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一遍《资治通鉴》
从2021年底开始,到今天一共连续读了422天,每天至少2小时,一共花了1000+小时,做了3000+条读书笔记,共30w+字。
因为之前完全没有读通鉴的基础,所以是以《通鉴纪事本末》为底子,然后参考胡三省注和柏杨的白话译文。
为了配合阅读,还找了一些其他书籍作为参考和辅助工具,主要是:
历史类: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世说新语,十国春秋
思想类:论语,易经,韩非子,商君书,管子
制度类:通典,唐会要
文字类:古代汉语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
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集
尤其需要说一下最后的这个地图集,编绘得实在太贴心了,刚好按照时间顺序,有全图,有局部,对理解当时人们的思考和决策帮助真的是太大了!
一、
之所以要读一部这么大部头的著作,是因为这种长期沉浸式的阅读实在太美妙了。
曾经,花几个月读《卡拉马佐夫兄弟》,读《战争与和平》,读《管子》,读《荷马史诗》,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一位挚友,每天拿出一两个小时来陪你聊天,让你不可避免的产生一种依恋。是的,不是简单的依赖,而是依恋。因为那位挚友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托尔斯泰,是先秦诸子,是希腊先贤。每次交流,他都会说一些很有意思的话,讲一些很有意思的事,在你心中打开一扇又一扇的大门。这样的欣快感,令人欲罢不能。
所以,每当一部著作读完之后,都会产生一种空虚感,一种无所适从,大概类似高潮之后的贤者时间吧。然后,为了填补这种空虚,要去寻找另一个大部头,然后沉浸进去。
当发现《资治通鉴》竟然有将近三百卷时,真的是太令人兴奋了——我是不是有可能持续高潮2年啊!
然后试读了一下,感觉基本对路,于是立了个flag,应该能在2年之内读完。最终只用了14个月,是因为经常会想和它多聊一会。
选择《资治通鉴》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想读点历史了。
既往的阅读经历反复告诉我一件事:阳光底下无新事。
因为人类本能的思维模式中,有一种联想类比的功能,总能在当下的实际经历中找到相似场景。所以,只要经历的足够多,阅读的足够多,就会发现,现在我们每天所经历的那些所谓新鲜事,不过就是一些过去的情景,穿了件马甲而已。
接下来就是,选择哪段历史呢?
我一直自以为对中国历史还是有些了解的,然后翻遍脑海中各种直觉印象,似乎找不到哪个阶段的历史能有更大特殊性,可以优先一读。然后我意识到,是不是我太自以为是了,我对中国历史真的有自己以为的那么了解吗?还是不要想选择哪段断代史了,先对全貌有个感知吧。
二、
接下来,就是要选个版本了。
《资治通鉴》全书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所以容易流于琐碎。而且一个时间点,可能同时有多件事发生,也会平行叙述,这对于零基础上手的我来说,大大影响了对一个事件的理解。
所以南宋的袁枢干了一件事,把《资治通鉴》里的内容,按照事件来进行记录。很多事件前后时间跨度很大,也被袁枢串联起来,理解门槛也就大大降低了。
看上去,袁枢不过就是调整了一下通鉴中文字的顺序,竟然就成了一部新的著作——《通鉴纪事本末》,甚至还被誉为开创了「本末体」的先河。
事实上,袁枢的工作很不容易,确实也是一项智力劳动了。
在梳理事件时,袁枢是按照自己的思考认知进行裁剪选取。有些通鉴中的材料,我感觉应该也选取进入某个事件的,但袁枢并没有选择。
所以严格来说,本末就是本末,通鉴就是通鉴,这确实是两部书——虽然记录了相同的事件,甚至用的都是相同的语句,但也还是两部书,反映的是两个作者的思想和认知。
如果要比较一下这两种形式的话,我的感觉是:
《通鉴纪事本末》:事情向前追根溯源,原委更清晰,故事性更强,利于入门。但是,弱化了多种因素交互影响,限制了读者的想象空间,这是不如《资治通鉴》的地方。
《资治通鉴》:不是按照故事结构进行叙述,所以故事线松散,不符合看故事的习惯,一个事情如果跨度好几十年,人名都已经忘了。不过用电子书可以通过搜索来克服一下。
三、
虽然这是到目前为止,读的时间最久的一本书,虽然阅读的过程中也同样和之前的那些著作一样,能让人产生依恋,但还是得承认,《资治通鉴》不能排进我个人最喜欢的书top10。
因为,它确实没有在认知上呈现一个全新的世界。
必须承认,读通鉴时,确实经常被历史震惊,让人惊叹人类历史竟然还有过这样的事情。但是,这样的震惊是情绪上的,而不是认知上的。就好像去窥视各种八卦消息,确实能带来欣快感,但是知道之后,过去也就过去了;在更新迭代个人认知上,并没有产生新的水花。
所以,读《资治通鉴》,更多的收获在于,它让我又认识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事。
这样的收获,也是非常值得的了。
人生时日有限,而在我们有限的时间里,往往又都消耗在重复性的日常琐碎之中:
重复着同样的上班路线,重复着和同样的人吃饭,重复着同样的手机app,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内容——我们实际可以经历的人和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有限。
《资治通鉴》则把一千多年中,那么多的人经历的那么多事情,一桩桩一件件的说给你听。看着那些人那些事,总会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曾经经历的一些人一些事,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在面对一些新的情况时,千年前的人们也会过来给你诉说他们的经验教训。
所以,通鉴可以让你沉浸于一种「千年视角」,去思考或者看待一些事情。所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不知道我们今天的经历,又是如何被叙述给千年之后的人们呢?
这或许就是对「通鉴」最大的感受吧。
四、
读小说看剧,习惯性的就会把自己代入到主人公的视角,忧主人公之忧,乐主人公之乐。
但是读《资治通鉴》则有些不同。原本,司马光这部书是写给皇帝看的,所以作为读者,一定要非常清晰自己的定位。说白了就是,自己心里要有点逼数,要知道在那样的情境中,自己应该代入到谁的视角。
这里面有皇帝,有权臣,有将领,有后宫,这些其实你都不配。
书中动辄记录成千上万的被饿死,被屠杀,甚至被虐杀,筑骷髅京观,尽杀之,尽斩之,尽殪之,尽屠之,尽坑之——这些才是大概率你自己的归宿。
所以,作为现代人阅读通鉴,与其幻想如果自己是某皇某帝某将某相当会如何如何,还不如多见识见识各种事情,从而给到自己一些自保的借鉴。
比如如果你是打工人,那么不妨从中了解一下老板的思考方式和需求,就可以更好的向上管理,得到更大的施展空间;而如果你是做老板的,也不妨从中了解下下属的思考方式和需求,也就可以更好的进行运营管理,拿到更好的业绩结果。
对一部几百万字著作的阅读感受,自然没办法用短短几千字全面总结,这也只不过是在结束了一段奇妙经历之后,打发贤者时间的方式而已吧。
frogg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看资料时发现,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多年,竟然是建国以来健康医疗状况最差的时期 (2人喜欢)
- 三甲医院扩张无益于医疗服务的提升 (4人喜欢)
- 2024阅读总结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