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WIKI:“元宇宙”概念的共识构建及分歧
“metaverse”在2021年大火,入选《柯林斯词典》年度热词。对其的中文翻译及学术讨论很快成为焦点。
一、计算机科学界的专家共识
从自然科学界来看,计算机科学界首当其冲。2022年9月13日下午在北京线上线下结合举行元宇宙及核心术语概念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经过深入研讨,对“元宇宙”等3个核心概念的名称、释义形成共识。
——中文名“元宇宙”英文对照名“metaverse”,释义为:人类运用数字技术构建的,由现实世界映射或超越现实世界,可与现实世界交互的虚拟世界。
——中文名“化身”英文对照名“avatar”,释义为:用户在元宇宙的身份映射和虚拟替身,具备形象自定义、动作驱动等功能。
——中文名“数字人”英文对照名为“digital human,meta human”,释义为:运用数字技术创造出来的、与人类形象接近的数字化人物形象。
新闻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3948283817284671&wfr=spider&for=pc
论文:龚才春,杜振雷,周华等.“元宇宙”的术语定义及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术语,2023,25(01):27-35.
当然,对于“元宇宙”译名的释义,也有不同的意见,比如认为应该区分“虚构的”和“非虚构的”虚拟世界。再如,认为“元宇宙是下一代、升级版的互联网”,这恐怕没有做到确切界定,从最新的“下一代互联网”候选者而言,除了“元宇宙”,还有Web3.0、数字人、智能汽车等说法。以AR/VR为代表的体验式元宇宙只能说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可能性入口,目前的硬伤是技术性的,且尚未尘埃落定。
在此,追溯钱学森先生曾经将virtual reality翻译为“灵境”的建议颇为有趣。20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开始了解到“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便想到将之应用于人机结合和人脑开发的层面上,并给其取名为“灵境”。他认为,灵境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将扩展人脑的感知和人机结合的体验,使人与计算机的结合进入到深度结合的时代。

总体上,自然科学界倾向于将元宇宙理解为一种虚拟空间或虚实结合(如数字孪生体)的空间概念。
二、作为时间点的元宇宙
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是追逐热点的,极为灵敏,文章、观点不可计数。不过,从社会科学视角看来,一种值得关注的视角是:作为时间点的元宇宙。
元宇宙是时间而非空间的说法,很可能源于前Twitch经理夏恩·普利(Shaan Puri)2021年10月底的一条推文:“元宇宙是我们的数字生活对我们来说比实体生活更有价值的时刻。”我们的注意力一度有99%都投入在对物理环境的关心上,而今天,它正在不断从物理世界被吸进数字世界。一旦我们把放在屏幕上的注意力从50%变成90%以上,这就是元宇宙开始的时间点。因为在那一刻,我们的虚拟生活将变得比我们的现实生活更重要。这样的时刻,令人想起“奇点”,即从某一时间点开始,人工智变得比人类更加聪明。此种元宇宙观将重点放在人类的经验上,使得我们向元宇宙的过渡成为一种社会学的转变,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转变。这样推演,你就会明白,元宇宙不会是一夜之间的变化,或是史蒂夫·乔布斯式的发明。它将是一个20到50年的渐进变化。
新闻链接: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学者胡泳:作为时间点的元宇宙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7621242816902087&wfr=spider&for=pc
不过,将未来主义者们(雷·库兹韦尔、埃隆·马斯克)等执着于将技术“奇点”(singularity)的年份定在2045年的言论,大可不必放在心上。事实上,在社会学意义上,关注一种数字化的社会变迁趋势更为合理。
三、一种相对中和的观点
自然科学界和哲学社会科学界一时半会儿是很难有共识的。恐怕少有的共识是:用中文“元宇宙”对照翻译“metaverse”。那不妨从“宇宙”的中文概念入手,关于“元”字的讨论则暂且搁置。
《宋史·列传·卷一百九十三》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即认为,“宇”代表上下四方,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那么,相对于自然科学界侧重虚拟空间/世界的理解和哲学社会科学界强调时间点/时间性的认识,未尝不可将将时-空维度放在一起来认识,避免偏颇。
当然,审辨概念只是研究的开端,如何深入还是自然科学界、哲学社会科学界“共同但有区别”的课题。
以上仅为抛砖引玉。要自圆其说,还需做进一步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