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人世间
我用一天时间过完了秉昆的大半辈子,我用两天时间看完了一整部《人世间》。
我以前从来没有这样过,短时间内高效地阅读小说,这本书是我第一次有这样的冲动想读纸质书籍并且大快朵颐。
原著里面较电视剧相比在时代背景、特殊时期政治背景等方面更加详实,其中几点比较经典的例如冯化成车站读诗是否定义为政治事件,周蓉与冯化成离婚后与蔡晓光结婚后是否出国十余年陪冯玥,冯玥是否也像周楠一样优秀,冯玥最后是否真与有妇之夫同居,周聪是否靠秉义的关系当记者,冬梅是否在秉义去世后改嫁整容……还有一些细节也稍作改动,比如原著里的德宝在与春燕相见的第一晚是拉的大提琴,加上本人头发很长很高,才能促使春燕设计与其结婚放弃秉昆;原著的于虹是吴倩介绍给赶超,于虹原本是做文艺贴画的女工并不是春燕的修脚徒弟,后期也是因为特殊时期特殊事件才拜春燕为师被迫谋生,同时还带上光明做盲人按摩自立自强;原著的赶超性格在影视剧中有一些移到了国庆身上,比如说话冲等,然后影视剧将原著国庆的病移到了赶超身上并最终卧轨自杀;原著分析过这几个女人的性格,说春燕有心机,吴倩小心眼,于虹总怕吃亏,影视剧中表现的赶超于虹夫妻更加老实本分一些,原著的吴倩是善于对外沟通善于与各类人说得上话然后亲自把国庆拖人办到军工厂的;原著的冯化成是在回北京不久后就频繁出轨女学生或者崇拜他的粉丝,同时他之前也是结过婚的,前妻还是某副部长的女儿,所以他和周蓉的离婚也是必然的结果;原著的蔡晓光在周蓉去法国陪玥玥的12年里换过4个女友,周蓉也都默许,他们之间的精神契合超越时间地点;原著里周秉昆从酱油厂出渣车间调到跑业务是马守常在背后帮忙,之后也不是从酱油厂直接去当饭店经理的,而是先去出版社做了几年的撰稿人从事曲艺相关工作走南闯北表演节目,后来时代改变曲艺不流行开始做饭店经理,而后又预示了公款吃喝大行其道他的这份工作如果不进监狱也不知道是否一直坚持到退休年龄,这些波折的工作经历都极大程度上体现了那个时代下的50后60后随着下岗潮的来临工作是多么不稳定;原著里面周家父母不是同时走的,周父走后几年周母才走的,改编的周家父母“生同枕、死共眠”这种浪漫主义色彩极大程度上与周家三子对爱情的忠贞相呼应;原著的周秉昆与郑娟结婚后是住在郑娟的太平胡同的而不是周家老宅,周母刚开始不喜欢她后来慢慢特别依赖她。
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原著的一些支线和重要人物的人生轨迹要做改编呢?大体的人物走向和代表的一类人的归宿是没有变的,有些让观众难以接受的点影视化一些变得更加方便凸显该剧的主旨,也避免因为后期人物的改变影响剧情的整体脉络。总的来说,剧情前期的人物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是剧情后期的人物轨迹进行了必要的改编。
1.冯化成在车站读诗,原著是特殊时期的后期郭诚写的诗冯和周都夸好然后读出来引起群众骚动还有人用棒子打了冯化成,周蓉去保护冯化成被一起带走,这段改为最后定义非政治事件,但是显然其中造成的情节波澜起伏还是依旧存在的,而且效果不减原著,可见也是在不影响剧情大体走向的情况下进行改编,同时弱化群众斗殴事件的特殊性。
2.周蓉与蔡晓光结婚后为了出国找冯玥也去法国,一呆就是12年,这个情节让母女俩的人物走势都改变很大,这里的改编是为何处理呢?我认为原著里的周蓉刻画的更加知识女性尽闪光芒一些,小时候她可以大胆地说出对苏联小说的人物认知、时代认知,可以在贵州当知青时无数遍阅读手抄版的书籍,当大学教授时就钻研学术发论文、活跃在北大的期刊而被秉义劝说还动手打了她,被迫出国后也精通法语,以销售工作糊口供读女儿,反倒是冯玥的文采较周蓉相比逊色很多,而任性却比周蓉有过之而无不及。周蓉所代表的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智慧女性,同时还是一位美丽的知性女性,在教书育人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因此收获很多老师、学生包括很多追求者的爱慕。其实,这样来看她的人物设定是比较理想化的,看起来毫无缺点,而电视剧的改变让她的角色更加落地了,原著里的周蓉虽然出国了但是还能与远在祖国的蔡晓光灵魂相吸,现实中的冯化成没有那么不堪,而周蓉也确实过于苛刻,在蔡晓光的第二段婚姻里,周蓉主动做出很多改变,这些改变是影视剧想传达的主旨。而如果还是按照周蓉出国十余年在法国飘零,冯玥也不是十分优秀的状态来看,周蓉反而会显得黯淡,因为拍摄出来的事实会让人对她的经历有诸多想法,她不再是一名大学教授,她过的不尽如人意……与之相关的就是冯玥的角色和周蓉的角色是绑在一条去法国的支线上的,从这个角度看是冯玥角色拉低了周蓉角色的光芒,影视剧在改编时考虑到不能将周蓉角色树立的过于理想化因此在前期加入很多周蓉本身的苛刻、自我,这样在后期的转变反而会引起观众的喜爱。原著的设定可能是想表现出无论大家每个人在各行各业都做的有多出色,但是终究还要为儿女的事情操劳,而当你当了父母后才知道当年做的那些任性的事有多么让家人为之担心,这是一代人对一代人的债。
3.而冯玥从原著里的一个学习普通且任性的女孩改编为以周楠为榜样一直到最后也未嫁人的角色,这个改编是将周蓉的光芒分一些在冯玥身上,把周楠和冯玥塑造成一对未果的生死眷恋,在影视剧吸引年轻观众、情感线更加清晰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原著冯玥后期与有妇之夫同居会让读者对周楠与冯玥的感情添加更加现实的因素,而这个行为也让冯玥的任性比周蓉更甚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个方面的改编和冬梅在秉义去世后整容改嫁是如出一辙,冬梅的改嫁暗示的就像是原著里说的,不过是特殊时期下的特殊关系,周蓉与冯化成的结合也隐喻着是特殊时期下的特殊关系,而冯玥就是这样的存在,她没有很好的婚姻生活也是一种特殊时期下的特殊婚姻大多不幸福的显露。
4.关于周聪的角色在原著里的分量比在电视剧中占比更多一些,但是无论二者哪个里面的周聪都相较于哥哥姐姐显得运气更差一些,小时候生活条件还可以,但是长大后很长一段对于男孩子很重要的成长阶段,秉昆又进监狱了,周聪没有周楠学习那么好也没有冯玥的家庭背景,更代表普通人,原著里的他是通过秉义当上了记者,电视剧中是通过自己考大学当上的,电视剧的改编把他塑造的更加懂事、优秀,作为秉昆和郑娟不幸经历的慰藉。
《人世间》整体的叙述风格简单、真实、充满那个时代的真情又细节满满,上世纪50年代的那一批新中国第一代人,长在红旗下,大社会下的小人物,他们的一生悲欢离合,或善良或自私或相互扶持,他们一步一步走过工业化转型、走过改革开放、跨到新世纪,又在为儿女操劳,为这么多年的感情变化而五味杂陈,而这些都是“人世间”。原著里面讲了很多苏联小说对那一代人的影响,比如对周家三兄弟姐妹的爱情观影响,他们是受苏联小说启蒙的,他们会想象自己是故事男女主,而这些为爱勇往直前的浪漫主义色彩是那个年代宝贵的记忆,就像周蓉和蔡晓光说觉得当年在贵州大山里物质条件那么苦,但是每天精神很饱满很有成就感;秉义和冬梅到最后还回到兵团和下乡的知青点去回忆他们那时的光荣与梦想、青春与追逐;秉昆和他的兄弟们当年是六小君子时又是多么神气,而这些他们最怀念的真的是当时贵州的山洞?知青点的地下井?还是在酱油厂?大概怀念的是自己,年轻的自己。年轻人,在哪里都充满朝气,在哪里都满怀希望,即使上山下乡,即使每天很累很辛苦,长大了回看都是快乐而幸福的。周家每一个人都让我感觉是保守而自由,有周家父母从小教育他们的善良本分,更有他们对于爱情、事业选择的义无反顾,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在那个年代里犹显得熠熠生光,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带着新中国人民的光辉,充满信念、阔步向前。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社会发生的变化天翻地覆,时代的进步、人民思想的提升、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等各方面都让这代人吃力向前。秉义代表的是这代国家领导干部,周蓉代表的是这代知识分子,秉昆代表的是普通谋生的人,而他的兄弟们赶超、国庆代表的都是国家千千万的工人,大家在社会的进步中为国家出力、为小家付出,磕磕绊绊走了大半生,而在这个进程中大家都需要不断地吸取社会知识、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而这其中势必会有人被淘汰,秉昆的监狱生涯也是被淘汰的一种。人民的生活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放眼全国,我们国家也是用短短几十年完成西方国家二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我们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汲取经验,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一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