期对于一个工作流的完成情况还需要根据自己(和团队)的情况不断测试,但原则是:尽量减少变量,野心不要太大,比如:做自己擅长的话题和形式,做利用自己现有资源就可以做到的事情等等。
对于一个工作流大概需要多少时间来完成,书中也给了一些NPR团队制作一期播客的参考(我们还不用那么那么专业,所以具体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

基于我个人大概前前后后制作了20+期节目的样本数据,我制作一期访谈类播客的流程和所需时间是这样的↓

Q7:如何选择播客的主持人?
你不需要亲自为节目唱主角,但要塑造一个开朗可亲的形象,对播客的主题有热忱,要有足够的韧性走完整套流程,还要有一种迫切的分享欲,乐于用言语、声音和话筒背后的存在感把自己的所知、所爱分享给听众。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那么你可以找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且具备以上这些素质的人,让他(她)主导话筒,而你在幕后作为制作人,提供支持,形成密切的配合。
Q8:做一档播客需要哪些角色,如何分工?
一般来说,会有以下这些角色,但在一个初创的团队可能只有2-3人,那么可以1人承担N个角色,将一些角色通过外包来完成👇

那么,你的团队该有哪些人呢?书中的建议是,你的播客形式和所需角色/人员,都可以根据一个方程式来决策:
你可用于制作播客的时间。
你可投入播客事业的金钱。
你在时间和金钱较为有限时对播客事业保有的热情程度。
基于以上三要素,可以思考:
第一,你是不是预算紧张所以一切都得靠自己?如果是,那么你应该设法留出学习的时间,积蓄能量与保持热情。以下是具体建议:
不要操之过急。花几个月的时间学习教程。尝试一下编辑音频,了解工作方法。如果确认自己对制作播客这件事仍有热情,但又觉得自己可能承担不了全部压力,那么为什么不找合伙人/主持搭档与你分担呢?
制定日程。根据现实情况,给自己预留充足的时间。我们的经验之谈是,你的每一个时间计划都要往长了定。记住了,是每一个时间计划。
先做几期节目,再上线。囤积节目就像在银行存钱,存款可以帮你实现理财目标,囤积的节目也能帮你更好地完成节目计划。今天存的货越多,明天流的冷汗(以及失去的睡眠时间)就越少。
不要更新得太频繁。来日方长,更新频率以后总能上去。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信守准时更新的承诺,不能让听众失望。
缩短时长。短短几分钟的内容也需要好几个小时的制作投入。如果15分钟的节目可以在减少一半工作量的同时达到同等甚至更好的效果,那么为什么非得让听众听你叨叨半个小时呢?不要更新得太频繁。来日方长,更新频率以后总能上去。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信守准时更新的承诺,不能让听众失望。
改变节目形式。访谈类播客在技术上的要求比叙事类播客简单得多。圆桌讨论可能需要更多的编辑处理(声音太多了!),但可以减轻节目内容编排的压力。
缩小范围。例如,一档以美食/店铺评论为主题的播客可以把焦点对准本地农家、店铺和餐厅,以降低差旅费。或者把视野对准全国,但可以通过电话与农民、私家店铺、厨师或饮食健康专家联络。这样一来,你就不需要外出采访,也不需要出差了。素材编辑起来也更便捷。
也许你缺少时间,但对做播客充满热情?那么可以考虑:
找些做播客的帮手。找一个联合主持人,或采用圆桌会谈的形式。向社群求助。也许你可以和群组里的其他播客人彼此帮忙,或者通过社群的关系找到物美价廉的服务——早期找到的帮手可能是在校生或应届毕业生。把最费时或自己最不熟悉的工序外包出去。例如,把音频制作或市场营销类的工作外包出去。总之,只要觉得棘手就可以外包。
Q9:播客在剪辑时是否可以大刀阔斧地裁剪、甚至重新编排说话顺序?这样是否符合道德准则?会不会曲解主播/嘉宾的原意?
这是我在做播客时很大的一个concern,因为我切入播客这个领域是从学术访谈开始的,似乎在呈现数据时如果只有一两句话而没有上下文情境是一个不符合ethics的事情,所以在播客剪辑的初期即使参与者的对话已经大幅“偏题”,我也会保留。但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对话不一定遵循线性结构,你在回顾时可以设法重新组织、编排访谈中的一些问题,以便听众理解。在编辑录音时,必须十分小心,不能违背对话的原意。你的剪辑最好不要让访谈对象抱怨说:“不,这没有忠实反映我们当时谈话的内容。”我不是说你应该让你的信源决定内容的安排,那绝不是我的本意。我们必须对内容拥有强大的编辑权。但如果你想在访谈中挪动一些内容,你就必须确保这些改动不会扭曲或改变对话的原貌。——萨米·叶尼冈,《万事皆晓》总编
我(J.C.霍华德,《TED电台时间》与《我的经商路》制作人)觉得这里(叙事节目)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把收集到的音频片段剪辑到一起,形成一个高质量的有趣的故事。为了最有效利用叙事时间,你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你可以先问自己以下问题:
1 我的努力对不对得起这段故事?这通常是我的第一个念头。受访者委托你讲好这个故事,我希望当他们回头听我的节目时,即便内容有了大幅剪辑,他们也能说:“没错,这可以。”
2 能不能让观众清楚地理解这段故事?开工时整理一份故事大纲很重要,有些时候我会写在便利贴上。有的故事复杂而晦涩,也许你自己对故事非常了解,但对其他人而言,他们很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所以在筹备时,你需要先列一份故事大纲,梳理出一条简明的线索出来,以帮助之后的讲述。
3 要不要加入有趣的段子?有些段子可能是你情有独钟的内容,是它们让这段故事值得一讲。而有些时候你需要用心挖掘一下才能找到这些小插曲,但如果它们能吸引你走进这段故事,或许也能吸引其他人。
4 要不要放弃某些段子?加入段子也有不好的一面。在某种情况下,即便你特别喜欢某些段子,也必须忍痛割爱。也许是因为它们偏离了故事主线,也许是因为它们太依赖语境,解释起来很费时间。因此,你必须舍弃一些非常有趣的内容。
9个快问快答我就先整理到这里啦!
还有一些具体实操层面的,例如怎么剪辑、怎么录制、怎么运营之类的,书中也有不少。我不再罗列的原因主要是:我之前看/听过更精简/本土化的帖子,消化完跟着做就能稳稳上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