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密恩的觉醒》笔记
《海伯利安四部曲》
丹·西蒙斯
28个笔记
>> 在我们一生中,最痛苦的事,经常是那些最微不足道的东西造成的。
>> “宗教似乎总是提供给我们这样一种错误的二元论,”她一面说,一面把茶杯放在一块平坦的石头上,“要么是无尽苍穹的沉寂,要么是心灵确然的安逸。”
>> 一切纳米技术生命都超出了我们的控制——超出了任何人的控制。纳米技术生命的进化精髓在于自主、自由意志,它的目的完全不同于那些静止不变的生命形式。”
>>
正如火苗被大风吹灭,
已经消失,无以命名,
牟尼摆脱了名和身,
已经消失,无以命名。
当一切现象消失时,
一切谈论方式也消失。
>> 第一次目睹自己心爱之人的裸体,是人生最纯粹、最不可征服的神灵显现之一。如果这个宇宙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那它必须包含这一接触的真理,不然就永远空洞下去。对于人类来说,和真正值得爱的人做爱,是献给他们的少数几项无条件奖赏之一,它平衡着人类的其余状态:痛苦、失落、尴尬、孤独、愚蠢、妥协、笨拙。和正确的人做爱,会弥补他们犯过的许许多多错误。
>> 一休是想说,这世上并没有罪人,也没有罪孽,‘我们的’生命并不属于我们自己……”
>> 因为就本性而言,我们不受时间影响,永恒,不生,不死,无所不能。”
>> 众曰:生独来,死亦独去。
吾谓此皆幻象,听吾之教,
无来,无去!
>> 僧问道忍:‘一僧死,他去了何处?’道忍答:‘火尽草生
>> 雪峰尝谓玄沙:‘性真曾问我,僧死何处去;我云,便如冰化水。’玄沙云:‘妙极,但我不会如此答。’雪峰问:‘你如何答?’玄沙答:‘便如水归水。'”
>> 父亲,是个名叫索尔的学者,数十年来一直纠结于上帝和人之间的历史关系。突然有一天,当索尔处于一个最极端的境况下,即将要第二次失去自己的女儿时,他顿悟了——他凭直觉完全明白了一切,明白了数百万年来我们悠久沉思、唯有少数几个人才能知晓的真理……索尔领悟到,在这个宇宙中,爱是一种真实、均等的力……像电磁力和弱核力一样真实存在。像重力一样真实存在,而且由同样的一些定律所支配。比如说,平方反比定律适用于万有引力,也同样适用于爱。
“索尔意识到,爱是缔之虚的约束力,是这件衣氅的丝线和布料。在顿悟的刹那之间,索尔意识到人类不是这件灿烂织锦的唯一裁缝。虽然索尔看到了缔之虚和爱之力,但他却无法进入这一介质。人类刚刚从灵长类远亲那儿进化过来,还没有获得足够的悟性,来清楚地看到虚空的本质,或者是进入其中。
>> 公元六世纪,菩提达摩曾说过‘禅宗四偈’,这四句话几乎是完美的路标,可以指引人们发现缔之虚,至少是发现它平静脱俗的外貌。”伊妮娅继续道,“第一,不立文字。文字是人类个体的光和声,照亮黑夜的热闪电。缔结的虚空潜藏在万物最隐秘、最寂静的地方……孩童栖息之地。
“第二,教外别传。画家的画笔动起,别的画家就能认出他。音乐家的音乐响起,别的音乐家就能从数万人中把他分辨出。诗人说几句话,尤其是当他把诗的普通含义和形式抛弃,别的诗人就能认出他。著拉曾写过这样一短话——
两两飞来,
两两飞去——
蝴蝶。
“——在文字和影像烧尽、仍旧散着热意的坩埚中,留下了深邃之物的金子,R.H.布利斯和弗雷德里克·弗兰克曾将其称为‘燃烧一切的生命黑焰’……并‘用慈悲心肠去看,而不是眼睛’。
“《圣经》是谎言。《古兰经》是谎言。《塔木德经》和《托拉经》是谎言。《新约》是谎言。《经藏》《阿含经》《如是语经》《法句经》是谎言。菩萨和阿弥陀佛是谎言。《西藏度亡经》是谎言。《三藏经》是谎言。所有的经文都是谎言……就像我现在说的这些,其实也都是谎言。
“这些圣籍撒谎,并不是有意为之,也不是因为表达不力,而是源自文字的本质;这些美妙经籍中的所有影像、箴言、定律、真经、引文、寓言、戒律、公案、打坐和布道,最终都未能用言语将寻道的人类和缔之虚的感知连接起来。
“第三,直指人心。禅宗最能理解缔之虚的本质,因为它最清楚地发现了虚空的不存在。它也一直在深思这些问题:不用手指便能指路,不用画笔便能作画,在无声真空中聆听宏大的声音。子规曾写道——
小小渔村;
月下小舞,
生鱼之味。
“要寻找进入虚空之门的钥匙,这就是精华所在,我不是指诗。在业已死寂的数百万星球上,数百万种族建起没有屋子的村庄,他们在没有月亮的星球上月下小舞,从没有鱼的海洋中闻到生鱼的味道。其中的含义甚至超越了时间,超越了言语,超越了一个种族的寿命。
“第四,见性成佛。要做到这一点,无须花上几十年打坐,也无须受到教会的洗礼,更无须研读《古兰经》。佛法的本质,是在坩埚中燃烧出来的人类精华。花有花性,疯狗和瞎眼柴羊也有各自的狗性和柴羊性。一个地方——任一个地方——都有它的地性。唯有人类拼命挣扎,却没有得到他本来的面貌。原因有很多,也很复杂,但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我们都是进化中的宇宙的一部分,是它身上一个可以自我观察的器官。眼睛可以看到自己吗?”
>> 佛陀明白,通过消去每日的喧嚣,我们就能感受到缔结的虚空。”伊妮娅终于开口道,“从这一点上讲,顿悟,就是在持续不停地聆听邻居震耳欲聋的吵闹响声后,如约而来的平静。但缔之虚不只是平静……它是聆听的开始。聆听死者的语言,是进入虚空的第一个步骤。
“拿撒勒的耶稣进入了缔结的虚空。千真万确。在运用死者之语言的那些人里,他的声音最为清晰可辨。但在到达下一个层次,也就是学会死者的语言之前,他逗留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他也学会了聆听天体之音,学会了如何驾着汹涌的几率波,看到自己遥远的死亡,并且在那时刻到来之时,他勇敢地直面它,而不是逃避。在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时,他学着走出了第一步,自由穿行在缔之虚的时空网络中,他来到不远的未来,在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奄奄一息时,重又出现在了朋友和学徒之中。
“耶稣见到缔之虚不受时间影响的特性,从时间的束缚中解脱,他意识到,进入这扇门的钥匙不在于他的教义,不在于基于他理论的经文,不在于卑躬屈膝地奉承他的那些人,也不在于他所坚信的进化中的旧约上帝,而在于他自己,名叫耶稣的这个人,一个平凡的人类,细胞中携带着开锁的密码。耶稣知道,他能打开这扇门,这个能力不在于他的头脑和心灵中,而在他的血肉和细胞中……真真切切,就在他的DNA中。
“在享用最后的晚餐中,拿撒勒的耶稣命自己的信徒喝他的血,吃他的身体,事实上,他不是在进行比喻,不是请他们享用充满魔力的圣餐,也不是在进行那些数世纪的象征重演。耶稣就是要他们喝他的血……滴着他的血的一大杯酒……并吃他的身体……含有他皮屑的一块面包。他是真的将自己献身了。他知道,这些喝了他血的人,将会分享他的DNA,并得到‘缔结宇宙的虚空’的能力。
“他就这样把这些东西献给了几名学徒。但是,这些人的悟性远远不够,面对这难以理解的感受和印象,面对死者永不停歇的声音,面对生者之语言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冲击,他们都被逼疯了。也无法将自己血里的声音传给其他人,只能转向教条,将那无法表述的东西转变成粗糙的文字和浮夸的说教,严格的戒律和激烈的修辞。那景象暗淡下来,最后便消失了。提升之门关闭了。”
>> 一个有感知的种族,如果没有进化出移情,那它就无法理解虚空的本质。”
>> 学会死者的语言,学会生者的语言,学会聆听天体之音,以及学会走出第一步。”
>> 总之,维尔纳茨基在一九二六年写过这样一句话——‘原子一旦被卷进生命物质的洪流,就不再乐意离去。'”
>> 一千两百年前,这句话被更加科学地归纳为多罗法则,”伊妮娅说,“它最根本的理论是进化不可倒退……
>> 科学家过去认为基本的进化机制是大量复制,”伊妮娅说,“这被称为差异化。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当生命的逆熵能——也就是进化——增加时,生命的基础构造的多样性往往趋于减少。看看旧地的那些遗孤吧,比如说,同一种基础DNA,但也会有同样的基础构造:管状肠道、辐射对称、眼睛、进食口、两性……差不多是从同一个模子中刻出来的。”
>> “但你不是说多样性很重要么。”我纳闷道。
“的确是,”伊妮娅说,“但多样性不同于基础构造的差异化。一旦进化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构造,便会扔掉各种变体,把心思集中在那个构造之上,用它创造出近乎无限的多样性……成千上万属于同一组别的种族。”
>> 值得一提的还有三项,”伊妮娅说,“递增的特性,递增的互相依存性,递增的可进化性。这三者都非常重要,但最后一项是最为关键的。”
“什么意思,丫头?”
“我是说,进化本身也在进化。这是必需的。就可进化性自身而言,它也是一种继承而来的生存特质。各种系统——不管是生命系统还是其他——都必须学会如何进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身进化的方向和速度。
>> 这是一种最精良、也最为害人的纳米技术。我们的驱逐者朋友使用先进的基因技术和纳米技术,是为了促进宇宙的生命事业的发展,而技术内核却用它来促进内核超级寄生体事业的发展。
>> 他们为什么要仔细思量着去努力和冒险,到头来只不过是重新拾起了千钧重担?现在,在我步入而立之年后,我终于意识到,这些事在我们所有人的一生中是多么的常见。
>> 我意识到,若我是个不死之人,我就不可能做到这一切。就那么一下子,我便完全明白了,对生命、对别人的爱,不死之人是无法拥有的,只有那些生命短暂而且始终活在死亡和失落的阴影下的人,才会享有这一切。
>> 但是这就是人生呵:战争,业绩,
心中的失望,沮丧,焦虑和牵挂,
远远近近的想象的拼搏,挣扎,
全是人间的;它们原有这好处,
即它们仍然是空气、精美的食物,
使我们感到生存,并表明死亡
是多么宁静。人们只要有土壤
就栽种,无论长草或长花;但是
我没有可以隐入的深渊……
>> 伊妮娅最后的共睹时刻不仅仅是那些话语、酷刑、痛苦和恐惧——我感受到了她的思想,分享了她的见解:关于内核的动机,关于十字形的真实寄生面目,关于它们为调节他们的神经网络,滥用人类死亡的恶行,以及,关于卢杜萨美对权力的渴望、穆斯塔法的困惑、阿尔贝都的残忍……
>> 劳尔,对于那些想要放手创造的人来说,人生都是短暂的。或者,对那些只是希望理解自己、理解他们自己的生命的来说,也是如此。这,或许就是身为人所背负的诅咒,但也是一项恩赐
-
typical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8-27 02: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