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点阅读心得
阅读,对于以写字生的职业者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某些人,阅读几乎天天发生,已然成为生活本身。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如是说。当我很小时侯,捧起爷爷送给我的,一本花了10块钱在地摊上淘到的程高本《红楼梦》如痴如醉时,我就开始了沉浸于其中的快乐旅行。
阅读于我,从来不是避难,而是享受的过程,是我认识这个世界最有效的途径。
- 如何面对纷繁的思绪
信息量爆炸,好奇心过强,生活工作中涌现出千头万绪,头脑中似乎装了一个智能全息影像,每一瞬间千变万化,各种细琐的思绪如雨后春芽。每一个念头都想拿下的贪念,导致我分散着思想大军,指挥手眼手忙脚乱去百度,去各大新媒体平台检索、去翻书查询、去和别人探讨……譬如前一段时间为了搞清楚一部影视剧某场景的背景墙上的一幅《合乐图》,我花了整整半天疯狂搜索,这起源于前年一个兴起的思绪,又突然冒出来,打乱了我那一天的工作计划。
往往一个思绪得以解决,人已筋疲力尽,其它忽生的好灵光,无论如何再想不起来,眼睁睁地看着杳无音讯,成为“雪泥鸿爪”。
这样下来,是看似阅读很多,却大多成了无效输入,挤占宝贵的时间,分散精力。一口气吃个胖子的豪心壮志不得不对面对现实,既然思绪万千无法阻挡,那就强迫自己在规定时间内,集中全部精力阅读最想阅读的书籍,比如一个月内读完三本书,这三本可以分属于不同领域,文学、心理学、美学、科学等等,可以一本通读,或者交替阅读。(我更习惯于交替阅读)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一闪即过的灵感马上记录在“灵感库”,我通常是记录在手机上的备忘录,最近有意识地记录了很多,可以随时翻看,或许它某日恰好成为你要表达的某个观点,或为你的观点做有效的支撑。
- 系统化:在保证阅读量的情况下,形成质的飞跃。
要坚信量变一定会达到质变。
当积累的知识储备达到一定数量,必然会触发思想的开关,它会像个水库一样,开始流动起来,你会情不自禁地关联到过去与当下的经验,去思考,反诘,追索,去寻求更广阔的层面将之系统化。
比如我看过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刀锋》觉得很棒,就会找来他一系列的文集去看,还会去看他的生平。我喜欢苏东坡,我也会找来一系列写他的书去看,这种由点及线到面的过程,就是我认为的系统化的过程,其它类别书同样适用。
问题在于,你阅读的动机是否足够强烈达到,促使你不得不追寻下去的地步,有些是弱的,有些是很强的,这与每个人的经历、兴趣、审美、知识体系以及工作需要等有关。
我觉得在系统化的过程中,倒不一定非要追求刻意输出,因为没有一个从细部到全局再到更细部的积累过程,书写是很困难的——有限的输入无法支撑理性、深刻的输出。有些书籍,甚至要反复阅读十几遍,你可能仍无法形成观点去完成你的书写,比如那些经典的大部头,普通的阅读已经非常艰难、滞涩,有限的知识更会让你自觉螂臂挡车。
《红楼梦》我从小学二三年级开始阅读,只要有假期,就会反复阅读,但直到读研时期,我仍无法形成自己独有的观点。《战争与和平》至今仍不敢开头......说来惭愧!许多经典,单从厚度看,已然让我望而却步。
所以书写该是强迫下的“自发”,你首先要强迫自己,一定要写,要下笔,要形成一种强大的信念,坐到桌前,打开电脑,点开word文档,让手指随着思维的流淌去敲击,一旦写作的场域形成,想停下来都会身不由己——有一只无形的手。
- 结束散漫无章的阅读方式,量化读书
最近一个月,我一口气购买了十来本书,表演类的,文化类的,诗歌类的,小说类的.....每一种分类,都会自带气场,它是分属于不同频道,交替阅读就是在频道之间切换,是很耗神的。
我的状态是:拿起一本读了几页,放下,忍不住又拿起另一本读几页,放下…如此循环,结果至今没有一本书完整读完,常看丢了许多,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老大难。
我的办法是,将读书量化。以每本书500页为例,3本1500页,30天内读完,平均每天阅读50页,基本集中2个小时时间(有时能达到100页),这是在正常达成范围内的,不是什么难事。而且,随着阅读惯性形成,速度只会越来越快,“读不下去”的关口一旦突破,你会发现,阅读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曾有过这样的体验)
自律差者,或报一个在线阅读班,多人打卡专人催读会让阅读者很快度过“读书磨合”期,利用一本书两本书的时间,快速建立起自己的阅读场域。
- 多看、多想、多写
看多的前提,一定要去写。
写什么呢?可以写阅读过程中一闪而过的感想,可以摘抄喜欢的金句,可以把阅读中产生的与作者不同的见解做一系列memo,这样虽仍为输入式阅读,至少在前期做了一个非常充分的素材准备,为你将来可能对它进行全面的表达,节省了大量资料检索的时间。
如果只是泛读,那至少在阅读完成后,去豆瓣、微信读书等读书平台找到这本书,为它打一个分,撰写一个哪怕只有200字的短评,表达支持作者的同时,看似字数不多的评价,会在短暂有限的输出空间,让大脑迅速作出扫描和全览,高度概括后形成印记,也会在日后遗忘时做到有迹可循。
这些做法都是我在以前有闲有暇时做过的,工作家庭忙碌后,已经放弃了大多阅读形成的习惯。但我希望能重新重视起来,在有限的人生后半场里,实现无限阅读的“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