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没有羊脂球?谁人不是于勒?
三年前买了《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近日翻读了几篇。
翻下来,大体的印象是,莫泊桑的小说题材很集中,范围很局限,读来读去都是似曾相识的主题。
这不由令我对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的头衔产生怀疑。最初知道莫泊桑是高中语文课学习《项链》,《项链》确实是名篇,从那时起,听到莫泊桑的名头,便有一种崇敬感,觉得他的作品也笼罩在一片光环之下,充满魅力。
一番读下来,光环消失了。“短篇小说之王”并非每篇都是传世之作,有的作品不痛不痒,有的则瑕疵明显,有的主题模糊,不知所云。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也许对每个作家都是如此。鲁迅的作品也并非都是杰作,其他作家自不待言。
但作家之所以成名,甚至成为大作家,还是有代表作的。莫泊桑有三篇传世杰作,除了几乎人尽皆知的《项链》,还有《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
《羊脂球》讲的是诨名“羊脂球”的女性所受到来自“上层阶级”的蔑视与屈辱。简而言之,普法战争中,法国某城沦陷后,城中一些人乘坐马车到另一个城市的故事。路上,一众上层人物没有带食物,饥肠辘辘,只有羊脂球带了美酒美食,并慷慨地分给众人食用。到了一个旅店,众人休息,德国军官来检查,欲图对羊脂球不轨却被羊脂球拒绝,德国军官于是扣留众人。众人最终以各种道德说辞和身份优越感劝说羊脂球就范。羊脂球做出牺牲,众人重新上路之后,对羊脂球避之唯恐不及,吃东西的时候,也不顾羊脂球,全然忘记羊脂球是如何对待他们的,留羊脂球一人挨饿。
《我的叔叔于勒》讲的是一家穷人热切盼望远在美洲经营大产业的叔叔于勒归来的故事。这家人生活困顿,唯一的希望是寄托在于勒身上,每个周日都盛装前往码头,希望他早日归来。可是,机缘巧合,这家人得到一个乘坐游轮出海的机会,并在游轮上发现一个酷似于勒的商贩。这人穷苦潦倒,这家人侧面核实这人身份,几乎可以确定是于勒。这家人非常担心被于勒发现,于是匆匆离开。
哪个社会不是如此?《羊脂球》和《我的叔叔于勒》之所以是名篇,在于讲出来每个社会都存在的问题。底层民众、弱势群体受上层社会、强势集团鄙视、排挤,被利用、被牺牲之后,就像垃圾一样被扔掉,顶多仪式性地给予纪念或者分点残羹。当一个人有财富、有地位,风光无限之时,得到的是热情和谄媚,当一贫如洗时,连至亲都觉得他是累赘,甚至视之如路人。
羊脂球和于勒的化身形形色色,就在我们身边。多少年过去了,依然是莫泊桑描述的那种社会。
-
Godanc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08 10: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