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的十部电影
好久没总结年度电影了,翻看去年打过的五星电影也不算多,本着精益求精、推荐的都是我自己愿意再去重温的原则,在这里干脆分享一下疫情三年期间看过的十部好电影吧。排名不分先后,全是主观偏好,没有一点客观分析。
1. 《教父》三部曲
看了马丁·斯科塞斯老爷子的《爱尔兰人》回头再看,一口气看完三部,完全停不下来。大学时候看第一部没看完真是对不起。阿尔·帕西诺年轻时候真是太帅了(所以干脆直接贴了第二部)。喜欢《美国往事》或《好家伙》的也真不应该错过这系列的杰作。之后看完楚原的《流星蝴蝶剑》,偶然听说古龙这部小说的主要灵感就来源于《教父》,吃惊,没想到香港电影还在邵氏古装武侠片阶段,美国就有这么棒电影和这样子的社会生态了。
2. 《阮玲玉》
看得让人心碎。虽然采用了戏中戏的表现形式,还用了张曼玉这么脸熟的演员,但真就觉得像是看到了阮玲玉本人一样,没有华丽的辞藻表达,仍旧婉转哀怨、令人动容,只是一句:「季珊,你爱不爱我?」黄莺莺唱的主题曲《葬心》也真是好听啊。还想到另一部看了一样容易情绪代入的,是梅艳芳演的《胭脂扣》。
3. 《夏天的故事》
这三年看了十几部侯麦的电影(B站也买了好几部的版权,不得不说眼光独到),《夏天的故事》是我深陷的开始。他的镜头语言非常平淡,但看着完全不会让人感到无趣,因为他有着自己独特的麦格芬,作品里随处可见法国人饱满的爱情、对艺术的热情讨论、因简单误解而激起的连续且有趣的戏剧冲突、以及他特有的让人莞尔的转折。毫不夸张地说,侯麦代替了曾经一切法国作品的阅读,成为了我向往巴黎的原因,让我好想看看电影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这座城市的街道、建筑、它的枫丹白露,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子。
4. 《信条》
比《侠影之谜》更快的叙事节奏,比《记忆碎片》更有趣的玩弄时间的技巧。看完电影后还能饶有性质地花了比电影多得多的时间来看各种解析。诺兰,永远的神!(回头一看只给《星际穿越》打了四星)
5. 《罗密欧点》
难得一见的战争恐怖片(战争不恐怖吗?)。虽然几个点不算太新颖,但布景和氛围都营造得很棒。总觉得它有着些阿彼察邦式的滤镜和色调,其中传说、死者归来、失落的遗迹、丛林、热带、古庙,都是我喜欢的元素;也有着某些反思。
6. 《分手的决心》
爱情犯罪悬疑片,朴赞郁+汤唯+朴海日,还没上映期待感就已经拉满。片名画面在电影1小时30分的时候才出现,我想已经可以镇住大部分观众。电影中有着大量上下文丢失的剪辑、有时候很神的镜头切换、怪异紧张的音乐、老式港片风格的远近推拉的运镜、朴海日偶尔僵硬的表情和肢体语言,看着都好怪,但又忍不住回退多看一眼。不少细节值得回味:寿司、威士忌、挺直的背、柔软的手(《杀人回忆》的彩蛋!(我自认为))、因为担心猜忌而在表达时刻意调换男女身份、保 存的乌鸦羽毛、汤唯不断学习着的韩语用词、山与海的对称等等。
此外不得不提汤唯真的好美,又好撩人。她还有这样一句台词:「你说爱我的瞬间,你的爱就结束了;你的爱结束的瞬间,我的爱就开始了」,国内观众听来或许觉得突兀又中二,但作为神秘的异国女性角色,完全符合这部电影的语境。我想大概苗可秀用粤语跟我讲这句话一样很绝吧(大概能听懂却又不至于有完全的语言隔阂)(一个peach)。最后的结尾又更像是对这句话的补充:我的爱结束的瞬间,你的爱才开始。看完我只想买块apple watch作备忘录(已作罢)。
7. 《玉女风流》
在看过的好几部比利·怀尔德的电影里选了这部,和他别的喜剧相比,这部仿佛开了1.5倍速,有时甚至有些跟不上字幕——经典对白和笑点的密度实在是太高了!在东柏林酒吧里跳舞一段,我真的是要偶尔暂停下来笑几分钟才舍得继续看。除了这部之外,《桃色公寓》也极好地诠释了比利·怀尔德为什么是神:每一句台词都是有意义的,完全不乏令人捧腹的各色桥段、绝妙的长镜头、以及大量的细节和呼应。虽然这两部片名翻译得有点色色,让人浮想联翩,但内容完全不是这样;有点像伊桑·霍克演的《千钧一发》在我小时候看还叫《变种异煞》一样离谱。
8. 《爱情神话》
在侯孝贤的《海上花》之后看过的第二部吴语电影,很值得鼓励。一开始以为是上海弄堂里中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像《繁花》一样流畅爽快,如果人物的刻薄、讽刺和市侩也能持续到最后,我将称之为绝杀,可惜换不得。后半段转变为了对爱情和电影本身的解构(没想到片名居然是取自费里尼),也是有些俗套的——或者说是学院派年轻导演的、不成熟的卖弄或暗自得意——但也还算有趣,就比如其中一幕一闪而过的、招牌名是红拂夜奔的小卖部和咖啡馆,看得出是导演夹带私货(笑);又比如一些电影语言的小技巧:观众作为舞台本身开始,最后又作为电影本身结束,跟刚拍片时的毕赣如出一辙。但我还是挺吃这套呀。
里面不少沪语梗(亚历山大=夜里三趟)可能成为某种程度上的观影壁垒,但能get到真的就笑不停。看完也有些感慨,电影里年久失修的洋房,看似潇洒实则孤独的老克勒(完全没看出来是98版《水浒传》里的林冲!),不再说上海话(可能是演员问题,听着相当别扭)、性别界限逐渐模糊的年轻一代,实在太真实了,拍的就是上海本身。不过导演自己却不是上海人,更厉害了呀。
9. 《神秘列车》
贾木许的独立电影,总有一部戳中你的点。这部我尤其偏爱其中的18岁时的异国圣地巡游、猫王搭便车的都市传说、以及主角黎明前的游荡,最后又回归于火车本身。插曲Memphis Train和Blue Moon也很不错。
10. 《那年夏天,宁静的海》
去看它完全是因为偶然想起了王心凌的同名歌曲,也不知道和电影有什么关系。在此之前,每次看北野武面瘫式的表演总是有些一言难尽,不过这部里没他自演,但还是看得出不少他独有的幽默细菌。男女主难以有对白,反而很符合这部电影的基调氛围与主题。久石让的配乐 Silent Love - 久石譲 也真是棒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