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urope est une fête | 春天走入的博物馆
故事的起点是迪拜,我和来自斯堪尼亚半岛的男生争辩UAE是否是理想的工作场所。他说这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整洁熨烫的衬衫、做好放在桌前的早饭、夜店、海滩,我说,可是迪拜不会有伦敦那么多的博物馆。他问我,ok,上个学期你去过几个博物馆。我想了想说,zero,然后旁观的大家都笑了起来。
V&A Museum
最漂亮的是大厅中的雕塑,如此豪迈地并置在挑空的大厅,砖红色的地面上,密密麻麻的浮雕应接不暇。走过一个又一个连廊,目之所及的全是繁杂到奢侈的雕塑,采光明亮通透。

Special Exhibition: 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
一个非常紧凑的特展,陈列着一些田园风情的水彩,以及童书中的各种角色构思,鸭子、老鼠、狐狸、兔子等等。采用的是人物展的方式,以时间作为叙事逻辑,分为几个章节。几乎是轻描淡写地略过了其最有名的畅销书,而把更多的布展篇幅放在风景淡彩和一些水彩写生。

Special Exhibition: HALLYU! THE KOREAN WAVE
韩流展,推开展厅大门,首先是几张PSY跳Gangnam Style的LED大屏,绕过屏幕后则是朝鲜半岛的传统服饰,传统和现代文化被粗犷地并置在一起。展厅中陈列着各种我们耳熟能详的元素,<應答하라1988>片头中无数台堆叠的旧电视机,<仁顯王后의男子>中的韩服,1988年首尔奥运会的吉祥物,展厅中回荡着“blackpink in your area”。
Tate Modern
简单的方形展厅,一间一间,散落着毕加索、达利、康定斯基等等。19年的时候Tate Modern来上海西岸办展,很多画作时隔几年,从上海又回到了伦敦相见。喜欢的是这一幅,挂在4楼的展厅走廊上,密密麻麻写着当地居民们对于Thamesmead生活经历的琐碎的自白。

Special Exhibition: Cezanne
I mean, it is Cezanne... 在一众静物、宗教与风景写生中,最喜欢的是轻盈的风景,展中陈列的多绘于意大利小镇,画面中目之所及全是山与海,大片的蓝色的海,近处是丛丛的灌木与砖瓦尖顶小屋,远处是峦山。跟同行的朋友说,感觉已经过了努力理解艺术家创作的年纪,如今逛展,更多在试图从寻找与自己的共鸣,期待着at first sight的欣然一笑之感。

Special Exhibition: Maria Bartuszová
非常漂亮的展厅,均匀的漫射光,石膏白的墙壁,非常干净的陈列。多是对于材料的探索,石膏的柔软,不锈钢漂亮的反射面,以及不同材料的组合,丝线如何将石膏勒出膨胀的形状,铜默默地嵌在其中。就好像在C4D中给物品赋予了错误的材质,但打上渲染光后,一切反而变得迷人了起来。一切都很简洁,也因而更加现代。让我想起很多大学时代对于空间的探索,很多造型浑然天成,会有着很好的外部造型与内部空间。

Musée Rodin
Musee Rodin不是第一次来了。上次来的时候是盛夏,花园中开满玫瑰,我小跑在精致修剪的锥形灌木中,满眼都是兴奋与幸福。我怀揣着上次的记忆踏足,在一个典型的冬天的阴天,花园黯淡而深邃。后部水平对称的长方形花坛蒙上了厚厚的保温布,插着小牌子,Thank you for your understanding。
于是关注点都落回了展品本身,关于大理石细腻的纹理,眉眼处深邃的凹陷,肢体动作中蕴含的动态,透露着很坚硬的力量感。

Musée D’Orsay
想在天黑前赶去玛黑区,这次在奥赛仅看了蒙克的特展。意料之外的漂亮,人物忧伤的神态,鲜艳色彩间的冲撞,四处是喷薄着的情感。

Foundation Le Corbusier
很柯布,新建筑几点都有忠实的体现:底层架空 √ ;屋顶花园 √ ;自由平面 √ ;横向长窗 √ ;自由立面 √。和教科书上的模式如出一辙。我站在顶层的小露台上开小组会议,讨论Capital Structure的作业。

Fondation Louis Vitton / Frank Gehry
原计划前往基金会的那天正值巴黎大罢工,前去要倒好几辆地铁公交,出行太麻烦于是作罢。除夕那天在萨伏伊和LV基金会之间来回纠结,最终选择了基金会。公交甩站,于是徒步走了几公里穿越Boulogne森林;未提前订票,于是现场排了快两个多小时的队,在漫长的队伍中编辑完了所有能发的新年祝福,尴尬的春晚在微弱的信号中磕磕绊绊;一整天都没顾得上吃东西,五点多入场后狼狈地直奔餐厅,吃了一些乏善可陈的火腿冷盘与三明治。匆匆看完莫奈,然后跨越了一整个巴黎,从16区赶去11区,参加巴黎朋友的跨年聚会。所有的舟车劳顿,都在站在基金会门前,站在展厅中的那一刻pay off。这应该是我专程参观的第一个Gehry建筑,也是我第一次对Gehry感到折服。


Barcelona Pavilion / Mies Van Der Rohe
是为了德国馆去的巴塞罗那。为了实现成年版“一次作文,一个生日”,在生日的第一天来到了这里。这是我心中现代主义的起点,是我们进入建筑学院时学习的第一课,也是我告别建院之后,提起来依旧会眼神放光的为数不多的存在。在德国馆的每一个时刻都想让我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