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第8本书——《撒哈拉的故事》及最近郁闷-2023年第一本《受戒》
说起来这本书真的比上一本《不成问题的问题》更早看完,但是卡在了最后的附录和书信上。拖了有两周之后,附录终于看完了,但书信实在是没有看。
这本书可谓是从小就听说过了,三毛的名气也是极大的。作为一本七十年代写就的书,读起来没有什么词句上的代沟,只是有些翻译词汇的不同罢了。“平实又丰富”的行文风格是我喜欢的,但如同过去的每一本新开启的书一样,一开始必然会读不下去。
读不下去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撒哈拉的话,主要是因为看了会生气。沙漠中女孩子那悲惨的命运,三毛的“芳邻”们对她毫无认知地索取,让我一直很困惑她在那里住是图啥呢?好处是那是西属撒哈拉,西班牙人在那里还是能获得相对不错的待遇。这也是我喜欢不起来的原因之一,既生活在那里,又不完全是真正地生活在那里。他们享受着一些殖民者的待遇,不像本地人那么“悲惨”。熬过了中间部分,后面几篇倒是很吸引人,沙巴军曹的故事、哑奴的故事、沙伊达与巴西里的故事,都将人直接带回到那个年代那段岁月。
上面这段写于2022年11月,当时在家的气氛并不利于我写读后感,整个人心浮气躁——好像到现在也没有多少改观。当时想要记录下的郁闷是什么,现在也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可见郁闷常有,而记录不常有。
读完撒哈拉之后,我又读了2022年的第九本、第十本和第十一本,分别是《火星编年史》、《收获中篇小说合集》、《岩石旅社》。这是风格迥异的三本书。随着看书的增多,我又懒得写读后感了,或者一两句话带过。希望这个不好的现象2023年能有所改观。所以,在2023年的1月10日,我逼着自己赶紧写一下开年第一本书的读后感。
开年第一本是汪曾祺的《受戒》,这完全是计划之外的。一来我把kindle充上电,学会了从浏览器打开微信阅读,解决了看电子屏幕眼睛疼的问题,并且可以利用上班的碎片时间;二来这是一本只有12万字的小书,还是短篇合集,容易读进去。
文章大都充满了非常平实的生活气息,没有太高屋建瓴的章节段落——除了那两篇意识流的文章,是我现在的水平所不能欣赏的难度。没有什么极其悲惨的结局,甚至有几篇还有欣欣向荣的欣慰感。只是这种欣慰感很脆弱,因为我们实际上知道那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一秒的幸福过后,是不是马上又面对了挨饿受冻、动荡不安。我时常惊叹于旧时候人们过得苦日子,是现在坐在空调房吃着巧克力蛋糕的我想象不出的苦。到了民国还是这样,再往前的封建社会就更不可臆测了。
被叶兆言推荐的《受戒》和《异秉》,反而不是读完后印象最深刻的(我和叶兆言的差距不就体现出来了么),我印象最深的是《黄油烙饼》,那是每个人都有的孩子与老人之间的感情;《羊舍一夕又》里,几个孩子都蓬勃向上地生活着,倒是让人充满了对新社会的希望;《皮凤三楦房子》我很喜欢,因为高大头是个充满智慧的人,我喜欢聪明人,因为我自己很愚钝。这几篇就是我最喜欢的几篇了。
2023年的书单已经越来越长了,我倒是不指望今年就都读完,那就不是精度,至少无法深刻去体会其中精神。今年还有中级会计师要考,还要慢慢地学习写作。事情总是很多的,希望能够不忘初心吧。让热爱保留地更长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