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万历戊子年,杭郡北门外有一户人家,老头快六十岁了。虽然老伴已经去世了,但是两个儿媳妇都很漂亮还很孝顺。有一天,有一个老太太站在他们家门前,好像在等人。老头子晋楚几次,可怜这个老太太站着太过辛苦,就命令两个儿媳妇去问问什么情况。老太太说:“我的儿子不孝顺,我打算去官府告他。约着我的姐姐一起去,等了很久我姐姐都还没来,我都饿得前心贴后背了。”两个儿媳妇可怜她就给她饭吃。她们交流地非常开心融洽。等到下午,老太太的姐姐还没有来。于是老太太就留宿在老头家里,一住就是十几天。这十几天中这个老太太替两个儿媳妇干活,她的针线活尤其好。两个儿媳妇得了甜头,恐怕这个老太太离开,就劝老头娶了她。说老太太没有丈夫儿子又不孝顺,没有一个好的归宿。老头就和老太太苟合了。有过了十几天,老太太的儿子和老太太姐姐的儿子找来了。一上来就磕头,请求老太太原谅他们。老太太咒骂不已,还是老头前来劝诫,将两个人留下来吃饭。老太太的儿子就认老头为继父,他认为自己的母亲有了归宿,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两家人来往三个月。有一天老太太的孙子来了,说自己定亲,邀请老头一家去吃席。老太太说:“我两个媳妇怎么能随便抛头露面呢?就我夫妻二人和两个儿子一起去吃宴吧。”然后一家人去喝醉了才回来。过了一个月,孙子又来了,说:“某天要举行婚礼了,就来请两个婶子去参加婚礼。”两个儿媳妇同意了邀请,就借了很多华丽的衣服,去参加婚礼。老太太的儿媳妇出来迎接,脸色蜡黄,明显是有病。到了吃饭的时候,老太太的儿子请两个婶子去迎亲,并说出原因“这都是乡间的风俗。”老太太装模作样地说:“你老婆虽然病了,现在也是老婆婆了。怎么不自己去迎儿媳妇,还麻烦人家呢?”老太太的儿子说:“迎亲的阵容不够强大,显得不重视对方。反正现在人都来了,去迎一下也没什么啊。”老太太就同意了。老太太就带着自己的儿媳妇和那两个儿媳妇一起下船去迎接新娘子了。很久很久,一行人还没有回来。老太太的儿子装作去查看情况,老太太的孙子也装作查看情况,都跑了。等到天明,根本就找不到人。老头一家人去老太太儿子家里。没想到这房子是租的,房东说:“他们五六个月以前来租的房子,我们也不认识他们。”这爷仨只能自行回家,亲朋好友都来取两个儿媳借的衣服。这爷仨只能变卖家产还债。这还不算,关键是两个儿媳妇的娘家人来找闺女找不着,就去官府告。这爷仨实在是懊恼极了,于是自杀了。
02
原文
万历戊子,杭郡北门外有居民,年望六而丧妻。二子妇皆美,而事翁皆孝敬。一日忽有老妪立于门,自晨至午,若有期待而不至者。翁出入数次,怜其久立,命二子妇询其故。妇曰:“吾子忤逆,将诉之官,期姐子同往,久候不来,腹且枵矣。”子妇怜而饭之,言论甚相惬。至暮,期者不来,因留之宿。一住旬日。凡子妇操作,悉代其劳,而女工尤精。子妇唯恐其去也,谓妪无夫而子不孝,茕茕无归,力劝翁娶之,翁乃与合。又旬余,妪之子与姐子始寻觅而来,拜跪告罪,妪犹厉詈不已。翁解之,乃留饮。其人即拜翁为继父,喜母有所托也。如此往来三月。一日妪之孙来,请翁一门,云已行聘,妪曰:“子妇来何容易,吾与翁及两郎君来耳。”往则醉而返。又月余,其孙复来请云:“某日毕姻,必求二姆同降。”子妇允其请,且多货衣饰,盛妆而往。妪子妇出迎,面黄如病者,日将晡,妪子请二姆迎亲,且曰:“乡间风俗若是耳。”妪佯曰:“汝妻虽病,今日称姑矣,何以不自往迎,而烦二位乎?”其子曰:“规模不雅,无以取重。既来此,何惜一往?”妪乃许之。于是妪与病妇及二子妇俱下船去,更余不返,妪子假出觇,孙又继之,皆去矣。[边批:金蝉脱壳计。]及天明,遍觅无踪,访之房主,则云:“五六月前来租房住,不知其故。”翁父子怅怅而归,亲友来取衣饰,倾囊偿之。而二妇家来觅女不得,讼之官,翁与子恨极,因自尽。
03
补
万历戊子: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时期使用的年号。戊子是干支历的一个,应该是公元1588年。枵(xiao,一声,消):空虚。
04
感
这个故事实在是太恐怖了。和那个老婆在试衣间消失的故事一样恐怖。就像我前几天说的,几乎所有的上当受骗都是因为贪心。这里的两个儿媳妇贪心,贪心这个老太太能够替自己干活,这里的老头,也是贪心自己找了个老婆。但是这种贪心的结果就是家破人亡,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呢?所以,来路不明的人或者钱都是非常危险的。我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恐怖就是因为这家人这又那些小毛病,不至于导致家破人亡。他们是有错,但是没有罪过啊。只是因为两个儿媳妇漂亮,就被一群贼人惦记上了,太恐怖了。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号 : zhinangzhin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