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与唐玄宗
李显 684
皇太子:李旦 690-698 李显696-705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武则天正式称帝,建立武周。李旦被降为皇嗣,复名为“轮”,赐姓武氏,称“武轮”。迁居东宫,一切礼仪皆比照皇太子规格 [7] [114] 。太子李成器则降称皇孙。 [8] 自此,李旦成为了武氏诸王以及酷吏的攻击目标,开始了艰难的皇嗣生涯。
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在狄仁杰、王方庆等大臣的劝说下,决定将政权归还给李氏。她命人前往房州,将庐陵王李显接回洛阳。李旦数次称病不朝,请求将储君之位让于李显。是年九月,武则天复立李显为皇太子。
圣历二年(699年),李旦被复封为相王,并将名字由武轮改回李旦,兼领太子右卫率,后又遥领安北大都护。当时,武则天为了调解李氏与武氏的矛盾,召集两族子弟,在明堂盟誓,要两族和睦共处。李旦作为李氏代表,与李显、太平公主一同参与了盟誓。 [23]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诛杀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逼迫武则天禅位于李显,是为唐中宗。当时,李旦统率南衙禁军,捕获韦承庆、崔神庆等张氏党羽,因功被拜为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并加号安国相王。 [26] 不久,李旦辞去太尉及知政事之职。唐中宗又欲立李旦为皇太弟,但却被其拒绝。
PS:皇太弟:储君的一种,简称太弟,与皇太子、皇太孙、皇太叔等,都是皇位继承人的封号,而此一继承人通常是皇帝的亲弟。不少国家历史上都曾出现皇太弟的封号
景龙四年六月壬午日(710年7月3日 [28] ),唐中宗驾崩(传说是被韦皇后毒杀)。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改元唐隆,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她派亲信控制南北衙禁军以及尚书省诸司,大肆网罗党羽,准备效法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当时,李旦作为皇帝的叔父,被拜为太尉,与太平公主成为韦后夺位的主要障碍。韦党决意将二人置于死地。而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则在京师暗中招揽豪杰,与太平公主密谋匡扶社稷。
唐隆政变,是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由当时相王李旦第三子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于帝都长安城共同发起的一场宫廷政变。
点评: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唐少帝李重茂(695年-714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第六位皇帝,唐中宗李显第四子。
唐中宗儿子
长子李重润:即“懿德太子”。生于682年,701年被武则天杖杀,年19岁。
第二子李重福:李重福(680年-710年9月10日),唐中宗李显庶长子,生母不详 710年,李重福起兵造反,事败,投漕渠自杀,废为庶人。
第三子李重俊:即“节愍太子”。李重俊(?-707年8月7日),唐朝宗室,唐中宗李显第三子,生母不详。
李重俊早年历封义兴郡王、卫王,拜洛州牧,神龙二年(706年)被立为皇太子。但因不是韦后亲生,颇受猜忌。安乐公主、武三思等人也多次进谗言诬陷他,地位受到极大威胁。
神龙三年(707年)七月,707年7月,李重俊率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造反,史称景龙政变,攻击皇宫失败奔终南山为部下所杀。李重俊与李多祚、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人发动兵变,诛杀武三思父子,而后攻打宫城,意图杀死韦皇后等人,却被阻于玄武门外,因士卒倒戈而失败。他逃奔终南山,中途被部下杀死。相王李旦继位为睿宗之后,追复李重俊太子之位,赐谥节愍,陪葬定陵。
第四子李重茂,即唐殇帝。
李重福(680年-710年9月10日),唐中宗李显庶长子,生母不详,唐朝宗室、官员。
神龙元年(705年),李重福遭韦皇后诬陷,贬任濮州员外刺史,不久改任均州刺史。景龙三年(709年),唐中宗大赦天下,流放之人都得放还,唯独不准李重福回京,李重福于是上表自陈,但表奏未能上报。
景云元年(710年),唐中宗去世,温王李重茂继位,韦皇后为皇太后,派兵前往均州防备李重福。同年六月二十日(710年7月21日),太平公主、临淄王李隆基发动兵变,诛杀韦皇后及其党羽,拥立李旦继位,是为唐睿宗。唐睿宗继位后,改任李重福为集州刺史。李重福与张灵均、郑愔等人因不满唐睿宗继位,于八月十五日在东都洛阳发动叛乱,袭击左、右屯营兵,由于朝廷军队拼死抵抗,李重福形势窘迫,逃出城藏匿山谷之中,东都留守裴谈等派兵搜索,李重福投河自杀,时年三十一岁。
唐睿宗李旦 [1] (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曾用名李旭轮 [2] 、李轮、武轮。
唐睿宗李旦儿子
李宪(679年—742年1月5日),本名成器,唐朝宗室、大臣,唐睿宗李旦嫡长子,唐玄宗李隆基长兄,母为肃明皇后刘氏。 [1]
李捴(683年-724年12月15日),字成义,唐睿宗李旦第二子,母为柳宫人。 [1] 先天元年(712年),迁司徒、益幽二州都督,历任邓、虢、绛三州刺史。开元十二年(724年12月15日),病逝,获赠惠庄太子,陪葬于桥陵。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历封楚王、临淄郡王、平王、皇太子,后即皇帝位。死后庙号玄宗,谥号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范(686年—726年),本名李隆范 唐睿宗李旦第四子,母为崔孺人。 [1]
初封郑王,改封卫王。武后时期,降为巴陵郡王,授尚食奉御。唐中宗复位后,迁员外太府少卿、陇州别驾、银青光禄大夫。支持唐睿宗复位,进为岐王,拜太常卿,迁左羽林卫大将军。唐玄宗即位后,参与消灭太平公主势力集团,迁太子少师,出任华虢岐三州刺史。八年,迁太子太傅。 [2]
开元十四年(726年),去世,册赠惠文太子,陪葬于桥陵。
李业(?—735年),本名李隆业。唐睿宗李旦第五子,母为王德妃。710年,唐睿宗复位,进封薛王,因好学而被睿宗任命为秘书监。开元元年,任太子少保、同泾豳卫虢等州刺史。开元八年(720年),迁太子太保。
开元十三年(725年),李业王妃韦氏的弟弟内直郎韦宾与殿中监皇甫恂私议休咎。事发,玄宗令杖杀韦宾,左迁皇甫恂为锦州刺史。王妃害怕,降服待罪,李业也不敢入宫。玄宗拉着他的手说:“吾若有心猜阻兄弟者,天地神明,所共咎罪。”令王妃复位。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李业进拜司徒。开元二十二年七月初十,李业薨逝,追封太子,谥号惠宣,陪葬桥陵。
唐玄宗李隆基为何一日之内连杀自己三个儿子
李瑛已经当了23年的太子,却每天都生活在焦虑当中。
武惠妃天天想着把他撵下台,李隆基又态度模糊不清,不焦虑就不正常了。
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压力大了,就想喝点小酒,吐吐槽,发泄心中不满。
但一个人喝酒多没意思,吐槽给谁听?
所以李瑛又找来两个同病相怜的兄弟,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兄弟三人一起喝酒,顺便开吐槽大会。
这哥俩的母亲皇甫德仪和刘才人都是因为武惠妃的出现而迅速失宠的,所以他们哥仨简直是同仇敌忾。
兄弟三人没事就聚在一起喝喝小酒,顺便骂一下武惠妃和寿王。
在某一次的吐槽大会上,太子李瑛可能太激动了,说了一些类似于等自己将来登基后,一定会收拾武惠妃和寿王之类的话。
没想到的是,这话被武惠妃的女婿杨洄探听到了,他随即就将这话传给了宫里的武惠妃。
武惠妃自然是不会放过攻击太子的机会的。
所以,在武惠妃的一番添油加醋的描述下,李隆基当场被激怒,认为太子这是想效仿当年的自己,通过政变抢班夺权!
愤怒之下,立即召见宰相班子,开会商议如何不节外生枝地废黜太子并收拾掉李瑶和李琚。
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资治通鉴》
在会议上,宰相张九龄极力反对。
张九龄列举了汉武帝搞巫蛊之祸导致太子刘据身亡,又列举隋文帝废掉太子杨勇,改立杨广而导致隋朝灭亡等历史事件。
在为太子辩护的同时,力劝李隆基不要听信传言,还劝说李隆基顾念父子之情。
在宰相们的反对下,此事遂作罢,李隆基收回成命,太子兄弟三人逃过一劫。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而接下来,才是两股力量真正的巅峰对决,隐藏在幕后的力量纷纷露出水面。
第一回合:拉拢张九龄
首先是武惠妃率先出招,之前的事情让她深刻认识到宰相张九龄在朝廷里的威望和影响力。
所以她决定拉拢张九龄,没过几天就派心腹官奴牛贵儿给张九龄传话。
大概意思是,有废必有兴,如果你能出手相助,就可以长期居于宰相之位。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你要是不肯帮忙或当绊脚石的话,宰相这个位置也坐不久了。
很明显,这是赤裸裸的威胁!
张九龄是太子李瑛的铁杆支持者,他怎么可能会脱离太子而加入武惠妃一方?
于是严词拒绝了武惠妃,同时还把这事儿向李隆基做了汇报。
李隆基听完后脸色十分难看,后妃敢公然拉拢朝廷大臣,这可是严重的结党行为。
武惠妃因此而遭到李隆基的训斥,对张九龄简直是恨之入骨。
这一回合,太子党的张九龄完胜,但也激怒了武惠妃一党,于是第二回合的出招就更狠了。
第二回合:整垮宰相,清洗宰相班子。
武惠妃出手拉拢张九龄反被整治,一怒之下祭出大招——奸臣李林甫。
以李林甫为首的一帮奸臣正是武惠妃的盟友,这些人跟张九龄都是政敌,时刻都想置对方于死地。
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旧唐书.张九龄传》
可是,武惠妃和她的亲信们冥思苦想,也找不到整治张九龄的办法。
因为张九龄这个人行事光明正大,从未有过违规行为,从他身上要想挑出点毛病,几比登天还难。
就在武惠妃愁眉不展时,她的盟友李林甫带来一条好消息,可直接将张九龄拉下马。
既然张九龄无懈可击,那就从他身边的人下手,这个人叫做——严挺之。
这个人和张九龄是好朋友,由于严挺之办事果断,能力很强,张九龄最近在提议将他拉入宰相班子。
而且严挺之也行得正,坐得直,根本也找不到毛病,但事情不是绝对的。
因为李林甫查到严挺之还认识另外一个人——王元琰。
此人是一个犯了事的官员,由于在做蔚州刺史期间,被查出有部分财产来路不明,被朝廷关押起来调查。
最要命的是,王元琰的现任老婆是严挺之的前任老婆,王元琰一出事后,他老婆就找上门来,恳求严挺之帮忙搭救。
可能严挺之对这位前妻还有一定的感情,所以在她的恳求下,最终答应出面打点关系,把人捞出来。
可万万没想到,正是此举给自己埋下了祸根!
严挺之上下打点关系,出面捞人的全过程都被李林甫的人看在了眼里。
这可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于是武惠妃和李林甫商议之后,决定以此为突破口,把张九龄和严挺之一起铲除。
随后,李林甫便将严挺之干预审案,打点关系捞人的证据提交给了李隆基。
挺之先娶妻,出之,更嫁蔚州刺史王元琰,元琰坐赃罪下三司按鞫,挺之为之营解。林甫因左右使于禁中白上。——《资治通鉴》
但此事牵扯到当朝宰相以及宰相候选人,事关重大,所以李隆基没有公开讨论,而是单独召见几个宰相开会处理。
虽然严挺之干预审案,出面捞人的违法行为属实,但这事儿张九龄并不知情。
李隆基在掌握证据的情况下,在会议上询问如何处置严挺之。
张九龄在不知道严挺之出面捞人这事儿的情况下,他一直认为严挺之不会干出这种事情来,所以坚持为严挺之辩护。
在李隆基看来,如今证据确凿,张九龄却公然袒护自己提拔的下属,既违法,又有结党之嫌。
最后在李林甫一党的攻击下,张九龄被认定有结党营私,培植自己派系人马的违规事实。
于是,李隆基下令免去张九龄、裴耀卿被免去宰相之职,降职外放到地方,严挺之被贬官,王元琰被流放。
同时,提拔李林甫为中书令,牛仙客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组建新的宰相班子。
至此,第二回合的对决结束,武惠妃和李林甫一党完胜,以张九龄为首的宰相班子被清洗。
太子李瑛等兄弟三人,失去了盟友和靠山,顿时陷入危险境地。
武惠妃则趁机一举干掉这哥仨!
张九龄倒台之后,武惠妃的女婿杨洄率先向太子发起攻击。
他声称太子李瑛伙同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以及太子妃的哥哥、驸马都尉薛锈意图发动政变夺权。
“政变”这个词儿,在唐朝是一个长期出现的高频敏感词汇,此话一出,立马触动了李隆基敏感的神经。
连调查都免了,李隆基直接召集宰相们商议废黜太子以及另外两个皇子。
当时的文武百官慑于李林甫的权势,都不敢出面为太子说话。
只能任由以李林甫为首的宰相班子攻击太子谋反,满朝文武基本对此保持沉默。
于是,李隆基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四月下诏废黜太子李瑛,李瑶、李琚被贬为庶人,驸马薛锈被流放。
但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作为一个当了23年太子的李瑛,就算被废黜了,他23年积累下来的威望、人际网络等,都有可能随时让他死灰复燃。
因此,必须干掉他,以绝后患!
在武惠妃的枕头风作用下,李隆基再度下诏,将李瑛、李瑶、李琚三兄弟赐死,驸马薛锈在流放的路上也被赐死。
紧接着,李瑛的舅舅一家、太子妃的娘家,李瑶的舅舅一家等,与这哥仨沾亲带故的,基本遭到清洗。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这哥仨的死,《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不一样。
《新唐书》说是武惠妃派人向李瑛传旨,谎称宫里出现匪盗,要求太子带兵进宫护驾。
李瑛兄弟仨眼见在皇帝面前已经失宠,试图通过救驾重新得宠,于是带兵入宫,结果武惠妃当场大喊,太子谋反!
李瑛陷入武惠妃的圈套,李隆基见到这哥仨带兵进宫,显然是谋反,于是处死了这仨。
《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则说,是武惠妃的女婿杨洄侦听到这哥仨聚集在一起,说了很多图谋不轨的话,于是添油加醋地举报了。
本文采信《旧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说法,毕竟李瑛等人不傻,戒备森严的皇宫也能闹盗匪?
就算皇宫有盗贼,宫里的侍卫亲兵那么多,用得着让太子带兵进宫护驾?
而且连传诏的都是武惠妃的人,十分可疑,只要他们不傻,就不会真的带兵进宫的。
八成是这哥仨没吸取之前的教训,在张九龄倒台后,又聚在一起喝酒吐槽,结果说了不该说的话。
所以,杨洄探听到这些话之后,在武惠妃的枕头风和李林甫的作用下,李隆基处死了这哥仨。
杨洄又谮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云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锈潜构异谋,上召宰相谋之。李林甫对曰:"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上意乃决。乙丑,使宦者宣制于宫中,废瑛、瑶、琚为庶人,流锈于瀼州。瑛、瑶、琚寻赐死城东驿,锈赐死于蓝田。——《资治通鉴》
但武惠妃并不是这场权力斗争的赢家。
因为,武惠妃的目的是搞垮太子之后,扶植寿王李瑁上位当太子。
谁知事后她多次向李隆基提议立李瑁为太子,可李隆基始终对此不作任何表态,甚至有意避开武惠妃。
之后李林甫再次出马,劝说李隆基,结果李隆基却说:朕的长子李琮,之前打猎受伤,不幸毁容了。
意思很明白,太子之位是不会给寿王李瑁的!
后来在高力士的建议下,李隆基立忠王李玙(李亨)为太子。
而武惠妃,则在那哥仨死后不久便去世了。
李隆基一日杀三子,我们可以简单做个分析:
其一,这是两大利益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
通过以上几起事件,不难看出,两个利益集团分别是,以武惠妃和李林甫为首的寿王党势力和以张九龄为首的太子党势力。
武惠妃和李林甫想干掉太子,扶寿王李瑁上位,张九龄和李瑛想保住太子之位,双方由此陷入互相攻击的状态。
所以,这是两个利益集团围绕着争夺太子之位而展开的夺权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