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气》读书摘要03
二、褒奖带来竞争
在独裁横行、民主尚未确立的共同体中,善恶的一切规章标准都由领导一人来定。国家自不必说,公司组织也是如此,即使家庭或学校也是一样。并且,其规章标准的应用也非常随意。破坏规则就会受到严厉惩罚,遵守规则就会被大加赞扬。并且,后者还会被认可。也就是说,人们并不是支持领导的人格或思想信条,顺从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表扬”或者“不被批评”。那么,问题就在这里。见他人得到表扬就会心生愤懑,自己得到表扬则会自鸣得意,如何才能比周围的人更早更多地获得表扬呢?或者说,如何才能独占领导的宠爱呢?如此,共同体就会被以褒奖为目标的竞争原理所支配。将孩子们置于竞争原理之下,迫使其与他人进行竞争的时候,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呢?所谓竞争对手也就是“敌人”。不久,孩子们就会形成“他人都是敌人”或者“人人都在找机会陷害我,绝不可大意”之类的生活方式(世界观)。我非常认同可以称为竞争对手的盟友的价值。但是,根本没有必要与这样的竞争对手进行竞争,也不可以进行竞争。
三、共同体的病
有竞争的地方就会产生策略,甚至滋生不正当行为。没必要战胜任何人,只要能够走完全程不就可以了吗?那么,咱们就把话题从马拉松比赛转到现实社会。与竞争时间的马拉松比赛不同,独裁式领导管理的共同体中怎样算“获胜”,标准并不明确。就班级而言,学业以外的部分也会成为判断依据。并且,评价标准越不明确,那些拖同伴后腿、给别人下绊、向领导献媚的人就越是横行不止。你的单位应该也有这样的人吧?
为了防止这种事态发生,组织必须贯彻既无赏罚又无竞争的真正的民主。请一定记住:企图通过赏罚操纵别人的教育是最背离民主的态度。
民主是不是靠竞争原理,而是基于“协作原理”运营的共同体。不与他人竞争,而是把与他人合作放在第一位。如果你的班级是按照协作原理运营的话,学生们就会形成“人人都是我的同伴”之类的生活方式。
例如,假设有一个男生总是做一些问题行为。于是,很多教育者都在思考“该如何对待这个学生”。表扬?批评?还是无视?抑或是想其他办法?然后,就会把这个学生单独叫到教师办公室来处理。实际上,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错误。这并不是因为他“坏”才陷入问题行为,问题在于蔓延在整个班级的竞争原理。打个比方来说,不是他一人患了肺炎,而是整个班级都患了重度肺炎,他的问题行为只是表现出来的一个症状而已。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看法。是的,名为竞争原理的病。教育者应该做的不是去关注产生问题行为的“个人”,而是去关注出现了问题行为的“共同体”。而且,一定要去治疗共同体本身,而不是去治疗个人。
停止赏罚,消除竞争,让竞争原理从班级中消失。仅此而已
首先,争夺胜利或名次的竞争原理自然而然地会发展为“纵向关系”。因为,一旦产生胜者和败者,就会产生相应的上下关系。另一方面,贯彻阿德勒心理学所提倡的“横向关系”的是协作原理。不与任何人竞争,也不存在胜负。与他人之间即使存在知识、经验或能力的差异也没有关系,与学业成绩、工作成果没有关系,所有人一律平等并且尽力与他人协作,这样建立起来的共同体才有意义。
阿德勒心理学是基于横向关系的“民主心理学”。
首先,我们人类在孩童时代毫无例外地都抱着自卑感生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大前提。
人类恐怕是唯一一种身体发育比心理成长慢一步的生物。其他生物心理和身体的成长速度一般都保持一致,唯有人类是心理先成长、身体发育却相对滞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好比是被束缚着手脚生活。因为,心灵是自由的,但身体却不由自主。结果,人类的孩子们就会为心理上“想做的事”和肉体上“能做的事”之间的差距而苦恼。有些事情对于周围的大人们来说能够做到,但自己却做不到。大人们摸得到的架子自己却够不着,大人们搬得动的石头自己却根本搬不动,年长者谈论的话题自己无法参与……
经历了这种无力感,进一步说就是经历了“自己的不完美”之后的孩子们原则上来说肯定会感到自卑。
这种自卑感并非不利条件,它常常会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如果人可以像马一样驰骋,那就不会发明出马车,也不会发明出汽车。如果人可以像鸟一样在空中翱翔,那飞机也就不会被发明出来。如果人有北极熊那样的毛皮,就不会发明出防寒服。如果人可以像海豚一样擅长游泳,那肯定也就不会有船和指南针的出现。
文明就是用来填补人类生物性弱点的产物,人类史就是一部克服劣等性的历史。进一步讲,人类因为自身脆弱,所以才会组成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自狩猎采集时代开始,我们人类就生活在集体中,与同伴协作捕获猎物、养育孩子。人类并非喜欢协作,更确切一些说,这是因为人类很脆弱,不可以单独生存。反过来讲,人类最害怕的是孤立。孤立的人不仅仅是身体安全受到威胁,就连心理安全也处于威胁状态之下。因为人类本能地清楚一个人根本无法生存。因此,我们常常希望能与他人建立坚固的“联系”……你知道这一事实意味着什么吗?
所有人的内心都有共同体感觉,它与人的认同需求紧密相连。正如无法想象没有壳的乌龟或脖子很短的长颈鹿一样,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完全脱离他人的人。共同体感觉不需要去“掌握”,而需要从自己内心“挖掘”,正因为如此,它才可以作为“感觉”共有。阿德勒指出,“共同体感觉常常反映出身体的脆弱,人类根本无法与之彻底脱离。”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类最具根源性的需求是“归属感”。也就是说,不想孤立,想要真实地感到“可以在这里”。因为,孤立首先会导致社会性死亡,不久还会导致生物性死亡。那么,怎样才能获得归属感呢?不要泯然众人。无可替代的“这个我”不要做“芸芸大众”,任何时候都必须确保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绝对不能被动摇。通过表扬来满足其殷切的认同需求,以此来告诉他“你并非不完美”或者“你很有价值”。遗憾的是,这样根本无法体会到真正的“价值”。
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借此也许可以体会到瞬间的“价值”;但是,如此获得的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只有被表扬才能体会到幸福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也在追求“更多的表扬”。这样的人就被置于了“依存”的地位,过着永远索求、永不满足的生活。
唯有一个办法——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让他人来决定“我”的价值,这是依存。另一方面,“我”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叫“自立”。幸福生活在哪里,答案很明确了。决定你自身价值的不是别人。恐怕这是缺乏“做普通人的勇气”吧。保持本色即可,即使成不了“特别”存在,即使不够优秀,也依然有你的位置。要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作为“芸芸大众”的自己。“普通”是一种个性,根本不可耻。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不认可“真正的自我”,一味地与他人进行比较,盲目地突出“不同”,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心理学将人的一切言行都放在人际关系中进行思考。例如,假如有人陷入割腕之类的自残行为的时候,阿德勒并不认为其行为是无所针对的。伤害自己是为了针对某人,这就像是问题行为中的“复仇”一样。也就是说,一切言行都有其针对的“对象”。另一方面,你班里的学生们在家庭中表现如何,不在那个家庭里的我们根本不可能了解。但是,他们恐怕不可能与在学校的时候完全一样。因为,给父母看的面孔、给老师看的面孔、给朋友看的面孔、给前辈或后辈看的面孔,这些完全相同的人根本不存在。
哪个学生戴上“给你看的面孔”的面具的时候,他就是针对“你”才反复做出问题行为。根本不是父母的问题,完全是出自你和学生之间关系的问题。总之,他们现在是针对你体现出“妨碍这个老师的课”或者“无视这个老师布置的作业”之类的决心。当然,也有虽然在学校里反复做出问题行为却决心“在父母面前做个好孩子”的情况。这是针对你的行为,所以首先必须由你来进行阻止。必须在我的教室里来解决,因为他们就是在向“你”求助。并且,他们既然在你面前还选择你能看得到的时候行动,那就是在家庭以外的其他的“世界”,也就是在教室里寻求自己的位置。你必须通过尊重来向其展示出位置。
虽然今天一直在谈论教育,但你真正的烦恼不在这里。你依然没有获得幸福,也没有“获得幸福的勇气”。并且,你选择教育者之路也并不是因为想要拯救孩子们,你是想要通过拯救孩子们最终使自己获救。想要通过拯救他人使自己获救,通过扮演一种救世主的角色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这是无法消除自卑感的人常常会陷入的优越情结的一种形态,一般被称为“弥赛亚情结”。它是一种想要成为弥赛亚也就是他人的救世主的心理性反常。重要的还在后面。你这种不幸者提供的救助无法脱离自我满足的范畴,根本不可能让任何人获得幸福。实际上,你虽然积极投入救助孩子们的事业,但自己依然身处不幸之中。你所渴望的只是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倘若如此,再怎么研究教育学都没有意义。首先你应该用自己的手去获得幸福。若非如此,咱们之前的讨论也许就只能是无聊的对骂,没有任何意义。
这已经是一个超越了工作或教育,关系到你自己人生的主题。不再讨论教育。你并不是想要拯救孩子们,而是想要通过教育来拯救身处不幸旋涡的自己……
心理咨询就是面向自立的再教育,心理咨询师就是教育者”。还有,“教育者就是心理咨询师”。既是心理咨询师又是教育者的阿德勒作为“一个朋友”来面对来访者。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也应该作为“一个朋友”来面对学生。因为你也是教育者、心理咨询师。你在阿德勒式教育上的失败,以及至今感受不到幸福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你一直在逃避由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项构成的“人生课题”。你现在是因为“工作”来面对学生。但是,正如阿德勒亲身示范的一样,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朋友”。如果弄错了这一点,教育不可能顺利。不是像朋友一样“对待”,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交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