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的虚伪、真相与和解
不了解背景,就发挥想象力去理解曲笔,荒唐而不得要领。
朱自清的《背影》成为中学语文必修,上溯到民国时期。朱自清父亲朱鸿钧爬月台买橘子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父慈子孝,情深不寿。以至于“我买几个橘子去”甚至成了“我是你爸爸”的代名词。原文好找。摘要是家里光景差,南京火车送站,买橘子,父来信称身体差。白描来抒情的手法算是白话文里的先驱。转载百科“作者写了当时父亲的体态、穿着打扮,更主要地写了买橘子时穿过铁路的情形。并不借助于什么修饰、陪衬之类,只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眼前。这种白描的文字,读起来清淡质朴,却情真味浓,蕴藏着一段深情。所谓于平淡中见神奇。其次,作品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如写儿子“看见他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又写父亲买桔子回来时,儿子“赶紧去搀他”。这些侧面烘托手法的运用,更加反衬出父亲爱子的动人力量。 ”当年咱是有阅读障碍,真的看不懂为啥买个橘子,就能分析出三四倍的文字,伟大高明就对了。
事实上,送站发生在1917年,文章发表于1925年。其间7年,朱自清和朱父朱鸿钧的关系从矛盾到恶劣,1921年后形同陌路。“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把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篇文章发表后,朱父很久后才看到。和解也拖了很久。
朱家书香门第,朱父自幼接受旧式教育,仰慕苏东坡。自号小坡,也是好吃好酒好色,齐人之福……1917年朱父在徐州发财的时候,又纳一房姨太太没告诉家里,家里的姨太太到徐州大闹。被记者披露。1917年政局多变,徐州是张勋的大本营,直系李纯趁机收回徐州也会安插人手。朱父横竖被革职了,还被追缴了一笔“亏空”。朱自清的祖母听闻消息,误以为是好色惹祸,竟然过世了。全家都不擅长理财,典当、借高利贷等等。南京火车送站的背景就是父子料理完祖母的后事,朱自清要回北京继续读北大,朱父要走直系的路子求职。朱自清无法接受,朱父也不知道说什么。朱父也是勉强用橘子撑一下门面,免得儿子操心。
1919年朱自清提前毕业,去杭州第一师范教书。二弟朱物华考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为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和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后为上海交通大学)。朱父希望朱物华去免费而且更好的师范学校,但朱物华想去读理工。朱自清经争吵后,表示承担费用,让弟弟按兴趣去学习。朱物华后来成为无线电学领域的泰斗,还跟扬州出身的长者有一段故事。1916年朱父为朱自清包办了婚姻。朱自清和武钟谦婚后感情很好。朱自清在外教书。齐燮元取代李纯后,朱父还是没谋到美差。婆媳关系,产生很多矛盾。后面又有提走朱自清全部工资的事情,1921年父子彻底闹翻。朱自清带妻子分家单过。新旧思维的对立,一直闹到1925年。期间《父母的责任》《笑的历史》无疑是说自己的事多于一般论。一个在杂志上喊干话但坚持给家里汇款……一个不退让但留意文章……朱自清对自己的孩子也简单粗暴……
1925年,朱父主动写信“我身体平安”“大去之期不远”。故意矛盾,就是主动示弱,咱别闹了。随后新势力登上政坛,朱父这样的旧式能吏已经没有机会,退一步反而海阔天空。朱自清虽然死硬,仍是写下《背影》一文。全文看似白描,其实都加了柔光滤镜十级美颜。这种给历史加滤镜的修辞方法,是递出橄榄枝,也是给自己在公众面放个台阶下。韩信少年受屠户胯下之辱。多年以后改易楚王,韩信把那个屠户找来任命为中尉(禁卫队队长,要职),跟众将说这位勇士激励了我成功(那屠户没有从军其实是怂货)。陆游“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就不妥。“世情薄,人情恶……人成各,今非昨”那女方就只能永恒地背负无力感。陆游娇妻美妾,儿孙满堂。老了“唤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20年后“也是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不知道是艺术还是赎罪。
朱自清三弟朱国华,1988年平反,随即发表了一篇题为《朱自清写〈背影〉的背景》“1928年,我家已搬至扬州东关街仁丰里一所简陋的屋子。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象猛然放射出光彩。”“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
“几年后”这肯定是错误的。或者是记忆模糊,或者也是曲笔。朱父留在扬州,死于1945年春。但对西迁的儿子们来说,抗战开始后的生离便是死别。朱自清长子朱迈先参军后也失联6年(朱自清大概也没去找),1946年恢复通信后,先催婚。朱自清胃病吐血死于1948年,钦定饿死。朱自清长子朱迈先死于1951年底,1984年平反。或者说这文章是对自己几十年人生的告慰,不留遗憾。事实怎么样,既非常重要,也已经不重要了。
曲笔这种修辞手法,故意忽略,甚至模糊化一些东西,因为我们并不是真正的目标读者,也不重要。真正的目标读者,知道内情,立即就能看懂。为的是尊重听到话语看到文字的受众。很多苦难,没有亲身经历过的话,不会明白也不应该明白。学了心理学然后装懂的人不在少数,傲慢了。“共情”“同理心”这种词,“我理解你的感受”“我经历过类似的事”这种套话,除非你是坎坷起落阅历丰富的人,真的不要随便用……因为你不明白。很多时候,有尊重和承认就够了,避重就轻混过去,对大家都好。在沙漠里苦水也是水。很多心理师执业几年发现自己,仅仅是沙滩上捡搁浅的鱼放回海里的小孩子。自己力气小。很多鱼脱困了还游回沙滩。沙滩上有的鱼还有蛊惑其他鱼搁浅。一大堆人拿着桶快乐地捡鱼,准备卖个好价钱。也有人劝小孩子,鱼是贪吃才离岸那么近,而且过6小时就涨潮了,不用帮。那你说放鱼有什么实际意义?对小孩子有意义,对那条鱼有意义。
如今最常见的则是避重就轻妆扮自己,来尊重“证明”自己。某滴筹上,豪车说只值3万,大房子说只值15万,让没车租房的穷打工的捐钱给富人治病。跟你讲这么困难那么拼搏,豪车豪表华服名包,就不还你钱。自sha是说说而已,前半夜富豪后半夜鲜肉。两种都故意让(不同的)人看见。这种模式的残酷是总得不断“证明”自己的正确。继续下去要背负很多,做很多选择,败坏很多事。习惯语言暴力的人,已经听不懂善意的表达方式。觉得直言曲笔都逆耳。
最后,你能看到语言暴力到处占上风。道德绑架哭穷卖惨能获得实利。协商,对方以为你好欺负。对方做坏事伤害了你,栽赃抹黑你;时不时哭诉因为做了很多坏事,对方被迫如何。恶老师天天羞辱你不行,你成功了他说是他教得好。在这样的环境里,好好说话有没有意义?对你有意义,对那个人有意义(即使他不懂)。
© 本文版权归 BearColdJok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