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书单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叙利亚】阿多尼斯
有人说,诗歌是最高形式的艺术,或许是因为它是文学和音乐的混血儿。而读诗,就是个找童真的过程。
我有一本《海子的诗》,里面几乎都是长诗,除了经典名句读来舒服,其余的大量意象令我撑下巴扶脑门,像是听村里新来的吟游诗人哗啦啦。关于诗歌,一种好是深刻的意蕴(比如海子),一种好是简洁有力的动人(比如火过一段时间的儿童诗集,写灯给夜烫窟窿那位我还能记得)。《花园》里则多是第二种好。
“夜晚拥抱起哀愁,然后解开它的发辫。”“雨是风的拄杖,风是雨的秋千。”“城市在瓦解,大地是尘埃的列车。”这想象力和准确度的洽和!诗都无标题,我给它们起贴切的title:《温柔的夜》、《风雨交加》、《大地跑了》。
还有散文类,哲思也是诗人的特征。“通常,读者只喜欢能从中找到自己思想的书籍;真正的读者喜欢能从中找到挑战自己思想的书籍。”“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语言吗?”“区别在于人能转变为动物。”说起人类的区别,自大的人类都想着怎么高人家一等,但诗人点出,人深藏的兽性值得被点出。
还有一个建议买这本书的原因:推动叙利亚GDP,早日消除南北差距,实现地球大同。
图书馆里几大柜诗歌,这本因名字赏心悦目被宠幸,看来取名很重要,我想,我以后的诗集可以叫:《我的花园是一座孤独》或《我的孤独里有一座花园》。
《鲸鱼破冰》 文珍
前一本书有个小毛病,重复,在我第三次读到发辫的时候,发辫就真成发辫了。
这本书没有这个问题。诗人文笔瑰丽,构思巧妙,诗集围绕生活展开,结合小说、散文、诗歌的特点,从标题到遣词,首首皆有惊喜。从文到理,从西式到古典,一个丰富的世界徐徐展开。像生活的画卷,没有斧凿的痕迹,意识自如流动的同时,各种意象翩翩起舞。奇妙之比——“政府作为终极恋爱对象,负责解决一切质疑”。一句便是一篇微小说——“像机器人在一个寻常早上突然宣布自己有了心。”这是一颗精巧的女儿心。
如果你没有耐心读完一部长篇小说,如果你常觉得自己文字如木屑,思想如泔水,在午后傍晚时分,尝尝这份精神甜品,不腻,而且口味变幻。
《骆驼祥子》
多数书单都猎奇或翻新,大家都知道的书似乎没什么介绍的必要。可知道和了解不同,了解和懂得又不一样,近代的经典作品其实是我们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们构成我们的一些基本共识,看金庸会发现周伯通的“左右互搏”原来是这么来的,看鲁迅会发现《狂人日记》的结尾居然是流行语救救孩子,看周星驰的电影会发现居然这么多生活中的常用语都出自这里。我们浸润在中国文化中,却对其不太了解,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一无所知。而在仔细察看其纹理的过程,是一个极其有趣的寻根的过程。现代病之一就是人无根了,处于一种飘浮状态,可离了故乡,你不还是在华夏家吗?
举个例子,周妈建议祥子通过黑签儿会搞钱,一种大家伙的贷款方式,第一次会“我”用全部的钱,余后的每一次“我”都要拿钱出来。
很多人犯空心病,觉得一切都没意思,或许尝试唤醒体内的遗传物质是一个解法吧。
再说拉车,乍一看是被时代淘汰的职业,但有人还在拉,有的拉人,有的送吃送喝,风雨兼程。祥子的判词“因为他是个拉车的,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击打。”
想起一次坐某平台车,司机遇到闯红灯的骑手,急刹,笑着说:“要是没载人就撞过去了,正好保险杠要换了。之前遇到这种情况,我直接撞上去,赔了三千。”
我懵了。
“你赔他还是他赔你?”
“他赔我,他闯红灯。”
我认为,大多数负面情绪的根源是无知,我们只是自己,不知道其他任何人的想法或者种种隐藏的客观因素。如果我们多给自己开拓一些视角,乃至于从上帝的角度看世界,种种情绪自然烟消云散。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宽容往往要通过特定事件或者特定关联拓展,比如遇到正直善良的骑手,或是身边人干骑手这行,我们才对其施加一些宽谅。书籍则直接借我们另一只眼睛,让我们用它宽谅自己,从而宽谅一个小世界,这是更容易的事情。而一旦这种能力得到积攒,一个个小世界互相交融,你会看到外部世界中纵横交错的命运之线——那是上帝之眼。
《如雪如山》
今年读到最惊喜的小说就是这本张天翼写女性的短篇小说集。有一种误解是,写女性,尤其是女性写女性,就逃不开言情,以至于把《简爱》《红楼梦》当做无聊的谈情说爱。这本书里没有俗套的爱情故事,有的是一些真实的人生困境,而且大概率只有女性才能遇到。
这本书非常之好读,每帧画面都跃然纸上,作者文思也随处可见,结尾总是不刻意地妙。读完每个故事,我都会有一丝惆怅——居然是这样。我以为这是能反哺时代的书,让女性产生自我认同,让男性走入另外半个世界。
“女性可如雪之柔软,被人随意掬起嬉戏,捏成雪球,搓成雪人,也可如山之坚韧刚强,不动摇不转移。”
《我爱问连岳》
一本情感专栏,看尽人间冷暖。里面的很多故事都有异世界经典小说的影子:一个对上流丈夫及其满意的人却主动和下流之人求欢;不忠的偷情者极度渴望另一个偷情者的忠诚;前一个故事是第三者视角,后一个故事就跳出来给了正房视角。有意思的是,这本15年前的书里,写信的人大概都是我们的父母一代,而信件里一个个不化妆的心灵,有助于我们了解上一代的真实而隐秘的困惑,其真实程度甚至超过我们与父母的所有对话。
再说连岳,毒舌,妙语连珠,对男性的批判如“你架把机关枪在外滩扫射一个星期,也不可能误杀一个好男人”,看到这以为是女性,后来发现是叔,更加佩服。如果一个人能跳脱出自己的群体对其进行批判,要么因为恨,要么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群体的流弊和个人的独特性。
婚姻和家庭是书中两大主题,想结婚结不了的,不想结婚被逼的,被父母打压的,男友被父母打压影响婚姻的,世间百态,好有意思。如果苦难有那么一丝可爱的可能,那就是当它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已经缺席性教育,或许补上这方面的洞见,求得一些自我认同,会是件好事。
连岳像是地府判官,毫不留情地针砭赤裸的灵魂。再深刻的小说的汤底,也不过是这里的汤面——人性。
一些读中感:
凑合过日子的婚姻是上一代人的宝贵经验,他们这样过来了,便希望我们也这样。他们强调的稳定是农业社会的思想残余,而婚姻当手段则是社会自我巩固的无形规训。可新时代意味着,我们应既可以选择稳定的生活,也可以选择过充满挑战的生活;社会可以由家庭构成,也可以由一个个独立个体组成。
请给我们不结婚的权利,这不是说我们厌恶婚姻,我们厌恶的只是被迫过既定的生活——而根据过往的经验,那种生活并不总是通往幸福。
我们处在新旧之间,我们面对的挑战来自个人,也来自时代,以及旧时代的一切灰尘。
-
梅川酷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2-08 0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