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到了可以选托班的年纪
小朋友满2岁了,最近在给他看托班。
作为一个海淀出身的妈妈,哪怕离开海淀多年,血液中依旧流淌着多开发社会资源给孩子上课的印记。这是开玩笑了,我现在想到将来要接送娃上课就头大,真不知道我爸妈当年是怎么熬过来的。本质的想法其实很朴素:我家娃和其他小朋友互动不多,之前也没有上任何早教,入托或许会帮助增加社交;而且也有减少自己的带娃压力,最终让我和娃爹恢复上班的考虑。
官方对0~3岁托育的监管是一片空白。所谓的备案和广州托育地图,大概只能覆盖市场托班的不到10%。于是几个星期的时间里,从各种公众号、知乎、大众点评和小红书开始,我学了不少托班和幼儿园的知识,也咨询了送娃入托的朋友,了解了大概怎么考察托班。之后进了本地的一个鸡娃群,于是每天也经常在早点鸡娃(不是)、安排丰富活动,还是继续放在家里之间摇摆。毕竟跟诸多全天上班的父母比起来,我们这个双大学老师的家庭在带娃资源上还是有些优势,似乎也没那么着急。
总结下来,入托的各种好处,包括丰富活动、有适当社交、可能刺激语言发展+帮助独立、一定会解放父母,甚至减少跟老人的冲突;不入托的顾虑,自然来自对这个孩子的了解:虽然话都能听懂但还不太会说话,情感丰富强烈(i.e.,哭起来很大声)、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适应(到了新地方就粘在我身上),以及……睡觉非常依赖我,所以即便托也只是托半天。无论从语言成熟晚还是性格敏感的角度,他都不是最适合入托的那种孩子。
犹记得刚有娃的那段时间特别希望早早把他扔进托班,还很烦恼为什么家附近没有接收小月龄宝宝的daycare;而一晃两年过去,当我已经适应了一个孩子的节奏、认识他是谁、了解他的信号和喜怒哀乐后,反而犹疑了。
而且毕竟可能是他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父母。都说进幼儿园是第二次断奶,可是我这第一次奶都没断呢。。。。
我不擅长题海战术,所以探园的节奏也很慢,探一个,总结一下信息想想方向,调整selection pool,继续探可能的选择里最合适的;加上可能因为我家在两区交界,周边开发晚一些,附近的选择也不多,所以目前一共也没看几个。家附近的两个都在写字楼里,空间小、课程也相对死板(要么是坐成一排老师上课,要么是一起拉着绳子出来遛)。我探过之后就吓到了,也感觉我家娃肯定接受不了这种形式,于是决定不再看此类托班,把目标转向了约束少即有蒙台梭利flavor、鼓励孩子自由活动的托班(毕竟没有几个是正宗的蒙台梭利),借此研究了广州的蒙氏园,看了所谓的广州托育天花板,也看了家附近的平替。此类托育里孩子的精神状态确实活泼挺多,不过老师需要掌握立规矩又不打扰的度,一偏离就是管太多或者不怎么管。
今天带他去蒙氏园的亲子课,颇有一种养在深闺终于要拉出来见人的感觉。果不其然,慢热又敏感的娃一进去就想出来,大多数集体活动都错过了。我以为他会喜欢的自由活动时间,他对各种教具虽然也有些兴趣,最喜欢的还是开水龙头,把小手洗了一次又一次。
或许最终入托是几个月甚至一年之后的事,不过确实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知识,所以想记录下来。当然,探园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时时反思自身、努力突破瓶颈的过程。在读各种书的时候,在各个托班奔走的时候,我总在反思自己是不是对孩子限制太多或者规则不够明晰,不够耐心或者过分软弱;或者因为这件事太过焦虑,缺乏了宝贵的“松弛感”。今天亲子课之后,老师说他真喜欢玩水啊,我好像蓦地一惊:之前真没意识到他对水的喜爱,到了超乎寻常的地步。
成为父母是容易的,但成为理想中的父母,真是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