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贝尔福《奥斯曼帝国六百年》读书笔记
序幕
突厥(durko)发源地是阿尔泰山
乌古斯人(oghuz)的突厥部落在塞尔柱家族历代酋长的领导下向西迁移,他们的路线得到了一匹灰狼的指引。8世纪早期,他们抵达位于河中地区的撒马尔罕(Samarkand)。
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开始征募突厥人入伍,这些皈依了伊斯兰教的士兵成为了高等级奴隶。
1071年,占拜庭帝国皇帝在历史性的曼齐刻尔特战役(manzikert)中战败,皇帝本人被苏丹阿尔普·阿尔斯兰(alp arslan)生擒。此役之后,小亚细亚半岛永远地向土耳其人敞开大门。
第一部分 帝国黎明
第一章
奥斯曼王朝的始祖叫埃尔图鲁尔(Ertoghrul)的部落酋长,他颇具骑士精神,帮助塞尔柱人科尼亚苏丹阿拉丁(Ala-ed-Din)的部队,而被他们打败的对手则是蒙古军队,苏丹将象征王权的旗帜和鼓赐给了埃尔图鲁尔的儿子。
奥斯曼的追随者并单纯将自己视作土耳其人,而是将自己视作奥斯曼人。基本描述奥斯曼是一个”能够驾驭恃才傲物者的伟人。“
奥斯曼并不会带着宗教狂热与敌人打交道,身边的希腊人要多过土耳其人,两大希拉家族,米海尔家族(Michaelogli)和马科斯家族(Marcozogli),正是奥斯曼的缘故,他们也皈依了伊斯兰教。
身为神职人员的乌理玛代表了伊斯兰教的传统原则,与加齐自由而通常非正统色彩的武士精神互为补充。
奥斯曼在临终前教导他的儿子:”以正义为大地增色,以胜利告慰我远去的灵魂,以武力弘扬宗教。给博学者以荣光,是真主的律法在人间确立。“
只有穆斯林有服兵役的义务,一次也只有穆斯林有土地。在乡村,没有土地的基督徒不得不向穆斯林卑躬屈膝,于是基督徒更倾向于在城市生活。
第二章
14世纪,拜占庭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andronicus)将来自加泰罗尼亚大佣兵团招募到自己麾下。但皇帝十分不理智地杀死了其首领罗杰·德弗洛尔(roger de flor)。结果他们联络小亚细亚的土耳其人共同对抗拜占庭。
奥斯曼人之所以进入欧洲,是收到了拜占庭篡位者约翰·坎塔库尊(John Cantacuzene)的邀请。
1345年,6000名奥斯曼帝国的军人来到欧洲。他们帮助约翰·巴列奥略手中夺取了黑海沿岸数座城市。
吉本称之为”紫色之耻“,”拜占庭公主狄奥多拉被送给她的野蛮人夫君,不过,她在布尔萨的后宫里可以保留自己的宗教信仰。“
穆斯林贝伊建立了一种松弛而间接的控制关系,作为领主,他们只向农民征收有限的赋税,并且取消了他们无偿劳动的旧有义务。这是因为,根据奥斯曼的法律,贝伊们并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在农民和苏丹丹之间承担一定责任的中间人。
公众对坎塔库尊嗤之以鼻,指责他企图将君士坦丁堡交给奥斯曼人。坎塔库尊躲到斯巴达附近的米斯特拉的一座修道院,化名为(joasaph chirstodoulous),度过了余下的30年,并写就了一部有关他的时代的出色史书。
1357年,奥尔汗与狄奥多拉之子哈利勒被海盗扣留,苏丹与皇帝达成协议,同意各支付一般赎金,皇帝还将自己10岁的女儿嫁给哈利勒。
从穆拉德一世开始,西方开始屈服于东方。
第三章
拜占庭皇帝屈服了,于1369年启程前往罗马。他公开宣布放弃东正教会的谬误观点,换取天主教贵族帮助他对抗土耳其人,还在回国的途中因债务问题被威尼斯人扣留。但是,君士坦丁堡完全不接受约翰·巴列奥略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效忠。
奥斯曼人同化基督徒很大程度上依靠多种形式的奴隶制,土耳其士兵对被俘人员具有绝对的拥有权,除非被俘者宣称自己皈依伊斯兰教。
对于希腊、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的女性,无论是战争中失去丈夫的妇女,还是年轻女孩,往往都沦为征服者的妻妾。结果是奥斯曼的血统变的日趋复杂,但也变得越发健康和朝气蓬勃。
穆拉德一世治下的奥斯曼人面对着一项挑战,阿诺德·汤因比这样写道:”全新的问题,如何统治其他族群。“穆斯林君主决定通过基督徒代理人来管理子民,不论被统治的是基督徒还是穆斯林。
穆拉德的儿子均图兹(cuntuz),非常可耻地与拜占庭皇帝约翰·巴列奥略的长子安德洛尼卡结盟。穆拉德挖掉了儿子的双眼,并将其斩首。他命令其他参与叛乱的土耳其年轻人的父亲都这样做。
斯拉夫人米洛什·奥布拉维奇杀死了穆拉德,他佯装叛逃到奥斯曼一方,然后要求面见穆拉德,获准之后,接着猛然将一把匕首刺进了穆拉德的胸膛。
第四章
穆拉德一世遇刺身亡后,他的长子立即在科索沃战场上被宣布为继承人,为巴耶济德一世。他作为苏丹的第一道命令,用弓弦勒死雅库布。以这种冷酷无情的方式保证君权的独一无二,这也保证了奥斯曼帝国连绵不断存续了几个世纪。
巴耶济德被称作”Yildirim",即闪电或雷霆,在吉本看来,这个绰号十分适合巴耶济德,因为他充满暴烈的力量,调动军队迅速而有破坏力。
巴耶济德开始奥斯曼帝国对于君士坦丁堡第一次围困,曼努埃尔皇帝被迫同意在君士坦丁堡设立一座伊斯兰法庭,并且把城内四分之一额土地划给穆斯林移民。奥斯曼人开始把这座城市称作”伊斯坦布尔“,这是对希腊语”is tin poli",本义是“进城去”。
第五章
鞑靼人第一次见到铁的时候,他们当中力气最大的人也不能吧铁器掰弯。他们就把铁器称作“帖木儿”,意为“里面夹了东西的物体。”
吉本写道:帖木儿不能忍受别人跟他平起平坐,巴耶济德则从不知道有什么人比他更强。“
帖木儿将巴耶济德放在一个带栏杆的轿子里,巴耶济德被戴上手铐脚镣,帖木儿拿他当脚蹬使用,帖木儿霸占了他的女眷,并且羞辱他来自塞尔维亚的夫人狄斯宾娜,让他赤裸着身体在餐桌前服侍。不到八个月,巴耶济德因中风发作而死。
第二部分 新拜占庭
第六章
波兰国王瓦迪斯拉夫(wladyslaw)成为了波兰和匈牙利的共主,他的麾下出现了一位匈牙利的民族英雄——匈雅提(hunyadi),这位军事领袖将在未来20年成为土耳其人的梦魇。
斯坎德培以坚不可摧的克鲁亚为大本营,在20年间依靠游击战粉碎了奥斯曼人的进攻,无论是穆拉德,还是穆罕默德,都未能征服阿尔巴尼亚。
第七章
大维齐尔哈利勒带了一托盘的金币见苏丹,苏丹问他为什么要带这些金币,哈利勒答,苏丹的仆人在面见主人时通常会带上一些小礼物。穆罕默德对此不屑一顾,”我需要的东西只有一件: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方面唯一可以鼓舞守军士气的,是热那亚守城专家乔万尼·朱斯蒂尼亚尼(giovanni giustiniani)的及时到来。
苏丹想起了波斯诗人的诗句:”在皇帝的宫殿中,蜘蛛成了卷帘人;在阿芙拉西亚布的塔楼上,猫头鹰在发号施令。“
第八章
出于对希腊人的关心,穆罕默德立即为希腊教会指派了一位新的牧首,穆罕默德看重的人选是真迪乌纳斯,他是反对天主教和东正教联合的领袖人物。
穆罕默德与教皇尼古拉五世的书信往来自诩为赫克托尔的继承人,并且给了他可能会皈依基督教的暗示。于是,教皇尼古拉五世真的为穆罕默德皈依基督教做了祷告。
苏丹对男色也很感兴趣,他派一位宦官去大将军诺塔拉斯家中去,要求他讲自己14岁俊美的儿子交给苏丹取乐。诺塔拉斯拒绝了,苏丹将他,他的儿子,女婿斩首。
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伊斯坦布尔的人口超过了50万。伊玛雷特是一种传统的伊斯兰慈善机构,包括一系列围绕清真寺建造的公共建筑,高等宗教学校、医院、客栈等,这些收益可以补充宗教捐献的不足。
穆罕默德还建造了属于自己的清真寺,法提赫清真寺,意为”征服者“的清真寺。
第九章
苏丹不设置军事会议机构,直接向将军下达命令,不想任何人透露。苏丹说,”哪怕自己的一根胡子知道了自己的意图,他也会把它拔下来丢进火里烧掉。“
瓦拉几亚的统治者是弗拉德·德拉库拉(vlad dracula),他是吸血鬼德拉库拉的原型,他还有一个名号”穿刺者“,他会把人从高处抛向竖满尖刺的地面。
在罗德岛,依然据守着最后的十字军——医院骑士团,在坚韧不拔的大团长皮埃尔·德·欧比松(Pierre d Aubusson)领导下。罗得城成为一片废墟,但圣约翰旗帜仍然高高飘扬,象征着基督教的胜利。
第十章
苏丹不再经常出席迪万的会议,而是在一个装有格栅的房间(苏丹之眼),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们,而自己不会被看见。穆罕默德总是独自用膳,他还颁布了一道敕令,禁止维齐尔和其他官员靠近他的餐桌。
伊斯兰教中,四有神圣的意味,象征四位天使,穆罕默德的四位战友,四位哈利发,天堂中的四种风。
穆罕默德二世不仅养花、植树,还种菜,他颇为骄傲自己养出了一根硕大的黄瓜,却消失不见了。盛怒之下,他把一名可疑的园丁开膛破肚,结果在他的胃里发现了黄瓜的残渣。
穆罕默德熟练掌握六种语言—土耳其语、希腊语、阿拉伯语、拉丁语、波斯语和希伯来语。
威尼斯人一直想要刺杀穆罕默德,20多年里至少14次试图对他下毒。
第三部分 帝国之巅
第十一章
杰姆情愿到罗得岛去,寻求耶路撒冷圣约翰骑士团的保护,欧比松给了杰姆帝王般的待遇。巴耶济德与医院骑士团达成协议,只要把他的弟弟置于监管之下,同意每年支付4.5万枚金币。
在土耳其的语境中,“愿你成为赛利姆的维齐尔”成为了死亡的代名词。有一次,维齐尔斗胆跟他的主人开玩笑,问他打算什么时候取自己的性命。赛利姆大笑“我也一直想杀你,但暂时没有合适的人选替代你。”
第十二章
每当查理五世指责富朗索瓦一世的亲穆斯林态度,弗朗索瓦一世都会公开许诺加入十字军,接着又通过她在伊斯坦布尔的特使为这一表态开脱。
此时医院骑士团有了一位新的大团长—维力耶·德·利尔·阿达姆(villers de isle-adam).
第十三章
在匈牙利,易卜拉欣帕夏作为苏莱曼统治时期最杰出和最有权势的人物成为了公众的焦点。他睡在苏丹的寝宫,与他一起用餐,一同玩乐,分离时候通过聋哑人传递字条。
摩哈赤被称作“匈牙利国家之墓”,一直到今天,面对灾祸的匈牙利人还会说:“无所谓了,总归还没有摩哈赤那么惨。”
第十四章
苏莱曼穿上一件卡夫坦长袍,这件长袍只会穿一次,一边口袋里放着20枚达克特金币,另一边口袋放着1000枚银币。总有一名一声站在他身边,以便在苏丹中毒时立即施救。苏丹的四边有四个烛台,四名全副武装卫兵守夜。苏丹朝哪个方向睡觉,哪个方向的蜡烛就熄灭。
苏莱曼命令易卜拉欣毛拉(mullah ibrahim)负责准备新的法典。《诸海之汇》
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家之一米马尔·希南(mirmar sinan),最出色的杰作为苏莱曼清真寺和陵墓。
第十五章
苏莱曼一生钟爱皇后罗克塞拉娜。她是一位乌克兰牧师的女儿,在加利西亚地区被俘,因为她有着愉悦的笑容和欢快的性情,土耳其人将其称作“许蕾姆(hurrem)”,意为“爱笑的人”。她权倾朝野,开启了奥斯曼帝国历史上延续一百年的后宫干政。
巴巴罗萨被任命为卡普丹帕夏(kapudan pasha),即海军总司令。1536年,他来到伊斯坦布尔,那她的脸蹭君主的马镫。
第十六章
临刑前,伊斯坎德要来纸笔,书面控诉易卜拉欣图谋叛逆。穆斯林人将临终遗言视作神圣的证词,罗克塞拉娜毫无疑问对苏丹施加影响。
第十七章
医院骑士团俘获了一艘从威尼斯驶向伊斯坦布尔的大商船,这艘商船是黑宦官的财产,上面满载价值高昂的奢侈品,其中不少是属于苏丹后宫中地位显贵的嫔妃的财物。
苏莱曼特别推崇图尔古特的战术和经验,而且信赖一位名叫乌鲁奇·阿里(uluj ali)的海盗。他们的对手是医院骑士团的大团长让·德·拉·瓦莱特(jean de la valette)
当时最伟大的抒情诗人巴基(baqi)为苏莱曼写下挽歌:
道别之鼓,终于响起,汝之旅程,由此开启。
看哪,汝之面前,乃天堂之原野。
感谢真主,将汝始终看护。
烈士和加齐,皆是如光荣的称呼。
第四部分 衰败之种
第十八章
1571年,教皇、西班牙和威尼斯组成了共同反对奥斯曼帝国的同盟。重任落在了堂·胡安的肩上,他是查理五世的私生子,即国王腓力二世同父异母的弟弟。
基督教军队赢得了勒班陀海战,奥斯曼损失了大约230艘桨帆船,基督教舰队只损失了15艘桨帆船。塞万提斯左手因此落下残疾,他这样描写:“尽管这只手看上去很丑,但我却觉得他很可爱,因为它见证了几个世纪中最值得纪念,最伟大的事件,未来再也不会遇到可以与之比肩的伟业。
在夺回突尼斯不久之后,酒鬼赛利姆突然死了。为了麻痹自己,他一口气喝完了一整瓶塞浦路斯葡萄酒,步履蹒跚的赛利姆一下子滑倒在地,在大理石地砖上摔裂了头骨。
大维齐尔索科卢回答威尼斯公使:”你们的损失和我们的损失不同,我们夺取塞浦路斯,相当于斩断你们的一只胳膊,你们击败我们的舰队,相当于剃掉我们的胡子,断臂无法重生,但剃掉的胡子却可以长得更加茂盛。“
一个打扮成托钵僧的刺杀了索科卢,威尼斯使节写道:”土耳其人的美德随着他的尸体一起沉入了坟墓。“
第十九章
欧洲战场上,西帕希骑兵被证明无法抵御火力更猛的德意志燧发枪兵。
穆罕默德三世继承大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派聋哑人勒死了自己的19个弟弟,这是奥斯曼帝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手足相残。不久,他本人也去世了,墓碑上写着:”万能的真主说过,万物皆有一死,并将回到真主身边,接受审判。“
第二十章
大维齐尔穆斯塔法因为没有听从后宫一位女官的命令倒台,这位女官命令他运来500车木柴,卡拉·穆斯塔法忘了这件事。他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软弱等待死亡,而是拔剑与刽子手搏斗致死。
第二十一章
1606年,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帝国在匈牙利中立地带签署了《吉托瓦托洛克和约》(zsitvatorok)
新教的英格兰向土耳其人供应铁、锡、黄铜等武器原料,其中原材料甚至来自毁坏的天主教偶像。苏丹还将伊丽莎白视作共同对抗西班牙的潜在盟友。
荷兰将烟草引入了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十分喜欢烟草,不到半个世纪,烟斗几乎成了土耳其的国家象征。
第二十二章
科普鲁律·穆罕默德(koprulus mehemed)最初只是苏丹厨房的下手,后来升任厨师,后来历任好几个行省的总督,此时已经81岁。他给穆罕默德四世四条行事原则:永远不要听信女人的建议;不远不要让某个臣子太富有;永远保持国库充盈;永远骑在马背上。
维齐尔科普鲁律·艾哈迈德42岁因水肿而死,因为饮用过度葡萄酒和白兰地,这是这位堪称典范的统治者唯一的恶习。
易卜拉欣讲了一个寓言:地毯中心有一堆金子,水能不踩地毯可以得到金子,于是成了赢家。易卜拉欣认为,要想得到维也纳,卡拉·穆斯塔法应该先控制边境地带,从而夺取维也纳。
波兰人缴获的咖啡直接催生出了维也纳的第一家咖啡馆。
威廉三世治下的英格兰加入了奥格斯堡同盟(augsburg),并将其扩展为大同盟,不就就与路易十四开战。
1699年1月26日,各方签订了《卡尔洛维茨和约》,欧洲开始认清一个事实:奥斯曼帝国的实力弱于欧洲,并且越发依赖欧洲。
第五部分 死敌俄罗斯
第二十四章
奥斯曼帝国的经济运行由少数族裔掌握,大量银行家和商人都是希腊人、犹太人、亚美尼亚人。
第二十五章
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此时想击败俄罗斯,1709年,沙皇在关键性的波尔塔瓦(poltava)战役中戏剧性的击败了瑞典。
叶卡捷琳娜拿出了自己的珠宝,募集了上万卢布,送给了大维齐尔巴尔塔基。
欧根亲王击败了奥斯曼军队,贝尔格莱德再次落入奥地利手中。
第二十六章
郁金香在土耳其语中被称作”lale",听起来像“安拉”。第一个将其介绍到西方的,是奥地利大使巴斯拜客,郁金香来自土耳其语“tulbend",即波斯语”头巾“。
《帕萨洛维茨和约》确认了奥斯曼帝国与西方国家打交道时的角色转变,他不再是一个扩张中的国家,而是一个收缩中的国家。
第二十八章
自从穆罕默德给了近卫军免进口关税的特权,他们的生机就不再依靠战争,而是经商。
在奥地利的默许下,俄罗斯和普鲁士军队占领了并瓜分了波兰,还扶植叶卡捷琳娜的昔日情人做了波兰末代国王。
俄罗斯的波罗的海舰队集结在圣彼得堡的喀琅施塔得(kronstadt),英国海军将领约翰·埃尔芬斯通指挥。他向女皇抱怨,女皇回答道:”俄罗斯人无知是因为稚嫩,土耳其人无知是因为衰朽。“
根据《库楚克开纳吉宣言》,克里米亚已经成了一个独立国家。波将金大公屠杀了3万名鞑靼人,还有数以万计的鞑靼人和亚美尼亚人被迫流亡。
在伏尔泰看来,叶卡捷琳娜与穆斯塔法三世的战争就是理性与狂热,文明与落后之间的战争。
苏沃洛夫不那么相信火枪的力量,他的战争格言是:用刺刀猛刺,弹丸可能会打偏,但刺刀不会。”
新任首相小皮特改变了英国亲俄态度,1790年,英国、普鲁士和荷兰组成同盟,致力于保存奥斯曼帝国。
在伯克看来,土耳其人在本质上不过是完全梳理于欧洲事务的一个亚洲民族,在力量制衡体系之中根本没有他们的位置。
第六部分 改革的时代
第二十九章
赛利姆为新组建的军队提供训练和指导,它主要依赖法国人,他把自己需要的军官和技术人员职位清单发到了巴黎—早期职位申请人还有拿破仑·波拿巴。
拿破仑从残存的圣约翰骑士团手中夺取了马耳他,略显犹豫的奥斯曼帝国,与俄罗斯和英格兰结盟,对法国开战。
塞尔维亚人成为第一个从奥斯曼帝国统治中获得实质性独立的巴尔干基督教族群。
第三十章
拿破仑认为奥斯曼帝国即将倾覆,于是转而向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结盟,法俄于1807年缔结了盟约,意欲携手支配欧洲,针对英国。
1814年,英国军队从拿破仑手中夺取了爱奥尼亚群岛,激发了希腊人对于自由的狂热追求。拜伦勋爵来到希腊,带来了伦敦希腊人组织的高大六位数的贷款。但这笔本该用于防范土耳其人进攻的贷款,花在了希腊人彼此之间的争斗上。
第三十一章
穆罕默德·阿里清楚了埃及的马克木留集团,比任何一位苏丹都更早证明了穆斯林军队也可以达到欧洲式的纪律和标准,他对改革的追求也赢得了西方的尊敬和支持。
马哈茂德利用重炮轰击兵营,4000名叛军灰飞烟灭,半个小时内,延续五个世纪的近卫军被消灭殆尽。
第三十二章
英国大使斯特拉特福德·坎宁第一次见到阿卜杜勒·麦吉德苏丹,就认为他可以成为自己的学生。
第三十三章
沙皇尼古拉和拿破仑三世,一个是东正教的保护者,一个是天主教的保护者。东正教徒比天主教徒更热衷传教,也更得到俄国人支持,从而压倒了法国人。在俄国的强大压力下,东正教牧首的选举地点从伊斯坦布尔转移到了耶路撒冷。
拿破仑皇帝需要战争来提高新王朝的威信,怀着爱国热情的英国人也渴望战争,于是目光投向了塞瓦斯托波尔。克里米亚战争本身既是一场战争,也是俄罗斯与西方漫长斗争史的开端,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记者全面报道的战争。
第三十四章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巴黎和约》签订,斯特拉福德勋爵一直帮助奥斯曼帝国起草一份新的改革宪章《哈蒂-胡马雍诏书》(Hatti-Humayun)。
1865年,一小群人在贝尔格莱德森林组建了第一个土耳其政党“爱国者联盟”,他们被称作“青年奥斯曼人”。其中一个激进的成员是纳米克·凯末尔(Namik Kmel),此人出身高官世家,是一位政治记者和评论家,鼓吹“自由和祖国”理念。流亡巴黎的凯末尔在1870年回到奥斯曼帝国,写了一部《祖国》的爱国主义戏剧,剧中忠诚的对象不再是苏丹或伊斯兰世界,而是“国家”。
第三十五章
罗马尼亚——由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两个大公国合并而成的一个自治的奥斯曼帝国附庸国。
俾斯麦后来评价:从土耳其手中争取解放时,这些民族很乐于接受俄罗斯的帮助;但是,获得自由之后,并不情愿沙皇继续扮演苏丹曾经的角色。“
为了让英国帮助苏丹保卫亚洲剩余领土,塞浦路斯岛被交给英国管理。
第七部分 末代苏丹
第三十六章
1887年,保加利亚国民大会选择了科堡的斐迪南出任大公。尽管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不承认,索尔兹伯里侯爵承认了这一结果,因为科堡家族和维多利亚女王有亲缘关系,斯坦博洛夫作为首相,奉行对抗俄罗斯的政策,被英国人称为”保加利亚的俾斯麦“。
第三十七章
在收缩回伊斯兰世界后,欧洲病夫还想做亚洲硬汉,但只能加剧奥斯曼和西方的冲突,因为在伊斯兰世界内部,有一支人数众多的亚美尼亚基督徒少数民族。19世纪80年代,亚美尼亚人的生活持续恶化,一边是劫掠成性的库尔德人,一边是充满敌意的苏丹政府。
阿卜杜勒·哈米德还曲解伊斯兰教的宗旨,允许穆斯林把刀架在敌人的脖子上,在最后关头逼迫他们皈依伊斯兰教,不然就杀掉他们。
第三十八掌
俾斯麦强烈反对在欧洲以外推行泛日耳曼主义的活动。
汉志铁路(hejaz raiway)从大马士革出发,可以到麦加和麦地那,这不仅提高了奥斯曼帝国的威信,也让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对哈里发产生了崇敬之情。
第三十九章
在统一和进步委员会看来,”奥斯曼“的含义终将演变为”土耳其“他们现行的”奥斯曼化“政策,实际上就是要将非土耳其人的族群改造成土耳其人。奥斯曼化实际上变成了土耳其化。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被描述为”有记录以来最短暂,最血腥的战争“,持续了一个月,保加利亚以战败收场,彻底改变了巴尔干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
第四十章
随着欧洲战事的爆发,英国政府征用了在英国造船厂的两艘土耳其战舰”奥斯曼苏丹号“和”雷沙迪耶号“。8月10日,两艘为躲避英国舰队的德国军舰”戈本号“和”布雷斯劳号“出现在达达尼尔海峡,并要求获准进入。
凯末尔强烈反对与德国结盟。
奥斯曼帝国借口亚美尼亚人与高加索一带的俄国人关系亲密,对亚美尼亚人大肆屠杀,100万人被放逐或屠杀,死亡人数超过50万。
青年土耳其三巨头中的恩维尔投身泛突厥运动,1922年在塔吉克斯坦死于苏俄红军之手;1921年,塔拉特在柏林被亚美尼亚人刺杀;杰马尔于1922年在格鲁吉亚被亚美尼亚人刺杀。
方亦元
2023年2月6日记于安徽黄山
-
豆友32428164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05 22: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