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伦堡的审判》

这是1961年上映的电影。同名的律政剧情片还有一个,是2000年上映的,还没顾上看。
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一样,分别是战后清算纳粹战犯和日本战犯罪行的法庭。纽伦堡审判在1945年审判了戈林等的主要战犯后,在之后的三年中,还有十二轮后续审判。其中一轮就是对纳粹法官的审判。这部电影反映的就是1948年对这轮审判的情景。描述了法官海伍德、公诉人劳森上校、主要的被告人欧内斯特姜宁以及他的辩护律师罗尔福在法庭上的唇枪舌剑,法庭外的举止和各自的思考。虽然主要的场景是在法庭上的交锋,然而影片却将这段史实刻画的生动有趣,是一部很出色的电影。
法庭上的辩论是依据国际法去判定被告是否有罪的过程。我看了一下豆瓣上的影评,许多朋友都从法理的角度有了精彩的论述。我本人对于法律是外行,听着有趣,却是一脸懵逼。虽然从理智和情感上倾向于自然法学派,这一学派认为:法律的效力来源于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所以邪恶的法律不是法律,人民也没有义务遵守邪恶的法律。然而如果叫我来细致的阐述这些观点,并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因此,我的感想还是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谈谈对这部电影的感想。
影片中有很多的场景是罗尔福和几名被告反复强调的观点,即他们是忠于国家利益的。当时德国虽然在希特勒的统治下,可法律是通过正常程序产生的。因此,尽管法律中有许多邪恶的规定,如种族歧视法等等。可被告作为当时的法官和司法部长,严格执行法律是没错的。对于这种普遍存在的思维,海伍德法官在最后的陈述中有一段这样说:“任何人唆使他人犯罪,任何人提供武器犯罪,任何人作为犯罪环节之一,都归属有罪。”或许这几个被告主观上都认为自己仅仅是在履行职务,并没有犯罪的故意。可是,当时整个德国都在肆意侵占别国领土,都在迫害犹太人,尤其是在万湖会议之后,对犹太人的灭绝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在这个巨大的犯罪网络中,他们都是“作为犯罪环节之一”存在着并参与了这场犯罪,无论他们是否主动参与,判他们有罪,那是他们活该。
影片中,律师罗尔福的辩解中,提到了梵蒂冈、苏联、英国在二战前夕的作为,企图以此来为被告脱罪。事情是真实存在的。英法与德国签订的慕尼黑协定,苏联的默许,梵蒂冈与德国间那些见不得人的协议,都间接助长和纵容了纳粹的疯狂。可是再仔细想想,全体德国人民就没有责任了吗?一战后的耻辱感,对犹太人的固有反感,德国民族长期存在的种族优越感和傲慢,已经在整个德国全社会中形成了完全与人类的传统观念不同的道德观。面对这些显而易见的无耻行径,德国人民是怎样去看待呢?欧内斯特姜宁说:“什么必经之路,这已经成了生活的习惯。”在如此强大的社会氛围中,有了恶魔的“法律”,有了水晶之夜,有了强占苏台德区、奥地利,有了波兰、法国、苏联的战火,有了600万犹太人生命的消失。影片中,海伍德法官散步到广场,看着那检阅台,似乎还能听到希特勒的嘶吼声。想想吧,无数接受检阅德军整齐的皮靴声,人们对希特勒狂热的欢呼声,数万人如林般的右手行着纳粹礼。影片中,海伍德法官的仆人夫妇,仍然在说:“希特勒还是做了一些好事的。”这些代表了德国人民对希特勒的崇拜和热爱,代表了德国人民的心声。他们是用自己形成的道德观来理解并支持了这些邪恶。这样才有了纳粹肆无忌惮的行凶作恶。这期间,也曾有过零散的反抗,如史道芬贝格上校的刺杀希特勒的行动,可是在希特勒的强大威望下,立马一败涂地。曾经的德国总理勃兰特这样的纳粹反对派,整个二战期间,只敢在国外从事反法西斯斗争。这种抵抗,甚至形成不了“组织”或“运动”。这样的星星之火,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永远燎不了原。在当时的德国,多数人已经远远抛弃了德国民族传统的思辨能力,只剩下对领袖的狂热崇拜。极少数有头脑的人,至多只是选择了沉默。如影片中的欧内斯特姜宁的老师。套用一句常说的俗语: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以,说到责任,那么这个有史以来最邪恶最无人性的种族屠杀的责任,是毫无疑问要由所有的德国人来承担的。
影片中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特殊的人物:律师罗尔福。他是正经法学专业毕业,受审的欧内斯特姜宁是他曾经的偶像。在为被告的辩护中,他口口声声说:“要从社会的本质中去探询,最重要的还是要探索人性。”可实际上,他为了让他的当事人逃罪,使出了许多法律外的手段,例如叫那个清洁女工来当证人,用街头大妈的八卦当做事实真相,实在是很不堪。在这些貌似很职业的辩护背后,挥之不去的仍然是他的复兴德国情结。他后来对欧内斯特姜宁吐露了心声:“你以为我作为被告辩护律师很光荣吗?在法庭上,我不得不猥琐。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我想为德国保留一些东西,我想要为他们保留仅有的尊严。”对于他的辩护,海伍德在最后一针见血的指出:“光依靠逻辑是不对的。上帝也不是全能的。”也就是告诉他,我们要遵从人性,要保留内心的良知,这才是正义的根本。
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即使是这样的审判也并不纯粹。政治和意识形态时不时的介入了审判。海伍德法官和劳森上校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当时正是冷战开始,遇到了柏林封锁,西方国家为了应付苏联焦头烂额。将军对劳森上校说:“我们需要德国人民的支持,把他们的领导关押了并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这位将军的思路,和东京的麦克阿瑟差不多。劳森上校无奈之中,只得将责任一推六二五,让海伍德法官做出决定。而海伍德法官遇到的压力更多。有来自罗尔福的,也有他抱有好感的柏斯德夫人。柏斯德夫人大打苦情牌,为她的老公招魂,也为了欧内斯特姜宁脱罪。参议员也对海伍德说,我们需要德国人民的支持。好在海伍德是个明白人。他顶住了压力,对四个被告给予了应有的判决。在这之后,罗尔福对他说:“我们打个赌,他们用不了多久就会被释放。”那位证人的老公也曾这样预言:“你认为他们最后也不会逃脱吗?”果然。根据资料显示,这些被判终生监禁的罪犯,1948年开始服刑,1956年几乎被全部释放。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很容易被观众忽视。这里我也顾不得剧透不剧透了。在影片结尾,有这样一个场景。海伍德公事完毕准备回国。罗尔福忽然来访,告诉他欧内斯特姜宁希望最后见他一面。海伍德犹豫了一阵还是去了。见面后,欧内斯特姜宁给了一些他的记录,并说了几句赞扬他的片儿汤话。临走时,欧内斯特姜宁对他说:“那些上百万的人,我从不知道会那样。你一定要相信!”对此,海伍德马上答道:“欧内斯特姜宁,你早就知道了。当你第一次判处一个无辜的人有罪时。”这其中隐含的意思是:“你别跟我哩个楞了,你不仅在职务上貌似被动的支持了纳粹,你在内心中也是支持纳粹的。你不仅是纳粹的帮凶,你就是是个彻头彻尾的纳粹。你对这些无辜的人将要遭受怎样的痛苦,将在集中营里怎样死去,你其实都是一清二楚的。只不过我现在找不到证据,暂且饶了你一回。”听到这样的回答,欧内斯特姜宁立马傻了。他曾经以法律权威闻名于世,被捕后也也冷静的姿态寡言的沉稳欺骗了所有人。他想不到居然有人看透了他的内心,看透了他的丑恶。之后,海伍德沿着监狱长长的甬道缓缓离去,给观众留下了无穷的遐想。
影片中有一个很熟悉的歌曲《莉莉玛莲》。很忧伤很动听。本来就是一首德国歌曲,由德国歌手首唱。曾经风靡全国。在战争后期唱起来,大有四面楚歌的味道。
还有一个小片段,海伍德坐车在纽伦堡大街上,司机是聘用的德国人,在街上横冲直撞。有个人推着车过马路差点被撞上。司机一脚刹车都没给就扬长而去。当时也没有电脑特技,这种毫厘之间的镜头实在太不好拍了。是整个影片中唯一让我吓了一跳的场景。
本人评分: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