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一些心理咨询
灵感来自
由咨询师靠“倾听”治愈娇妻心理疾病的故事,想到国内心理咨询行业的混乱,又想到豆瓣某小组娇妻留学陷入抑郁困境,却依赖男友拯救,面对质疑时大言不惭“我就是做不到,我就是需要亲密关系”,居然还被小组加精。我自己也曾遭受过严重的心理问题困扰,找不到靠谱的咨询不得不尝试自学成才,考了心理咨询师的水证,也在社区当过义务咨询的志愿者。深感国内的心理教育普及度比性教育还差劲,因此敲键盘开贴给大家避开心理咨询的雷区,再科普一下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进医保的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CBT),以及自己很喜欢的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简称SFBT)。
一、为何避雷精神分析/动力流派?
一个行为的改变,既可以是出于人格方面,也可以是出于认知方面。精神分析改善的是前者,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的是后者。人格的改善费时费力,而认知的改善效果立竿见影。那么为什么精神分析在发达国家被边缘化,在中国却遍地开花?
以美国为例,心理咨询机构是政府出资,更像是社会救济机构,面向的是底层群体,比如物质滥用的流浪汉、康复中的精神分裂患者、受虐待的儿童、即将被剥夺监护权的父母和少年法庭的罪犯。受助者需要快速恢复身心健康、正常生活,所以咨询的目标是行为控制、压力应对、情绪表达以及人际冲突的管理这些迫切又现实的内容。当然花钱肯定要见效果,所以短平快的认知行为疗法才能得到政府补贴。
而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相对落后,心理机构多是私人执业,根本目的还是盈利,所以主打面向中上层阶级、费钱又费时的精神分析,咨询的目的是修复亲密关系、依恋创伤和探索生命的意义这些不接地气的东西。所以,为什么国内的心理营销号那么爱在性缘关系或者原生家庭上扯淡,而普适性极强的认知行为疗法却鲜为人知?因为真正需要心理援助的人群根本就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
参考链接:
精神分析在国外不受欢迎,为什么在国内这么热?专业人士怎么看待?为什么没人去制止开... zhihu.com
二、认知行为疗法(CBT)
如前文所述,认知行为疗法的着眼点放在认知,通过改变对人或事的错误认知改变心理问题。
开篇的例子里,就有不少姐妹提到,娇妻痛苦的根源就是不肯远离垃圾老虫公,光靠别人的倾听能有什么用?其实,这和认知行为疗法(CBT)中的理性情绪疗法(REBT)理念不谋而合。
理性情绪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的重要部分,又被成为ABC理论。通常人们以为,某一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导致了情绪和行为的结果C(Consequence)。但是ABC理论认为,事件A与结果C之间还有一个B,即人们对事件A的信念B(Beliefs)导致了结果C。而大脑的自动化思维使我们忽视了信念B,直接关注结果C。
结合案例

而咨询师要做的,就是积极与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辩论,修正其认知来达到情绪和行为的改善。
所以,支教的姐妹们,某种程度上,你们是在给娇妻做免费的心理咨询啊。
同样,每当自己陷入消极的情绪时,也可以使用理性情绪疗法,观察自己是否陷入了自动思维的怪圈。如同控制自己的暴力行为那样,我们也需要约束自己的消极思维,不应放任它信马由缰,以致陷入习得性无助的循环,而是需要积极干预,用积极的信念取而代之。
例如:

当然,再怎么短平快的方法也不可能一次就见效。求助者有咨询师的督促和评估,自我调整需要自己不断坚持,时时自勉,直到养成积极的思维方式。
三、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
或许有娇妻会嘲笑:知道腩人垃圾又有什么用?现实生活就是那么艰难,我就是需要老虫公来分担压力。或者姐妹们学习工作上有困惑:知道要努力,可是总找不到方向,怎么办?
咱们激女的风格是神挡sha神,佛挡sha佛,遇到麻烦,不是消极退避,而是操家伙,干他丫的。很多人喜欢专注于心理问题的症结,但是了解问题的成因并不等于找到解决办法。就像贩卖焦虑的营销号,用长篇大论、绘声绘色的故事描绘当下问题与困境。至于背上的大山怎么办?别想那么多,化个美美的妆就好啦。
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关键词是解决,即怎样把背上的大山挪走。
首先,想要解决问题,就要弄清楚自己的问题或目标。背上的山太重,目标就是把山挪走,而不是去变美。目标要清晰明确,不要太宏大、太抽象,否则容易自暴自弃。想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我们可以借助奇迹想象。
例如:
如果一觉醒来,发现所有的困扰都消失了,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会和现在有什么不同?生活、工作、人际都会发生哪些改变?
其次,在明确了要解决问题或者的目标后,“如何克服困难”就成了大目标下的次目标,可以往以下方向思考(以我个人为例):
1. 过去例外的经验:过去什么时候不曾被抑郁情绪困扰?那时的生活是怎样的?与现在有什么不同?身边有类似困扰的人吗?他们的经验有哪些可取之处?
2. 评估打分:如果彻底绝望是0分,完全不抑郁是10分,那么现在的状态是几分?需要怎样做,才能提高一分?或者要怎样做才能维持现状,不会下降一分?
3. 困境下的自我照顾:我拥有的技能、资源和优势是什么?身边有什么可利用的资源?效果如何?
4. 改变,从最小的一步开始:改善抑郁,哪一步最容易做到?晚上有困意就睡觉,不熬夜。 提高睡眠质量,可以从哪里做起?不要躺床上玩手机,床只用来睡觉。
5. 合乎情理的自我肯定。比如:在抑郁情绪的困扰下,还能做到按时起床上班,这是怎么做到的?因为不能经济独立,当娇妻日子会更悲惨。如此看来,我的头脑还是很清醒的,值得肯定😋
成为主动的问题解决者,获得自我控制感,这对于减轻由困难和危机所衍生的焦虑与失控感是特别有意义的,尤其在经济动荡又充满诱惑和陷阱的当下。

希望CBT和SFBT能成为姐妹们觉醒道路上的护身宝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