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混乱、孤岛...|搬来一年之后,我眼中的柏林是什么样的?
(这篇其实是去年年底写的,年更博主拖着一直没发= =)
在柏林转眼已生活一年有余,逐渐融入了这座城市的心跳与气息。
其实柏林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甚至过于明显了,永远不会走「中庸路线」。但我在柏林遇到了很多很多人,大家身份背景各异,无一例外在问到“How do you like Berlin”时都给出无比肯定的答案。
这篇想聊聊住了一年之后我眼中的柏林
1. 柏林是一座自带「酷儿气质」的城市
换句更简单的话说——在柏林,直男也都“gay gay”的(无贬义)
都说柏林包容和多元,最直接的体现之一就是在如何对待性少数群体上。柏林大概是「性少数」最不感到像「性少数」的地方之一:性取向自由,身份认同自由,这些都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而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微小碎片。我常去Neukölln一家越南小馆吃饭,属于半个东柏林年轻人经常出没的地带,也因此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群:比如穿着蓬蓬裙、涂闪亮眼影的transgender女生站在门口一边等餐一边闲聊,状态跟任何其他“普通人”无异。

我在柏林认识的异性恋朋友们,无论男女,都有着关系密切的酷儿朋友。不仅仅是在一年一度的骄傲月大游行上,在每个周末夜晚的舞池里,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弥散着一种所有人与所有人交融的感觉。而这种对于酷儿群体敞开怀抱的态度,也使得「酷儿气质」在整座城市里逐渐散播——至少这是我的感受。
我自认是一个不会以「刻板印象」judge的人,但来柏林之后,我已经好几次把直男错认成gay,原因很简单:柏林的直男也涂指甲油(而且爱涂),也打耳洞戴项链,也穿网眼镂空短背心。
而我自认为性别意识已经很先进了,已经是个周游过世界的world citizen,还是被柏林好好上了一课——不存在什么固定的性别穿搭范式 (甚至,可能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性取向)
所以,在柏林,张口就问「你有男朋友/女朋友吗?」会显得有些欠妥,更合适的表达方式是「Are you partnered?」或者「Do you have a partner?」,把问题中性化——这意味着,破除「先入为主」的性别和性向观念,尊重每一个人的天性和选择。

2. 柏林的标签就是“自由”
其实我也常常吐槽柏林,比如让我觉得无聊又单调的不成文的「黑色着装」规定——柏林人的衣橱总是黑不拉几,Berghain门口的队伍永远是一条黑色长龙,以至于大家开玩笑说,在柏林穿彩色犯法吗?
但跟国内一位朋友聊天,我说,“如果必须在全世界范围内选一座城市来代表自由,我觉得大家选来选去,最后还是会选柏林”。
自由既抽象又具象,在柏林,自由可以是夏日当街蹦迪的骄傲月游行,数十万人相互簇拥着,将整座城市变成彩虹色的游乐园;也是在骄傲节之外的所有日子,可以穿任何衣服、展现任何特质。是审美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免于服美役的自由,无需解释和证明自我的自由;永远能够与主流世界保持一点距离的自由,始终被鼓励探索自我的自由……

3. 柏林像是一座漂浮着的、世界主义的孤岛
大家都知道柏林非常非常不“德国”,跟主流德国的距离很远。去年去了一次Oktoberfest(慕尼黑啤酒节),惊觉慕尼黑和柏林就像两个世界。住在慕尼黑的博士朋友吐槽:慕尼黑连家Späti(烟酒小超市)都没有,都没法晚上在街上随时随地买零食和啤酒。
我在柏林遇到的德国年轻人,路径都极其相似:在德国某个小城市长到18岁,为了学业或工作搬来柏林——而在那之前,柏林早已在他们的梦中出现过一千遍。去柏林成了不得不做的事情,因为“there is no other place to live.”(没有别的地方可以生活了)
在柏林住习惯了之后,很容易忘记其实世界上绝大部分地方都不是这样的:可以半夜三点从朋友的派对上独自安心回家,可以周日白天把锐舞俱乐部当成健身房,可以不受拘束地谈论一切我们认为值得谈论的问题,可以保持二十来岁的天真和热情,不必担心不”fit in”.
是的,柏林像一座漂浮的世界主义的孤岛——这听上去又积极又丧气。

在柏林,你会感到处处都是「政治正确」,但也有一些时刻或许你会忍不住想:会不会原本世界就该是这个样子?
我们这代长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无论来自何地,精神上早已彼此连接。还记得在大学的那几年,尤其对世界抱有理想主义的热情,直到它逐渐露原本的面目:战争、制裁、谎言、能源危机、污染、性别歧视……在硝烟四起的、正在下沉黑色大陆旁,柏林是一小块漂浮着的岛屿。
但至少我们还在这座岛上,我们都是使它继续漂浮的某种努力的一部分。在岛上的人们似乎并不害怕孤立,夜夜升起篝火,拉手转圈跳舞。
4. 在柏林,你可以坦诚展露你的脆弱、不安和缺陷。
跳舞时偶遇的一个女生V,后来跟我成了常常见面的朋友。
V是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Berlin kid:20出头,在艺术学院读书,从杜塞尔多夫搬来柏林,常去techno club跳舞,没什么钱,但正在努力创作以便未来卖画为生。在服用抗抑郁的药物,跟我吐槽therapist很难约,但好在通过保险她能负担得起。
V教给我很重要的一点是,分享你的脆弱、不安和缺陷,并非什么坏事,在这样的坦诚里,帮助他人的那一方,也会收获从坦诚里产生的能量——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的内容是一回事,但更重要的是当你与他人真正连接时,你是怎样的。

5. 锐舞(Rave)是一种生活方式,柏林人Party的精力是用不完的

虽然techno party里的大家彼此都是陌生人,但总会浮动着一种community的感觉:每个club都有自己的awareness team,专门负责处理骚扰事件,确保舞池里是一个近乎乌托邦气质的安全小世界;在厕所门口的漫长排队途中,你也总会跟旁边人聊起来,甚至成为朋友;如果有谁表现出身体不适或过度疲惫,会时不时有人上来关心,“are you doing okay?”
商业夜店和柏林的club仿佛两个平行世界:卡座、低消、洋酒、美女热舞…这些在柏林的techno club里通通不存在。舞池里人人平等,认真跳舞,live the moment —— 我有一次在舞池里多用了会儿手机发消息,有人过来轻轻敲我的屏幕,意思是:只有此时此地你是可以彻底脱离那个digital world的,一旦走出舞池,你就又要回到跟手机绑定的生活,所以请珍惜此刻,放下手机。
6. 在柏林可以自在过「二手生活」

7. 在柏林,一切的奇形怪状都可以被包容。

8. 柏林像一个什么都有的超大自助餐厅
说了这么多,其实未必是单纯爱柏林,而是爱上了作为「精神柏林人」的自己——她是时刻富有能量的:工作到半夜再无缝衔接去俱乐部跳舞到第二天清晨,处处散播energy;她是充满好奇心和生命力的:在柏林拥抱了最为多元的人群、文化和价值观,也能跟所有人产生真挚的连接;她是独立的,也是「柏林之所以为柏林」的一部分。

© 本文版权归 CosmoCand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