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写作?怎样有效写作?一文说明白。
今天想聊点关于「写作」这个事。
为什么会突然来了兴致想讲这个话题?
原因是这样的——上周有一个同事向我请教如何写作。她说自己对于写东西非常头疼,连领导也让她好好练练如何写作。
听完她的“诉苦”后,我哭笑不得。她有自己十分擅长的专业,却偏偏栽在「写作」上,苦恼难解。
但同时,我也很理解她的苦恼。作为一个在职场打滚了8年的打工人,深知职场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说回我这同事,为什么会来找我请教「写作」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会写作」是我的职场标签,是身边同事对我的第一印象。
因为擅于写作,得到领导关注。因为文字不错,得以晋升加薪。说起写,身边的人都会第一个想到我。可以说,「写作」为我这样普通的一个人,开通了职场的快车道。
01 写作很加分,这个理越早明白越好
其实我也不是一开始就明白的。最早的时候,只是纯粹喜欢写作。
念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写东西。那时候还是用圆珠笔在原稿纸上写写划划,写过好多页稿纸的小说(后来找不到了,估计是被我妈当废纸扔了)。小时候,文字就是为我搭起那天马行空小世界的美妙符号。
高中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做语文卷的作文题。每次被老师打高分在班里表扬一通以后,我就更喜欢写作文了。正是因为能持续收到高分的正反馈,也激发了我对「写作」更深一层的喜爱。
读研的时候,跟着导师做论文。导师常说我论文写得不错,都不用他操心。后来师兄姐也跟我说导师待我真好,不像他们还被骂哭过。就这样,在读研的第一年,我就顺利完成了论文发表任务。
等到工作以后,我利用下班时间写稿投稿(主要是业内),也拿到了一些小成果小奖励。很快,就被领导看见,也被贴上「写手」标签。说到要写材料,他们第一个就会想到我。
说这些,并不是炫耀什么厉害。事实上,我也只是在「写作」这件事情上,做了一点积累罢了。但也确实因为「写作」这个能力,让我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加分。
我后来发觉,原来「写作」是可以为我带来复利效应的。
如果在念书阶段,「写作」只是让我尝到心流,体现在精神层面。那到了职场阶段,它指数级提升,成了我职场上的精进利器,可以说让我实现物质和精神两面丰收。
因为有好的写作能力加持,领导愿意重用我。「写作」,成了我在职场上的核心能力。
什么是核心能力?我认为,是与别人拉开竞争优势的能力,是别人提起来第一个能想到你的能力。
如老王所说的,“职场上,你能力强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认为你能力强,你才是真的强。”
写作不是万能,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写作高手,但这项能力一定是整个人生发展中,尤其是职业发展上的必备加分项。
02 写作不容易,却是打通所有回路的最佳工具
写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需要忍耐寂寞,更要深度学习。
但为什么我会说这是打通所有回路的最佳工具?
《最小阻力之路》里提到创造过程有三个阶段,其中在第二阶段“同化期”里,作者认为,“当你写作时,你笔下流淌出越来越多的惊喜。当你做事的时候,你感觉自己有越来越多的能量和动力去完成。这是创造历程中最美妙的时期,说明你正在经历飞速的成长。”
「写作」就是创造。制定计划是写,跟踪目标是写,事后复盘是写。有没有发现,做任何的事情,居然都离不开一个写字。
为什么「写作」这么重要?你可能会说,我还可以讲啊,为什么非得要写?
是的,写作和演讲,都是个人精进、传递思想、影响他人的最好方式。但是,会演讲的人,未必会写作,可能会在内涵甚至结构上有所缺失。而会写作的人,经过长期的思想积淀和逻辑强化练习,即便没有绝佳的口才,也能来一场高水平的演讲。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甚至在职场上,很多领导也会认为,文字的高低可以代表一个人的靠谱程度。如果不了解一个人,先看他的文字,所谓“见字如见人”。如果字不成文、词不达意,即便这个人干事能力很强,给人的印象分也会大打折扣。当然,如果一个人还很会演讲,很会表达,那更得领导欢心。这样的人,大概率也是能人。
看出来了吗?「写作」才是本质。写的过程,说到底是个人成长的过程,也是体现一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当你持续写作,专注写作以后,不仅是写作这个事情本身会给你带来益处。因为写作,你会开始审视自己,谋求进步。你会开始关注问题,思考对策。你会开始大量学习,减少内耗。你会开始不断迭代,飞速成长,带动周围的能量气场改变,所有一切都将会变得畅通无阻。
事实上,这样的改变,只是源于你做了「写作」这个动作,并且把这个动作长期做、坚持做,而已。
所以,强烈建议,如果摸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不妨从「写作」开始。
当你开始潜心打磨这个动作,肯定能有所收获。
03 任何写作,都可以从一张「卡片」开始
我碰到过很多朋友,谈“写”色变。也有一些朋友,即便只需要他写一段简单的文字,也难以下手。
这么说来,确实是不少人,在「写作」上是有卡点的。
而我们都知道,学「写作」的第一前提,就是要多写、多练。此话不假。
我那头疼写作的同事也说过:“每个人都跟我说要多写呀。可是同样内容,别人能写十句,我只能写两句。”
是不是也说中了很多“写残党”的痛点?
不是不写,问题是,写不出来。
为什么写不出来?无非两点——“肚子无墨水,脑袋无想法”。
“肚子无墨水”——平时缺乏积累,无干货可倒;
“脑袋无想法”——平时缺少观察,无记录习惯。
如何做?从一张「卡片」开始,就可以。
1.保持好奇之心,多读书,多观察。
生活就是个巨大的素材库。当带着发现的心态待人接物处事,处处皆可成为题材。
但如果平时不去有意识地积累、记录下来,到需要用的时候是根本拿不出东西来的。
这个积累和记录就是输入的过程,分为主动输入和被动输入。
主动输入——比如读书遇到金句、看文章读到好段落、刷剧观影听到好台词。这些主动学习过后的得到,把它们记录下来。
被动输入——比如今天发生了什么事,看到了什么事,又或者跟朋友聊了什么,有什么感悟或者想法。将日常里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
刻意练习,刻意输入,对周边的一切保持好奇心,写作素材就会源源不断。
下一步,就是将这些素材进行加工的过程。
2.养成“写卡片”习惯,积微速成。
“从一张白纸或者空白的屏幕开始写作,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误解。”
那「写作」的正确姿势是什么呢?
就是“写卡片”。
如果没有看过申克·阿伦斯《卡片笔记写作法》的同学,推荐读一读(后续我也会做一期分享)。
书的内容有点冗长,核心要义就一点——“卡片是最小的创作单元。”
“写卡片”不复杂,其实就是对第1点说的“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过程。
如果把一份完整的作品比作“机器”,那么输入就是对还属于“原材料”形态的信息进行接收,通过卡片输出则是对“原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后生产出“零部件”,组装成“成品”。
这里的“零部件”就是“卡片”,它自身就是一个完整个体,同时多个“它”组合一起,可以拼出一个完整机器。不同的“它”组合一起,又可以成为不同的机器。
一篇作品就就是由一张张的卡片组成。
当把精力聚焦到卡片上,你的任务就变成只需要写好一张张卡片,写作也就变得简单很多。
今天没什么想法,只写一张。明天灵感来了,写多几张。日拱一卒,不拿「写作」给自己施加压力,而是变成微小的习惯,持之以恒。
写作不是从无开始,而是从一张卡片写起,从写卡片的习惯开始。
3.“卡片”要常用常新,组装成文。
第2点说了写卡片,是信息内化、积微速成的过程。
那写好了的卡片,是不是就可以放着不管呢?
当然不是。这些闪着我们智慧思想之光的卡片,非常珍贵,要常读常改,常用常新。
为什么说要“常读常改”?
因为我们的思考是会随着环境改变、视野拓宽、见识增长而不断进化的。常改卡片实质上就是在给自己做优化,也是在持续地锻炼自己的输出力。
为什么说要“常用常新”?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这个词隐含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学为了用,输入为了输出。
用这张卡片去解决一个问题,用几张卡片去组装一份作品,这些都是用的过程。
只有用起来,才能让卡片发挥最大价值。写卡片这个事情,才是有意义。
不明白这个道理,写作也好,写卡片也罢,也不过是缘木求鱼,不得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