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渐消失的萌物(小精灵超可爱!)
这些小型或超微型的猴子,都濒临(或很可能已经)灭绝。
蜂猴(最上面的,有点像浣熊的小猴子)
别名懒猴、风猴,属懒猴科,学名为 Nycticebus coucang。蜂猴可分为9个亚种,中国有2种,分布于云南和广西,数量稀少,濒临绝灭。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怀孕期5-6个月,多在冬季产仔,每胎 1仔。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和广西南部。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它长相乖巧,两只小耳朵隐藏在毛茸茸的圆脑袋上;眼睛圆而大;四肢短粗且一样长。蜂猴的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巴短小,隐没在毛丛中。背部通常呈棕灰色,有时也见橙黄色,正中间有一条从头顶一直延伸到尾巴的棕褐色脊纹;肚子棕色;在眼睛、耳朵周围,都有黑褐色的斑纹环绕。
地球上的奇特动物--皇绢毛猴
皇绢毛猴这种灵长类动物的得名,是因为胡子酷似德国君主威廉二世。虽然名字来源于一个笑话,不过还是变成了官方名称。
这种绢毛猴在西南亚马逊盆地、东秘鲁、玻利维亚北部和巴西西部的阿克里及亚马孙州都有发现。他门生活在热带雨林的密林深处。
这种绢毛猴鼻吻短,尾长,前肢不发达。
绢毛猴科,共5属17种,分布于中南美和非洲南部。鼻吻短,眼眶直接向前。中央门齿凿状,通常向前突出;上臼齿大致呈三角形,常有尖的齿冠,身体和四肢细长,尾长。除踇趾有扁甲外,其它趾端都是爪。前肢不发达,不能以臂行法活动。这种有胡须的绢毛猴生长于巴西、秘鲁、玻利维亚等国的热带雨林中。
墨猴(下面小只的小猴子,也可能某些是绒猴)
又称指猴、袖猴、拳猴、珍猴、笔猴
福建省武夷山区发现了失踪多年的珍稀动物——笔猴。笔猴重200克左右, 具有猴子的全部体型特征和灵长目动物的智 慧。它是猴类家族中最古老最原始的分支,也是 这个家族里名副其实的“侏儒”。
体型小巧、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笔猴,是古代文人的宠物。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墨猴,因能够帮助主人磨墨而得名。笔猴一旦累了,就会钻到大笔筒里休息,或钻到抽屉角落里睡觉。主人只要略施花生、豆类、硬果,就能维持它的生存。古代文人之所以喜欢养笔猴,一是因为它珍奇,且易于饲养;二是它那帮主人磨墨、递纸的滑稽、灵巧相和手脚不停的勤快劲儿 ,大大缓解了古代文人做学问的辛劳和寂寞。
然而,笔猴和蜂猴还不是世界上最小的猴类,最小的猴子当属生活在南美亚马逊流域森林里的绒猴。绒猴的成猴身高仅10~12厘米,重80~100克,只有人的中指般大小,因此又被称之为“指猴”。出生3天的绒猴就像一粒蚕豆,重仅13克。绒猴毛密而长,呈黑色,外形就象鼠。
绒猴Callitrichidae 是小型的猴类,包括一些高等灵长类乃至灵长类中体型最小的成员。绒猴科与其他高等灵长类不同,只有大脚趾具指甲,其余各趾和指均为爪子。绒猴科包括跳猴亚科Callimico和绒猴亚科Callitrichinae。
另1:
“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 写完字,套上笔,就舔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那里有,那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
————《朝花夕拾》鲁迅
另2:转自登月老人博客
小时候有幸我见过最珍稀的墨猴(也叫笔猴)
大约1945年我13岁时,到巴县县长卢启勋(1949年底全家移居香港)家去玩,(重庆马王坪旧县府内),见客堂正好一位先生在为他题字,先生是著名数学家何鲁教授,我被写字台上的一支墨猴吸住挪不动步,到那里不看书法,却把眼球牢牢的钉在墨猴上。它全身黑而亮,油亮又柔软的短毛,紧紧的贴在它的皮肤上,仿佛是光突突的,它乖乖的坐在砚台旁,两眼泛着黑光,东张西望,长得和猴子一样,不到半市尺长,不到4两重,小巧玲珑,可爱极了,我真想去摸摸,但有名人在场,不敢随心所欲,只能静静的平息欣赏,当横幅写完后,那小精灵望何鲁教授一眼(我猜这猴一定是他的),然后它就跳到砚台上,熟练的把墨舔的干干净净,就跳到一个精致的漆木雕花的盒子——它的家里去了。我是半途去的,没见墨猴磨墨,我想它太小,拿不动那名贵的墨,更没力气研磨墨。但墨猴吃墨,陪它主人书法可是千真万确的。
墨猴是神奇的小精灵,以后我一直都没有听见过关于它的信息,这种珍稀动物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它是我国独有的吗?(因只有中国才有墨对吗?)我清楚的记得,大约60年代初人民日报刊载过有人在南洋见过的报道。(可到图书馆查阅)
我庆幸我居然和它有一面之缘,但愿今生能和它再相见。
如果那么灵性的小东西在地球上消失了,我就有责任在我还未消失前,把它曾在40年代,被一个知名的数学家何鲁先生饲养过的经历告诉大家,何鲁教授当时在重庆大学任教。
我国那时确确切切还有墨猴。
![]() |
蜂猴 |
![]() |
![]() |
![]() |
![]() |
![]() |
![]() |
![]() |
这个小外星人,学名叫跗猴 |
![]() |
![]() |
![]() |
![]() |
![]() |
![]() |
![]() |
![]() |
![]() |
蜂猴(最上面的,有点像浣熊的小猴子)
别名懒猴、风猴,属懒猴科,学名为 Nycticebus coucang。蜂猴可分为9个亚种,中国有2种,分布于云南和广西,数量稀少,濒临绝灭。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怀孕期5-6个月,多在冬季产仔,每胎 1仔。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和广西南部。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它长相乖巧,两只小耳朵隐藏在毛茸茸的圆脑袋上;眼睛圆而大;四肢短粗且一样长。蜂猴的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巴短小,隐没在毛丛中。背部通常呈棕灰色,有时也见橙黄色,正中间有一条从头顶一直延伸到尾巴的棕褐色脊纹;肚子棕色;在眼睛、耳朵周围,都有黑褐色的斑纹环绕。
地球上的奇特动物--皇绢毛猴
皇绢毛猴这种灵长类动物的得名,是因为胡子酷似德国君主威廉二世。虽然名字来源于一个笑话,不过还是变成了官方名称。
这种绢毛猴在西南亚马逊盆地、东秘鲁、玻利维亚北部和巴西西部的阿克里及亚马孙州都有发现。他门生活在热带雨林的密林深处。
这种绢毛猴鼻吻短,尾长,前肢不发达。
绢毛猴科,共5属17种,分布于中南美和非洲南部。鼻吻短,眼眶直接向前。中央门齿凿状,通常向前突出;上臼齿大致呈三角形,常有尖的齿冠,身体和四肢细长,尾长。除踇趾有扁甲外,其它趾端都是爪。前肢不发达,不能以臂行法活动。这种有胡须的绢毛猴生长于巴西、秘鲁、玻利维亚等国的热带雨林中。
墨猴(下面小只的小猴子,也可能某些是绒猴)
又称指猴、袖猴、拳猴、珍猴、笔猴
福建省武夷山区发现了失踪多年的珍稀动物——笔猴。笔猴重200克左右, 具有猴子的全部体型特征和灵长目动物的智 慧。它是猴类家族中最古老最原始的分支,也是 这个家族里名副其实的“侏儒”。
体型小巧、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的笔猴,是古代文人的宠物。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墨猴,因能够帮助主人磨墨而得名。笔猴一旦累了,就会钻到大笔筒里休息,或钻到抽屉角落里睡觉。主人只要略施花生、豆类、硬果,就能维持它的生存。古代文人之所以喜欢养笔猴,一是因为它珍奇,且易于饲养;二是它那帮主人磨墨、递纸的滑稽、灵巧相和手脚不停的勤快劲儿 ,大大缓解了古代文人做学问的辛劳和寂寞。
然而,笔猴和蜂猴还不是世界上最小的猴类,最小的猴子当属生活在南美亚马逊流域森林里的绒猴。绒猴的成猴身高仅10~12厘米,重80~100克,只有人的中指般大小,因此又被称之为“指猴”。出生3天的绒猴就像一粒蚕豆,重仅13克。绒猴毛密而长,呈黑色,外形就象鼠。
绒猴Callitrichidae 是小型的猴类,包括一些高等灵长类乃至灵长类中体型最小的成员。绒猴科与其他高等灵长类不同,只有大脚趾具指甲,其余各趾和指均为爪子。绒猴科包括跳猴亚科Callimico和绒猴亚科Callitrichinae。
另1:
“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 写完字,套上笔,就舔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那里有,那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
————《朝花夕拾》鲁迅
另2:转自登月老人博客
小时候有幸我见过最珍稀的墨猴(也叫笔猴)
大约1945年我13岁时,到巴县县长卢启勋(1949年底全家移居香港)家去玩,(重庆马王坪旧县府内),见客堂正好一位先生在为他题字,先生是著名数学家何鲁教授,我被写字台上的一支墨猴吸住挪不动步,到那里不看书法,却把眼球牢牢的钉在墨猴上。它全身黑而亮,油亮又柔软的短毛,紧紧的贴在它的皮肤上,仿佛是光突突的,它乖乖的坐在砚台旁,两眼泛着黑光,东张西望,长得和猴子一样,不到半市尺长,不到4两重,小巧玲珑,可爱极了,我真想去摸摸,但有名人在场,不敢随心所欲,只能静静的平息欣赏,当横幅写完后,那小精灵望何鲁教授一眼(我猜这猴一定是他的),然后它就跳到砚台上,熟练的把墨舔的干干净净,就跳到一个精致的漆木雕花的盒子——它的家里去了。我是半途去的,没见墨猴磨墨,我想它太小,拿不动那名贵的墨,更没力气研磨墨。但墨猴吃墨,陪它主人书法可是千真万确的。
墨猴是神奇的小精灵,以后我一直都没有听见过关于它的信息,这种珍稀动物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它是我国独有的吗?(因只有中国才有墨对吗?)我清楚的记得,大约60年代初人民日报刊载过有人在南洋见过的报道。(可到图书馆查阅)
我庆幸我居然和它有一面之缘,但愿今生能和它再相见。
如果那么灵性的小东西在地球上消失了,我就有责任在我还未消失前,把它曾在40年代,被一个知名的数学家何鲁先生饲养过的经历告诉大家,何鲁教授当时在重庆大学任教。
我国那时确确切切还有墨猴。
-
冰凝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3-09 20:37:07
-
只求不劳而获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9 14:26:04
-
cleverland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8-07 23:28:30
-
啊,莫愁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8-07 20:55:35
-
明明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8-07 20:33:36
-
爱慕溪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8-07 20:30:42
-
薇拉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8-07 20:30:21
-
milano911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8-07 20:30:07
-
Katie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8-07 20:26:21
-
蜂蜜柚子茶和蜂蜜生姜茶的下午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8-07 12:03:52
-
TUGI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8-07 11:43:51
-
Voyag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0-08-07 11: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