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力合作:我们班的集体毕业创作(1965.11.28—12.29)
通力合作:我们班的集体毕业创作(1965.11.28—12.29)
/范达明/

1965年10月至11月,62班高四年级开学不久,我们作为附中毕业班奉命与全院本科毕业班(可能还有四年级同学)一起配合浙江省对于“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掀起的宣传运动,分头去浙江省贯彻实现“纲要”的几大先进单位深入生活。我班去了嘉兴县荷花公社民主大队,40天里参加劳动并采访大队先进事迹与个人先进典型,编写创作计划与提纲(其中具体创作方案几度更改),回校后全班采取集体创作方式,分工合作,完成了反映与歌颂民主大队及其诸多先进个人典型的题为《水乡春潮涌,人红粮食丰》的一整套美术作品组画系列(共三组33幅),成为62班通力合作、集体完成的一件毕业创作,并于1966年春节期间参与在美院陈列馆举办的该主题全院美术作品展。
现在回过头来看,对于“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掀起的宣传运动,参与其中的不仅是我们美术学院,几乎涉及了全省各宣传文化部门。从全国范围来看,如此的兴师动众,确实属于浙江省独有的一个特例。“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是一个从1956至1967年的12年规划,当时已是1965年末,离开“纲要”实现的下限已迫在眉睫,也许浙江省官方及其宣传部门的动机是希望在此“农业为基础”的领域做出政绩,让中央看到浙江省当属在实现“纲要”方面产生最多先进典型而领先全国的模范省份,更何况此间“社教”已深入开展两年,农村以贫下中农为首的新的阶级队伍也已建立起来——无奈,当时以毛主席为首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与重点并不在此,而是把重中之重完全放在了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领域,放在了“谁战胜谁”的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等根本问题上(这在当时已可见出明显的趋势)。大约半年以后爆发的“文革”,也证实了这一点。到“纲要”12年规划到期的1967年,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均进入“文革”夺权阶段,哪里还有宣传“纲要”先进典型的影子呢?历史,就是这样常常与我们政治上的天真开玩笑。当然,不管怎样,对于自己曾经的经历与过去,不管其结果如何,正是在我们的回眸与反思中才更增加了它的意义。而经历(如果它被记载),本身就是价值。
有关这一集体创作的具体情况,在我的“日记15”(1965.10.10—1966.1.7)与“扎记4”(650906-1122)有不少记载,当然主要是从我的角度记写的。
1965年11月18日我们从嘉兴荷花公社民主大队回到学校后,首先是对于这次下乡做了总结:
一天进行总结。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进行了小组总结汇报。陆[放]老师做了小结。肯定了几个优点:(1)带着改造思想的观点下乡。(2)下乡时和贫下中农接触,向贫下中农学习、劳动。(3)专业细致认真。(4)文化下乡做得好。缺点:(1)思想方法上不能“一分为二”看问题。(2)批评自我批评不够。(3)少数人有骄傲情绪。陈[贯时]老师补充:(1)文艺宣传做得好,做得普遍。(2)骄傲情绪要注意。(3)要有[被]推翻的思想,一心一意为了把工作做好。(1965.11.22星期一,扎记4)
由于这次集体创作被确定是用年画形式来表现,全班同学先行上了年画临摹课,我还去文具店与书店买了勾线用笔与相关参考资料:
今天开始临摹山东年画。我临一张我所不喜欢的白逸如作《得奖归来》。据说这也是一幅好画。但我终究不喜爱。(1965.11.23.星期二,日记15,下同)/下午我到中山路买了1元的鹿狼毫人物笔,买吕学勤的年画《科学种田夺丰收》。买《山东年画创作经验》一书。(1965.11.24星期三)



那正是刚掀起学王杰的时候,创作任务再重也不能怠慢了政治学习(尽管创作任务本身也是政治);而李宗杰老师在给我们上的文艺常识课时,也三句话不离开下乡的意义——在附中的全部老师中,李老师(他实际上是校党支部副书记)在班里同学中无疑是最具威信的老师之一,他的讲课(不管讲什么课),大家都爱听,我当然也是如此:
早上开始跑步。湖边风很大,西北风吹得脸发痛。王杰专栏在筹备。我写《向王杰同志学习,一心一意为革命》。看完了《山东年画创作经验》。文艺常识课李宗杰老师给我们分析了我们这次下乡的重大意义。李老师是一个有头脑、有分析的聪明人。我很难形容他那多么富于色彩和幽默的讲课。瘦刮刮的脸,倒挂的眉毛(我今天又仔细地看了他的眉毛)。但是他的鼻子是突出的,眼睛是明亮而深沉的,似乎他的全部智慧都藏在他那突出的鼻子中,而又通过那双慧眼反映出来。……《六亿神州尽舜尧》一画(侯一民、邓澍、周令钊作)我很喜爱。正如李老师所分析的那样,人物形象刻画优美深刻。……去大学部国画系四、五年级看了他们的四十条创作。(1965.11.26星期五)


我那本《山东年画创作经验》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马[玉如]老师问我借《山东年画创作经验》。下午听了四十条创作的总结。(1965.11.27星期六)
集体创作,群策群力,集体会诊,但每人还有分工。我分配画的“推广良种”题材,是以描绘“选种”的情景来体现的。那阶段我还开始了在早锻炼跑步后做冷水浴,主要还在于对自己意志的磨练,也是在班团支部书记邹永治影响下进行的:
上午集体会诊。下午勾稿。几天来一直在考虑元旦演出问题。上午我破天荒地去洗了冷水浴。我昨晚同邹永治约好的。在跑步以后,我就去了。虽然冷得我浑身发抖,但我终于经历下来了。我要坚持下去。(1965.11.30星期二)/继续冷水浴。进行四十条创作。语文课做作文,下乡内容。我在构思写一组速写——难忘的人事:下乡生活散记。我的“选种”在进行中。我要致力使其完满符合众望。(1965.12.1星期三)
创作在进展过程中还会有调整,大学部的同一题材创作一直是影响与启发我们的因素之一:
上午老师叫我勾另一张——末了一张《丰收进仓》。我只得重新考虑,虽然我根本不知从何考虑起。但是构图在下午已经形成。大学部国画系的正草稿展出,很好,很有启发。晚上听谭永泰老师向四十条创作者讲《讲话》的时代背景。讲得很具体,使我了解不少生动的实际情况。(1965.12.2星期四)/时间紧得很。我正在构思构图,至今已基本确定草图。只有我还未放大(原计划今应开始放大)。(1965.12.3星期五)
到12月4日那天,我们班的创作又进行了一次更大的会诊,一些较专业化的问题也提出了,当然也有不同观点的交锋:
大会诊。我们提“贫下中农赞”一组画应该有适当的道具和背景。我赞成黄复的构思构图。那种从道具概念和绣像形式出发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有害的,是下决心不要让图画给农民看。我的构图要求有疏密(现太密);要求确实(现有含糊地方);要求有动感(现静多)。我自己感到除上以外,还要加强环境的生活气息。大学部同学李子侯的《入仓》一画给我很大启发(见1964年《美术》)。(1965.12.4星期六)

进入构稿,放大阶段后,又开了大组会:
构稿,放大。进度很慢,方法不对。时时要想构图,时时要放大。(1965.12.6.星期一)/晚上20人开了大组会,讨论创作问题:如何发挥集体力量,如何统一,如何赶时间。(1965.12.7.星期二)
在紧张进行阶段,院校利用晚上时间召开创作骨干会议,肖峰同志做了动员报告:
紧张地进行着四十条创作。到晚上四十条创作骨干在工会俱乐部开了会,明确了要不致使创作流产,一定要做到几点措施。肖峰同志做了动员报告,说现在要全院总动员,“各行各业”支援四十条。一是要如期地高质量地完成。说现在是非常时期,是要赶“火候”,是双抢时期。肖峰同志的动员使我们明确了我们创作任务的艰巨性和紧张性。我们附中更糟,进度最慢,今天开始20幅组(B组)分了四小组。楼下绣像组支援三个人。(1965.12.8.星期三)
在不得已情况下还侵占文化课时间用于创作,此时居然还搞了拉练式“行军”:
上午周老师“斗争”,“斗争”时间,要求暂借文化课时间用于创作。老师到下午方[得到校方]同意。我从未看到同学像今天那样团结一致,那样热火朝天。有一个集体创作的气氛出来了。现在语文、俄语已经暂停,保证出二操一活动外都搞创作。这就是突出政治。明天要“行军”。我的被子少3斤(要5公斤)。晚自修也开始利用,干劲很高。挤时间去理了发。但老剃头给我剪得很长。楼下组已经搬到楼上进行。有三张稿子重勾。(1965.12.9星期四)/正在逐个确定形象。下午行军五公里——到西山公园,负重五公斤。我也参加了,但是体质差,连累了全组同学。今后一定还要逐渐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1965.12.10星期五)
陆放老师考虑到让我们劳逸结合;创作进程中还有所谓“对口检查”的环节:
构图上的人物基本定型。下午画了两节课后大扫除。(1965.12.11星期六)/上午陆老师来说,星期天应该休息,我们就出去看电影了。……晚上抓紧时间画。我要使画面有所疏密……(1965.12.12星期日)/下午对口检查。陆老师叫我拷贝一张正草稿,再修改形象。(1965.12.14星期二)/一天拷贝草稿。时间费得很多。我略有所人物位置的移动。(1965.12.15星期三)
杭州冬天同样下大雪,60年代可没有暖空调;嘉兴的老乡冒雪来杭州:
天下大雪。室内生起火炉。在正草稿上修改形象。别人改坏,使我进展困难。柳浪闻莺打雪仗。荷花[公社]的长生和其姐夫来杭住我校,长生要缝兔唇。(1965.12.16星期四)
拷贝正稿阶段,同学之间在画稿上还有互动,也有返工的。那阶段人已感觉非常疲劳,但我班同样参加了校里的民兵训练:
拷贝正稿,又有所移变。一晚上帮助顾三年修改“双抢”一幅画。进行了民兵训练,每班自己班长带操。(1965.12.17星期五)/ 帮顾三年修改。我被分为勾衣纹。晚上在大会堂看了长影纪录片《朵朵花儿向太阳》,记录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歌舞会演情况和精彩节目。我累得打瞌睡。(1965.12.18星期六)/ 雪至今才开始融化完毕,屋檐下在下雨。上午看看书报。听说第一部分的二幅要返工。午饭后开了一个现场会研究二幅要返工的原图,吸取教训。(1965.12.19星期日)
正式落幅正稿时,似乎是采用了分组分工的流水作业法:
今天开始勾线、搞彩色的新阶段。我被分配在勾衣纹线组。共分(1)衣纹,(2)道具器物,(3)花草环境(山水),(4)五官四肢组,(5)色彩组。(1965.12.20星期一)/继续勾线。梁和李调换。我们衣纹组进度较快。晚上马老师讲了20幅的色彩问题。色彩在人一眼上有决定性的作用。(1965.12.21星期二)
年画创作方式引起我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与兴趣,这可能是我当时的重要收获之一:
今天勾衣纹、道具和人脸、手。衣纹已经完成。这阶段使我对民间的艺术发生兴趣。民间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壁画、泥塑、玩具、蓝印花布、戏剧脸谱、木版民间年画、(古画)……这是一个如浩瀚的大海一般广大的宝库。上大学部看了他们的创作,雕塑系正在完成大稿和小稿的色彩,同我们差不多。国画系今已基本完成,进行托裱工作。(1965.12.22星期三)
进入正稿上色阶段,我是与李大云(现名:李大芸)合作。天又下雪了,我们将进入最后阶段,并加班加点:
继续勾人脸。晚上开了会,分三组——明天开始上色。(1965.12.23.星期四)/先后上色彩小稿,练习一张。下午开始上正稿。和李大云合作。(1965.12.24.星期五)/天又下雪。只是这次雪比上次小些。长生明天要走。他正是雪里来,雪里去。上午到外西湖看了芬兰雕塑家——维纳•阿尔托宁的作品展览。昨天听吴山明先生说“只是看不懂”,今去看也有这个感觉。这位遥远的雕塑家还雕了一个我们的毛泽东的头像。对我们这位当代的英雄伟人,雕塑家加上了不少夸张——庞大的脑壳和凹深的眼睛。我们冒着风雪走去,走回。天是寒冷的。四十条创作开始一个最后阶段了——明天起,要加班加点。(1965.12.26.星期日)
在1966年元旦前的最后冲刺阶段,不少人(而且是“如此之多的人”)病倒了,虽然我们62班的任务——它代表我们附中的任务——基本完成了:
今天进行陈家骅的那张打夯的色彩涂绘。(1965.12.27星期一)/同学因天气、工作劳累而病倒者不少。我继续跑步,冷水浴。完成了2张,又涂绘梁景如一张。时间很紧,还要返工、加班加点。晚上到9:00为止。我感到睡眠缺乏。锻炼、工作都大量消耗了体力,因而饭量增加、饭票超支。(1965.12.28星期二)/至今为止,我们附中的任务基本完成。大家把画放入镜框,顿时增色不少。大学生和领导小组老师来看,是带着欣赏的目光的。各组里都有生病的。天冷,感冒,任务重而人疲劳,是如此之多的人病倒的原因。天冷就使得人不能动。即使如此,今天我还是去洗了冷水浴。(1965.12.29星期三)
2009.6.19-20初稿,2009.7.10,9:37-13:08完稿
本文曾发表于《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八十周年校庆校友回忆录——1962 同学依旧》第152-156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9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