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
上个月因工作原因去了趟西藏那曲。办完事情回到拉萨,抱着来都来了的心态肯定是要去观光一下了。
去之前并没有做攻略,也没有时间准备高原反应的药。在飞机播报到达拉萨上空准备降落时候,正是中午,飞机还在云层之上,远远看着云层中居然连着雪山山峰,心想这什么山海拔真够高的。出了机场赶火车去往那曲市。坐在拉萨火车站里已经有点高原反应但不严重,有点酒后微醺的感觉,好在火车上有供氧。下午办完工作的事回到供氧酒店时候,感觉到那曲4500的海拔还是有点顶不住,头疼难忍反胃想呕。赶紧定了第二天最早班火车离开。再回到拉萨时候已然没有什么特别反应了。
在微信公众号预约了布达拉宫的门票,冬天旅游淡季免费政策。拉萨市区不大,早上就步行过去了,在门口拼团了一个导游讲解。下面这个文字跟我当时作为观光游客感受完全一致,搬一个:
作者:徐渡飞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2366484/answer/271689064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布达拉宫倚靠玛布日山建造,这在古代西藏绝对是超级工程,金顶下是下白上红的主体建筑,典型的藏区样式,可能绝大多数西藏民居都参照了布达拉宫方方正正的建筑风格和红白金相间配色。可以说,布达拉宫凝结了西藏的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直到现在,布达拉宫依然是西藏的标志,也是藏族同胞的图腾。
布达拉宫的外部可拍照,内部不让拍,所以具体有啥东西我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多数是佛教造像、法器、唐卡之类的,从外观来讲布达拉宫还是比较雄伟的,但是布达拉宫的内部则是另一种风格,过道狭窄逼仄,宫殿内空气浑浊,酥油和香火的味道把整个房子都熏得入味了,充满了压抑、邪性、阶级森严的感觉。
西藏的美术风格里没有留白这一说,所有能画画的地方都会被绘画装饰填满,墙上有壁画或者唐卡,工艺品也是肉眼可见的复杂。从我个人来讲,我可以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西藏艺术的独特性,可惜不在我的审美点上。
-----------------
另外,印象深刻的还有那几座金碧辉煌的灵塔,导游说里面供着达赖喇嘛圆寂后的真身。有网格封住略显阴森。其中一座导游还特意只给我们看,能看到半边脸,也涂上了金漆。
第二天去了大昭寺。本来并不了解历史所以在门口还是请了个导游讲解,寺庙上午只对信徒开放,下午对游客开放,我下午去的时候寺庙门口栅栏内还是满满的信徒在做五体投地的朝拜动作,导游说他们一天要磕一千个头。这些信徒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身下的石板已经被磨得光亮。
进去后,呈天井形,下午的太阳依然特别刺眼,站在中央往上看到天井外金色的屋顶,楼角飞檐下铃铛随风叮叮当当 ,顶上的经幡猎猎作响和天井内的黑色白底帷幔随风拂动。在超强紫外线下空气里漂浮着的细小颗粒,弥漫在四周颜色丰富艳丽的精美壁画中。
也许是因为今天游客实在不多,导游讲解一对一,周围比较安静,在自然光照射下仔细看了壁画,才觉得着实十分精美,各种形态各异的佛像被祥云围绕,笔触纤细又细腻,色泽艳丽生动,大量的呈绿松石底色上佛像衣物显珊瑚色,深浅不一,如西藏民族文化特色一样颜色依然很满,画面像上过釉质一般,导游说是每年会涂过酥油。
穿过挂着粗大彩色绳结十分厚重的木门进往正殿,里面也是不让拍照,各种布幔和壁画感觉也是被千年酥油灯熏透了。顺着参观过去有各种名称的神佛像,其间还有洞穴形式里面供着平时并不熟悉的佛像,印象中记得一个洞窟里面是四大度母,导游说就是观音的化身。还有药师佛,八思巴之类。但最令信徒膜拜最具有无上神佛力量的是那尊释迦摩尼12岁等身像,铜制鎏金,是其在世时候信徒为其所制。当时分别做了8岁12岁25岁,而这尊是经历过两千多年时光唯一完好保存下来的。不论信不信佛,当我看到经历过千年历史风霜的佛像,殿里同样淌过岁月长河的巨大石器酥油灯和被酥油浸润的油亮被无数信徒摩挲的雕花木梁还是非常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