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五)
《周作人《回忆》摘文(五)》陈再明23.3.5
一 三味书屋 旧日书房有各种不同的式样,这可以分作家塾和私塾,其设在公共地方,如寺庙祠堂,所谓″庙头馆″者,不算在里边。写家塾情状的,鲁迅在第一次试作的文言小说《怀旧》中,描写恶劣的塾师″秃先生″,假设的就是这样的家塾。第二种为私塾,设在先生家里,招集学生前往走读,三味书屋便是这一类的书房。这是坐东朝西的三间侧屋,因为西边的墙特别的高,所以並不见得南晒,夏天还过得去。三味书屋匾下是一幅画,画着一只梅花鹿,因为设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二 我的笔名 我的别名实在也太多了,只就和写文章有关系的略为说明,这便是所谓“笔名″。我离开南京学堂以后,所常用的笔名是一个″独应″,还有一个是″仲密″,这是听了章太炎先生讲《说文解字》以后才制定的。在《民报》上用过″仲密″所译的两篇文字,收入《域外小说集》中。其后翻译小说卖钱,觉得用笔名与真姓名都不大合适,于是又用半真半假的名氏,这便是《红屋佚史》等《匈奴奇士彔》的″周逴“。民国以后还有些别的笔名,不过那是另一段落的事了,现在这里姑且从略。 三 绍兴县馆 绍兴县馆,当时在北京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这地方有点不大好,因为是个南北胡同,北头的就叫北半截胡同,它的出口即是那有名的菜市口,是前清时代杀人的地方,所谓刑人于市,与众共弃之,就是古人所说的“弃市″。戉戌政变时杀″六君子″,庚子义和团起事时杀那″三忠″和许多难民,都在那地方。绍兴县馆在名义上是绍兴县人的会馆,所谓会馆乃是来北京应考的人的公寓,有些在京候补的官,自己没有公馆的或者也住在那里。这是山阴会稽两县的人所共有的,从前称为“山会邑馆″,山阴会稽会并为绍兴县后,即改称″绍兴县馆″。 四 道路的记忆 凡是一条道路,假如一个人第一次走过,一定会有好些新的发见,值得注意;但是过了些时候却也逐渐的忘记了。可是日子走得多了,情形又有改变,许多事情不新鲜了;然而有一部分事物因为看得长久了,另外发生一种深切的印象,所以重又记住,这却是轻易不容易忘記,久远的留在记忆里。我所想记者便是这种事情,姑且以最熟习的往两个大学去的路上为例,这就是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自南至北,自西至东,差不多京师的五城都已跑遍了,论时则长的有二十年,短的也有十年,与今日相去也已有三十年光景,所以殊有隔世之感了。《回忆》摘文(五)》陈再明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