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底线
哥哥和我退休前都是教师,他说自己做梦,经常是参加考试;而我常做的梦却是好端端在教室里上课,莫名其妙被一些面目不清的人拽出去,惊醒后还心跳不已。所以有这样区别,揣测是他非正规师大毕业,为学历为职称,身经百“考”;而我开始当教师是“借用”,随时有重返农田的可能,心总吊着。按理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那些学校里的事情我早“忘记”了,不愿想,不敢想,可是它偏偏顽强地出现在一个个梦里,让我这辈子不得安生;而 我天天叨念的外孙却极少梦中相聚。岂不怪哉!
想起了“生命的底色”。养身锻炼可以增加生命的长度,阅读旅游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思索写作可以增加生命的深度,但是“生命的底色”却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它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三观,你的行为处事,你的想法和活法。一个人许多行为很怪诞,但是只要知晓了他的“生命底色”,一切都说得过去了。
“生命的底色”并不玄密,无非便是在你生下来的那张白纸上最早涂抹的颜色。这里有原生家庭的影响,也有在人生观尚未形成时期即少年时代及更早时候的经历。一张白纸上涂抹的颜色,再消除便很难了。你以为去掉了,可是对着太阳它还是色彩斑驳,甚至不定在什么时候像抹了化学试剂突然冒了出来。
看到一个有趣的材料,说一类贪官有预谋有计划,长线钓大鱼,不惜花几年完成一个“工程”,隐蔽性强;而还有一类不择手段、不讲策略,短平快捞大钱,一攻即溃。其不同就因为这两类人“生命底色”不同,后一类人多半穷苦出身,忏悔“忘本”的就是他们。
看到了一位从农村拼搏到大城市、嫁给城里人、生了城里娃的“女强人”的叙述,老公和孩子“不思上进”,自己却像“停不下来的陀螺”。她感慨道:“贫穷刻在我骨子里的不安全感,和必须努力奋斗以证明自己有用的焦虑感,从来就不曾远离我。这是一个出生于贫寒家庭的孩子心中的魔咒,哪怕我已经在城市扎根很多年”。“心中的魔咒”,不就是“生命的底色”吗?
她想通了:“不断破局的我和坦然随和的他们……没有高低优劣,我们生而不同。我不是他们,他们也不是我。我所经历的是他们未曾经历的,他们所拥有的我也未曾有共鸣。我不必拿自己的标准苛责他们,他们也从未拿自己的那套否定我”。
有点“生命底色”的概念很有用处。首先是跟自己和解,别埋怨自己毛病多多,毫不完美;其次,用不着去羡慕别人,也用不着去责难别人;因为谁的“生命的底色”都不容易改变。别想去说服甚至改变别人,而别人也说服和改变不了自己。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而秤的准星都不同,劳那个神干啥!“不同的出身,造成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经历,带来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形成不同的见识;不同的见识,指导不同的行动。尊重这种不同,或许是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和解之道”。
直到现在,我对“歧视”、对不公平的社会现象特别愤怒;而我的哥哥对师资认可一类教育生态尤感兴趣,这都是生命底色的突现。说到底,人还是被命运拨弄,认命吧。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