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即将举行独奏会:这算是真正不容错过了吧?
文:张可驹
去年年底,大提琴家王健即将回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的消息传来,乐迷都很兴奋。终于,又能现场听他的演奏了。目前首场独奏会已确定,2023.4.28,上海东方艺术中心。
一位真正的大师级演奏家担任教职,对一所音乐学府的影响通常是非常深远的。因为在任何时代,这样的演奏家都很稀有。所谓的黄金年代,就是这样的人相对较多,离开黄金年代,就是这样的人从公众的视线中渐渐消失。
万幸,我们还有王健,而国内乐迷,也的确是识货的。之前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王健曾两次在上海举行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全集的现场演出,皆票房大热。
王健的演奏,其“含金量”一在于演奏者超凡脱俗的技巧与艺术的高度,二在于他对待音乐—演奏的郑重。似乎对一位经典音乐的演奏家而言,以郑重的态度对待作品,对待自己的艺术是最起码的前提,实际情况却不然。

就相对“好”的状况而言,以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为例,如今“一场式”全集的做法很常见。不止是这套曲目,很多作品都会出现一场拉完的安排。
这种安排的成因很多,可就结果而言,常常伴随着危险,因为这对演奏者的考验太大了。而对于听众,看似以“高性价比”听到许多,实际上听到的又是什么?自己到后来的聆听状态又是怎样?
当然,全集式现场,我们可举出一些很好的例子。譬如之前多次推荐的陈韵劼,几乎疯狂的斯克里亚宾全集:这次不能错过陈韵劼的独奏会:隐藏高人在眼前,你认得出来吗?;还有宁峰的巴赫小提琴无伴奏与帕格尼尼随想曲全集:句法的艺术,善始善终的艰难——略谈宁峰演绎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全集的现场&十年之内,也该是传奇现场:领略宁峰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独奏会与恐怖彩蛋,这都是真正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高人。
然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就不太好。正如一位在国际上也有些知名度的大提琴家,来国内演过巴赫大无的一场全集。我当时感觉安排过重,就没去听。颇了解弦乐的友人听了,告诉我:拉到后来,连一些基本的完成度都有点搞不利索了。
当然,我也能理解此人。毕竟目前某些所谓的头部演奏者,哪怕拉得不多,音准还是吓人,他这样的大放送已属良心。不过,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说回王健,他每次在上海演出巴赫的无伴奏组曲全集,都是分成两个晚上。更有甚者,在北京演出这套曲目,还出现过分成三晚,每晚演出两首的情况。
宁可以攀登丛山峻岭的态度,演好2、3首,也绝不要好似匆匆“驱车而过”地去演。这样无论演奏家,还是能够专注聆听的人,至少在这些时间里没白活,因为真正能让人瞩目于生命内在的价值。
这么说,可不是堆砌大词,或许王健本人也会认同。几年前访谈他的时候,大提琴家谈到目前主流的演奏风格,常常是追求轻盈、优雅,十分“面带微笑”,而他那种追求情感强度,有血有泪的演奏,“已经过时了”。我当时脱口而出:我知道你指的是哪类演奏,但我不知道那有什么优雅可言?
事实证明,本人还是图样图森破。直到后来,听了某个顶级乐队的成员组成的室内乐组合演出莫扎特,我才真正明白王健所谓的“面带微笑”是什么意思?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段时间,由施耐贝尔、瓦尔特、富特文格勒这些巨匠所倡导的,对于莫扎特内在戏剧性的关注,在此悉数被埋葬。这种复古风格演奏,所“复”的是19世纪对于莫扎特刻板印象中最陈腐的部分。
若不是因为下半场的舒伯特估计会好些,我当时真想起身走掉。同时,就是想起王健和他的演奏,妖孽和刻舟求剑的诠释真的够了,你这样有血有泪,有品位有技巧的演奏,我想要尽快听到,不想再等了。未料,后来是三年的隔断,如今,他终于要回来了。

作为演出的前瞻,本篇也不宜太长,该到此结束。之后,会再谈谈他这次的曲目,以及这套曲目,由这样一位大师来呈现,究竟能给听者怎样的期待?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当夜长评:听莱昂斯卡娅,当疲惫的云雾散去,当代舒伯特960的顶峰演绎就出现在我们面前 (10人喜欢)
- 终于又能听莱昂斯卡娅的独奏会了,向这位不改初衷的大师致敬 (7人喜欢)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9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