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到过的没有边界感的事
查看话题 >早安隆回“们”爆火的必然性之“过去的大众音乐审美真的比现在高吗”
早安隆回“们”爆火的必然性之“过去的大众音乐审美真的比现在高吗”
【这是文字底稿。建议去听音频,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等处搜索“摇言惑众”是我的播客。在哔站、抖音等处搜索“刘陆伟释魂乐队”可以搜到视频版】
文:刘陆伟(唱作人、音乐制作人、吉他手、录音混音师、释魂乐队主创)
我这个节目发了几期之后,收到这样一条私信。“我想和您讨论一个问题,既然抄袭得好可以让人名利双收,那作为我这种怀才不遇的音乐学习者,应不应该先靠抄袭去赚取名声,然后等发达了再拿出自己真正优秀的原创作品来证明自己呢?”
这样一个提问让我思考了很久该如何回复。实际上呢,我之所以会花这么多时间精力来针对早安隆回爆火这件事做这一系列的分析,一部分原因就是担心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尤其是打算将来从事音乐行业的年轻人会受到误导。因为我看到很多视频只拿抄袭说事,而没有分析出他爆火的真正原因,就可能会给一些人一个错觉,那就是早安隆回能火是因为他抄得好,只要你抄袭得好你就能火。结果呢我果然看到了,就像这条私信里的表达的这种想法。
但是你如果听过我前几期节目,尤其是第四期节目,就知道我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是,他的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运气,是随机性很大的一个事情。就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一首歌火了,然后它被爆出有抄袭的成分,这并不代表抄袭是他能火的决定性因素,能不能火这个原因太多太多了,我们得具体分析才行。
当然,国内这个大的环境,对于抄袭或者说广义上的投机取巧,是非常纵容的,这个也是客观事实,这个原因我也聊到过,我们的音乐产业起步晚,真正优秀的创作人才相对还比较少,国内外存在的信息差,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够健全等等,当然再追根溯源的话,就是音乐教育比较落后,大众的音乐素养比较低,审美和分辨能力比较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大众的音乐观,对待音乐的态度。
上一期我分析早安隆回爆火的偶然性,是为了纠正一下一些人以为抄得好就能火的观念。接下来我要聊的就是早安隆回“们”能火的必然性,注意啊,这里有个们字,什么意思呢,就是像早安隆回这种性质和水准的歌有无数首,至于它们中间哪一首会火,这个存在极大的偶然性,但是类似的歌,在中国每过一段时间又必然会火一首,只要几千万首这样的歌里随便哪一首走了运,搭上了契机,形成了滚雪球效应,那它火成这样,有几百亿的播放量,让作者瞬间实现几代人的财富自由,这个又几乎是必然的。因为大众的审美就在这儿。
聊到中国大众的音乐审美,有一个观点一直很流行,就是认为现在的大众审美比过去差多了。比如著名乐评人丁太升他分析“为什么华语乐坛现在只剩下早安隆回了”,他说现在大众的审美比过去有很严重的下降,这个观点好像也符合大多数人的直觉,就是这些年能火的歌,好像越来越粗制滥造了。
但是我觉得我们看待问题要看到重点,华语乐坛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难道主要原因真的是因为大众的审美的下降吗?我不这样认为,是因为我觉得大众的审美比起过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了不起的下降,而是呢,大众的审美一直都很低。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有过去的大众审美层次比较高的感觉,只不过在过去的时代,大众是没有话语权的,他们的音乐审美,他们的喜好并没有很充分地被反映出来,在媒体上是处于一个隐形的状态。
比如说,在过去那个唱片时代,唱片销量是衡量一个音乐受欢迎程度的重要标准,也是被大家拿来分析判断大众喜好的一个重要的标准。然而我认为这个标准是非常不准确的。因为在中国,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占据最广大的数量的普通老百姓,他没有在音乐上消费的习惯,而且这个消费观的形成呢,跟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都有很大的关系。
我先说一个我的生活体验,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开始接触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音乐之后,最大的感慨就是人家的好音乐居然有那么多,而且销量都那么高。顶流的音乐人的唱片销量上亿张,次顶流的在千万张级别,至于说达到百万张级别的音乐人那就多如牛毛了,基本上每一种风格流派里小有名气的音乐人,都能达到百万张或者至少几十万张级别的销量。反观国内呢,最顶流音乐人,唱片销量也就是百万张的级别。
我再给大家一些更直观的数据,全世界唱片行业最辉煌的时代是在两千年前后那几年,拿美国举例,那几年里全美国每年的唱片总销量在十二亿张到十四亿张之间,而中国呢,每年的唱片总销量在五千万张到七千万张之间。到了2005年,因为网络免费下载、个人电脑的普及,唱片销量有了断崖式下跌,中国只有三千多万张,2006年更是跌到了一千多万张,但美国05年CD销量还在十亿张左右,06年才跌到9亿多。这个差距大家可以感受一下,而且别忘了中国的人口比美国多了十亿左右。
当然很多人会说,2000年前后那会儿,中国还比较穷,收入和美国相比差距还太大。那么我再给你看一个数据。是2017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美国的人均音乐消费金额是中国的109倍,而为了更能说明问题,我又去查了下,当年美国的人均GDP只是中国人均GDP的6倍。
所以中国大众对于音乐的不重视,它不仅仅是经济的原因,不像很多人所说的“中国人不在音乐上花钱只是因为吃不起饭,等经济发展了,富起来了就好了”,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当然,这个数据也不是说,大部分的中国人就不听音乐,他们也听,只不过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主要还是传统的戏曲曲艺和民间小曲,而在城市里,在现代的商业流行歌这个市场上,大部分人也主要是买盗版唱片,上面的统计数据里,应该是没有算进去多少盗版唱片的,因为盗版的数量很难统计,另外呢就是通过公共收听,就是电视啊,电台啊,大街上店铺啊,等等这些地方播放的音乐。
说完了唱片总销量,我们再来看构成。唱片黄金年代里全中国一年那几千万张的唱片总销量里,其中港台流行歌占了大头,比如像周杰伦一个人就占了几百万张的销量。但是像这类港台流行歌的主要受众是年轻人,中学生啊大学生,再一个就是城市人口居多。而那个年代真正最受最广大的大众欢迎的,是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爱情买卖等等这些,再早一些时候,就是什么大花桥、纤夫的爱、流浪歌、十三不亲等等,这些才是最受大众欢迎的,而且这类音乐的受众数量一直是被大大低估了的,因为前面分析了,这个群体的人他不为音乐买单,要么大街上放着跟着听听就行,要么就算真花钱买,也是随便买个便宜的盗版唱片,你让他买正版的他都舍不得,或者说也没有心思去分辨什么正版盗版。
总之呢,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讲,音乐这东西根本就没那么重要。我们现在在这儿感慨什么大众审美下降了,华语乐坛完蛋了,是因为我们比较在乎音乐,然而我们这种人和十几亿的总人口相比只是很小很小的一小撮,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他压根就不那么在乎音乐,音乐在他的生活里就是背景里的一个小陪衬罢了。
而且呢,那些在过去被认为是烂俗口水歌代名词的歌,还不是大众审美的真正下限,因为以前的音乐产业是有门槛的,录制唱片的成本很高,发行的渠道也很狭窄,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比较高,艺人的准入门槛也比较高,能被唱片工业选中的,能被录制,发行出来的,再怎么着它也得有个样儿。就满分十分来算的话,市面上水准最低的你也得是四分五分的,大众就只能听这个,你想要更低的,不好意思,没有。而并不是说,大众的审美最低就到四五分。
像早安隆回这样的,两三分的作品,放在过去的唱片时代是不太可能被发行出来的。但是现在人人都可以发歌了,创作、录音、制作的门槛都非常非常低了,把音乐传到网络平台上也非常非常容易了,这才会出现现在这种情况,就是一年有几千万首所谓的新歌诞生,但是你要说质量的话绝大多数都是粗制滥造的垃圾,很多连过去的口水歌的水平都达不到。
但是对于大众的审美而言,这个时代才是真正能够展现出他们的真面目的时代。所以呢,我经常说,在过去,一个音乐它火不火,跟它的质量好不好还有比较大的关联,在这个时代,火不火跟好不好的关联性就越来越微弱了,甚至呢,很多时候是反过来的。
那么音乐这东西到底有没有高低之分呢,如果有的话,判断标准是什么呢,既然销量不能拿来作为判断标准了,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呢?这又是个很大的话题了,留在下一期跟大家聊吧。
-
本本鲨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20 00: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