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want good to be good
正如与人讨论和交谈可以完善一个人的思维那样,写日记是一个人独立完善个人思维的一种最简单方便的行为。
当然,这不是我很久以前就明白的事,我是刚刚才出现了如此这般的想法。
而使我有这样想法的原因,是我发现我总是先写下“突然发现一件奇怪的事情”,而后在描述自己感觉到的奇怪的时候,又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使我产生如此奇怪感觉的原因。
而这次让我有这样经历的事,就是我发现,我原来很不喜欢一种影视形式,就是符合心理预期的角色形象与不符合心理预期的剧情走向的搭配形式。但,在写的过程中,我又发现,其实我的这种不喜欢,根本在于我不喜欢剧情超脱出我的判断。当然,这种判断的判断依据,是剧情之前的铺垫。
给我这种感受最显著的一部电视剧,就是无耻之徒。每一次的剧情转折都是机械降神般不讲道理。虽然,剧集中的抓马亦如生活的不可确定性,但是感受同一形式的不断摧残对我来说是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而这次给我这种体验的,是良医。
这部进行到第六季,由豪斯医生原班人马打造的剧,在我观看之初给我的预期是非常不错的。
尤其是主角的设定。虽然兄弟的去世,外科医生的设定都是沿用的原著,但是正如绿野仙踪的设定之经典那样,主角自闭却又恰好作为外科医生这一设定,不仅可以讨论社会话题,还可以更深层度的讨论人性。
一丝不苟的人做一丝不苟的工作,却不断被要求一切要适度和有所改变,而且墨菲不再拥有豪斯那样在剧集中因为达成了目的就可以忽略所有过程的可以作弊的能力。我自然对此剧期待值拉满。
不过,第一季一半刚过,我便已心生倦意了。究其根本,我当时并不理解,只是觉得这部剧相较于当年看豪斯医生的感受来说,实在太过温和了。编剧对主角实在太过友好。当然,这不是不可以的。尤其是在看过一季后,我便知道该剧的最终主题是“好医生”,而不是如豪斯医生那样讲“什么是正确的”。
当我看完第二季后,我的这种倦意愈加夸张了。而就在刚才,我突然明白,原来我的这种情绪,是因为和豪斯医生相比较,该剧中的人物的鲜活程度不高。甚至你可以说这部剧的角色是片面和单薄的。
唯一出彩的只有主角,只有他可以肆意地欢笑和痛哭。其他角色的行为总是存在某种被设置好的边界。于是,你在这部剧里看得到精明、利己、偏执、恶……但是你看不到这部剧里会将这些表现成某种极致,你所看到的所有人物行为动机都有一层善的底色。
而相对于角色的善良,为了摆脱缺乏张力带来的平淡,编剧就变得非常不善良了。他开始疯狂抓马,试图从生活的不可确定性上掀起巨大的风浪。
所以我也就感到厌倦和疲惫了。
因为我发现,原来我喜欢的是鲜明角色性格引起的剧情冲突,是一种你能看懂的人,和你能接受的剧情走向。比如安德鲁斯和梅伦德斯一直刁难墨菲,梅伦德斯为了功名背叛林,杰西卡背刺克莱尔……如果是这种原因导致的抓马,我还可以接受。而不是酝酿了多集墨菲和利亚的戏,结果墨菲突然跑去向卡莉表白。
看到剧情如此发展的瞬间,我无法理解墨菲为什么向卡莉表白。当然,很快我也同样明白这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只是如果整部剧的走向都是温馨的套路,墨菲和卡莉表白对我而言就成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毕竟墨菲知道什么是快乐和痛苦,但他不理解什么是爱。在这里选择卡莉自然是因为这样的选择更容易达成目的,同样也更不会使自己痛苦,同时这也再一次昭示了墨菲凡事只想自己的问题。
剧情产生波澜,原因是主角自己是强逻辑型思维的问题。
一切都可以解释,但我明显知道我不喜欢这种解释。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部剧就真的不让我喜欢。我同样是喜欢这部剧的。相较于我不喜欢无耻之徒的那种不喜欢,我对这部剧剧情走向上的反感尚在接受范围之内。
那些剧情中生活和工作的矛盾,虽然在角色善良底色上显得有些虚幻,但我可以明确看到编剧在给人展示什么是“好医生”,什么是“好人”。又或者正如罗伯特·麦基所说,一个好的故事,主题必然是真善美。
我们喜欢好的成为好的,而只要实现这一主题,其余的小瑕疵,就都可以被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