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意识到信息茧房的时刻
查看话题 >很奇怪,为什么网上多的是不婚的人们,现实生活中身边的朋友们都排着队结婚生子?
标题是知乎的一个提问。

前段时间读的一本Ten Arguments For Deleting Your Social Media Accounts Right now有一章专门讲了这个问题:互联网交流的信息失真。
- 一个20岁的大学生,在网上大谈自己坚定的选择不婚,25岁时遇到喜欢的姑娘,28岁结婚了。网上的信息传播,他可能依然属于不婚的人们,他20岁关于不婚的那些内容,并不会随着28岁结婚后的内容更新而被改变。网友不会看表达者的更新,原来信息的长尾效应叠加,会随着平台的积累放大声音。
- 过了三十岁后,身边曾大谈独身主义的人都相继步入婚姻,尤其是女性,闪婚的速度让人震惊。但她们留在网上的信息,会继续随着平台积累,现实中的她们结婚了,可网上的“她们”还继续不婚主义,网友看见的是她们过去的观点。
- 很多婚姻焦虑的人,情绪出口之一即不婚主义,网上看见选择不婚主义的人越多,自己内心越感到安全,这是人作为社群动物的从众本能,害怕自己是minority,共同选择的人越多自己越安全,因此会在网上发表更多的内容。
- 中文互联网1000万人关心的话题,99%的人压根不关心,这是人口基数决定的。很多网上的讨论,发声门槛限制,阻挡了大多数人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让小众选择的声音像大众选择一样。
- 网络不代表话题讨论的上限,更接近下限。分裂、对立、单一,加上算法优先的信息茧房模式,网友看到的都是自己希望看到的,缺乏广泛而丰富的观察样本,得出的结论往往狭隘而局限。
其实个人观察下自己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同学,同事,亲戚,大致都有一个清晰的体会。什么年龄阶段,不婚主义是热门话题;什么阶段,结婚生子是大众选择;又真正有几个选择不婚的,这是个人生活视角,往往更具备参考价值。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要观察自己的世界,就要依仗自己的生活。
网上的热闹,多是噪音。三四十岁的网友,在网上跟十几二十几岁的网友争论结婚与不婚,换线下这是很魔幻的画面。可网上,这太正常了。网上的太多争论,都是鸡同鸭讲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