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2年总结
查看话题 >2022:晦暗与灿烂总是一体两面
这是一篇迟到的年度总结,尤其是对有着所谓仪式感且喜欢卡时间节点的强迫症来说。主要原因是头脑并不统一,脑子里面咣当咣当装了一堆的事情,却无法转换为令自己满意的输出,就像杂物间,越无从下手整理,越愈积愈满令人崩溃。
今年大多时候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丝丝缕缕都是未完待续,这些并行的程序一直在后台不断运行,像钝而缓慢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看它逼近,就努力往前拉开一点距离。牢骚os:为什么事情总是挂起的状态,还越挂越多。为什么不能干脆利落的结束掉,连带附生品一起打包扔掉呢。好歹我也是号称喜欢扔东西、清理后台、消除红点、贯彻落实精简生活和拒绝臃肿的人(衣柜除外,鬼脸)。可对于2022的一摊子事儿,只能摊手。
人在困惑中一旦待久了,就很难把自己调动起来,会沿着惯性,靠着自我哄骗推动前行。这种生活的“巡航模式”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往往会手足无措,应激反应也好,突然醒悟也罢,都见怪不怪,毕竟,太阳底下真的没有新鲜事儿。
往年写的是阅读总结,这次换个形式写个人总结吧——关于2022的我。过去一年,阅读只占据一小部分,大脑后台太多的待完成让我实在无力维持过往的阅读量,碎片的时间倒使观影量有所提升,也带来不少体验和收获,也还不错捏。此外呢,在感情观方面也明白了些糊涂道理,而后疫情时代的所见所闻也终将荒谬揉碎于荒谬之中,变成时代的灰尘。
关于:阅读
从研一萌新到研三苦狗,阅读量呈现不可避免的高开低走,以至于今年属实见底,不过量虽少,质还行,以下推荐不分先后。
故事极具前瞻性与哲学性,诙谐幽默的背后是对人类发展引发问题的思考。其中有一个论题很有趣,普世的幸福是否存在?经过众多例证后表露出的“躺平”态度令人突然释怀,我们所处的千疮百孔的世界也许正行进在最优解的路上。莱姆成功用科幻来“文以载道”,内里更多是对现实的嘲弄及对人类与科技更深层次关联的解读。
在三体中,人类的优势便是思维的不透明性,大刘对三体人不会撒谎的设定令人一度称奇,但两种文明依然可以产生交集和沟通。可在莱姆这里,人类生理的种种局限性和弱点造就了人类注定要依靠感官来进行观察和判断,思维也就在固有的观念里转圈圈,别说沟通了,首次接触都实现不了。索拉里斯星唯一的“神”颠覆了人类的一切认知,它没有固定的形体,也没有目的,甚至超出物理学理论的范畴,像具象化的镜子进行投射,面对更高层级的存在,人类哪怕著作浩瀚却依然对其无从所知,“我们尚且不知,将来也不可知”就是最贴切的阐述。人类的无知和片面被无限放大,毕竟,在神的面前,蝼蚁只能匍身。
书信体的写作方式让视角变得恢宏且贴近现实,正是身处权利漩涡的游戏者们的一封封密信堆砌起了罗马帝国风云万变的史实。我们可以窥探到的不仅是奥古斯都带领罗马帝国如何在摇摇欲坠的腐败中涅槃重生,也见证了他如何被时间征服。屋大维最后的自述会让我想起《族长的秋天》,他们都远比自己想象的活的更长久,活到身边的老朋友一个个都先己而去,权力高位遗留的唯有孤独。可不同于马尔克斯笔下的极权统治者,奥古斯都更具温度,他的自述充实了视角的深度,一个孱弱的少年如何成为皇帝:这要从自我内心的封闭开始说起——那些词句掩盖的真相并不少于它们所揭示的份量,真相将会藏在铭文底下的什么地方,在铭文环绕的致密石头里。透露心迹于我从来不是上策。 罗马,分明就是奥古斯都心迹集大成的具现化,是他一生风云诡谲之下强韧精神谱写的诗章。
老实说,读这本书的时候,总会带着一副倨傲的态度,觉得无非是四个人之间的爱恨纠葛,虽说惊心动魄,可敌不过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了。会不自觉和之前读过的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对比,那种半理性的剖析式甚至带点病态杠精去谈爱情的态度其实更对我的胃口。
“人们总是先有爱的需要,然后再去爱一个特定的人。可人们容易将注定去爱和注定爱上一位特定的人混作一团。”假如他们几位深谙这个道理,或许爱情的痛楚不会持续那么久和那么深切。
每次想躲的时候,就会想看阿来或者李娟,他们具有某种相通又不尽相似的魔力,总能在我茫然惊慌的时候带来抚慰。想了很久,阿来传递的是一种隐喻在文字之下的庞大的自然的包容力量,万物生生不息,被索取被破坏亦无喜无悲,只是静静的等待第一声布谷鸟的啼叫,进入下一个春天,没有任何仇恨的温柔舒展,像神袛般慈悲。李娟是怀着对无尽存在的热爱,哪怕再贫瘠的地方都能有温暖和光。
给这本书下定义的话,嗯,你一定有过逛公园逛着逛着突然口渴了的经历,喏,这里有一杯清新脱俗的果茶,带着点竹子的清雅和松木香,且少糖。
这是周末在西西弗书店偶遇的一本书,借着契机巧妙,一口气读完,《代春日行》踩中了我的不少点。我可以在巨大的城市遗骸中漫步,呼吸漂浮的回忆,迷醉的风险真是新鲜又绮丽啊。
一个诚实而畏缩的自我,还是要比一个虚伪高大的自我好得多得多。言易行却难,那么多副面具下的真实自我怕是自己都无法分清,人过于复杂,小的时候觉得诚实无非是不说假话,现在看绝非如此。
项飙的谈话是可以感知到真诚份量的,视角的细节化及如何以观察作为方法,如何定位自己的位置,让我一直困惑的生活矛盾感和复杂性得以稍稍落地。将个人经历经验有机化,进而诠释理解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在更好地接纳自己。最大的收获是阅读过程派生的思考和问题追溯,对目前的我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项飙在访谈中一直强调“找到自己的位置很重要”,对此深以为然。各人眼中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外延,层层的人际关系铸就成各自不同的社会格局,再加上生活环境,从事工作,一千个人眼中真的有一千个迥然各异的世界。可是,真实的宏观世界并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所以如何摆正自己在不同世界剖面下的位置很重要。社会身份的多重性很容易令人迷失,频繁切换的角色一不留神就会带着拖尾从工作闯入生活or其他情境,角色优先度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善游者溺,共勉。
关于:影视

此乃2022的年度MVP,啜着奶茶看的王家卫倒没能上榜。赛博朋克给我的冲击后劲很大,以至于看完那一周听到I really want to stay at your house,就会在心中无言叹息。它的剧情并未出彩的夺目,但是那种意难平,太锐利了。尤其是当我们以过来人的视角,看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劲儿终是消殆在了不可逆转的洪流中,在一开始就有答案,心中疯狂默念不要不要不要,能不能有奇迹啊——没有。
在义肢无止境的改装和生活充斥着暴力之下想要守护的美好是多么珍贵易碎啊,可是正因如此才称得上美好,无所畏惧踏上的毁灭之路亦无悔。其实会想到爸妈在叛逆期疯狂劝你,不要早恋不要动耽误学习的心思,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但是那个时候怎么可能听得进去呢?然后一步一步,事情朝着那无聊的预言走去。
这个电影!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开心都去看它!好梦一日游,这个概念到现在仍然劲头十足,谁不愿意跳脱出自己呆腻的现况,去过一把梦中日子的瘾呢,这不比虚拟的元宇宙体验好多了,这可是现实模拟噢!纵然是喜剧,也有不少温情在里面,那个时代真好。

这是一部双脚站在大地上,视角在最基层的电影。在荧幕上看光鲜亮丽的生活看多了,人很容易被麻痹,真以为电视剧人均工资过万知乎遍地985是社会现状呢啊?社会的大剖面归根结底是基层群众,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并不少,可是美化和升华往往使其不太对味。这里想提一下话剧《茶馆》的生命力,一部好的现实主义题材应该是可以引发人思考的,而不是勾心斗角爱情酸腐气味爆表不思人间疾苦的爽文,《隐入尘烟》有在尝试填补这一块。
看完五味杂陈,不咸不淡的叙事手法却有着千钧的重量,会想到福贵想到许三观,粗粝贫瘠之下的柔情难能可贵,爱情并不是某个阶级的专属产物,在真情方面,人人平等。人们相信勤劳会有收获,好人会有好报,可现实往往让苦的更苦,坏人也并不会向善。不偷不抢“一码归一码”从不妄图占便宜的老实人,究竟犯了什么错呢。
“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茶馆》
错的从来都不是他们。镜头观感和氛围塑造实在高级,尘埃与贫穷并不影响艺术的诞生,是人如草芥般顽强隐忍的真实书写。

你敢信这是一部60年代的电影? 太妙了。 节奏极其紧凑,反转令人高呼过瘾。语言难以描述它的精彩,当你以为你深谙一切,有没有可能被反押题了呢?(狗头)推荐理由还有一点:女主又冷又欲又有演技我太吃了!

最后是强烈安利的《中国奇谭》:
虽然目前只出了两集,但不出意外,《中国奇谭》将稳坐我2023年度的最佳榜首。小妖怪的夏天可以封神,不得不说上美的底子还是在的,从剧情转折到台词到画风审美和配音,六边形战士绝不是虚夸!喜剧的调子开篇,句句有梗,强烈抓住了广大打工人的共情,这小猪妖和乌鸦怪不就是我们嘛!影射的社会现状在令人发笑的同时也会一愣,笑着笑着可能心就酸了,结局的反转让我相信正道还是有光的。
狐狸书生的套娃故事也十分有趣儿,何谓“心上人”,啊呜,我要把你吃掉!
关于:感情
前面不是说后台挂了一堆程序吗?有些逼急了就只能强行下线。可是也有无响应程序弹出,我只能被动接受,别无他法。
暑假回家的时候刷了闺蜜推荐的《花束般的恋爱》,我知道她想转达什么,也默默接收了过来。我太久沉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精神的共鸣凌驾于一切客观,可我无视了它的底部逻辑,精神共鸣并不是要诉诸于载体才能存在,借由文学建立起的共鸣反而更像幌子,会掩盖很多问题,实则并不一定观念互通。底层逻辑引发了错误推论,以至于我在坚持的道路上十分疲惫,也不可避免遇到了没有根基的房屋轰然倒塌。当时的我处于一种十分复杂的状态中,我带着一种自我崇高的奉献感曾试图坚持我的错误推论,可它还是扛不住外力,也浇醒了我。
无妨,我得到我想得到的,也失去了我想失去的。 时常反思觉得自己是一个既热情又十分淡漠的人,会自嘲别人和我相处不知道会不会觉得摸不着头脑。像一个三明治,热情—漠然—恒温,在表面的热情友好之下,会带有一种审视感,倾向和人群保持一定的距离,对于擅自打破安全距离的人来说我可能变脸太快,很抱歉这个我控制不住。少有人靠时间越过了我的漠然,这么说来,我好像过于慢热。
投射到感情来说,对事物全身心投入时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形容我太贴切了,但也会因为被触碰雷区而瞬间后撤。我经常分不清到底感性和理性谁占了上风,仿佛感性是幕后操手,让理性在外界冲锋陷阵。艹,还挺内耗,需要改。
《奇迹之年》:像我这样的年轻人,警察先生,侥幸有个温暖富裕的家庭,在长久的和平里娇生惯养,甚至有一丝丝萎靡,物质丰裕,无灾无祸,小情小爱就够我们心烦,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真实的痛苦,好像一直被一张无形的棉被裹着,摔跤了也跌不痛,也因此免于生活的粗砺,保持了一颗柔软的心,等待开掘。也许祖辈已经开始凋零,但父母辈还在,我们尚想不到死的事情,所以关于死的一切都叫我觉得新鲜,却又害怕。
下半年经历了爷爷的逝世,我不得不接受生活弹出的“无回应”,一度令我颓然,去思考“伴随岁月渐长将来还会失去更多”这一残忍的现实。孔老夫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死亡是亘古存在的终点,也是永恒的谜题。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来自于生命的单向性,来自于未知,那死后不可知的神秘之国,从不曾有一个旅人回来过。
免更劳魂兼役梦,不如怜取眼前人。
关于:
探春很有名的一段话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好比苹果烂,不是从表面,而是从心里一点一点烂掉,等烂到表面,内里已一团苦泥,在此之前,敏感的人也不过闻到了腐烂的味道。
事情的转折点在哪往往要很久之后才能定论。那一天在当下也许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天,其实有些东西在那天已经彻底消失了。
不去评判什么,大家温驯而无力的被时代裹挟,走向不可预知的未来。
这年头,没阳过都不好意思发朋友圈。
篇末:截至目前,那些未完待续的事情依然在进行中,我有些许麻木,斗志也被磨灭不少。希望23年的夏天能让一切都有一个漂亮的收尾,我会坚持下去的。
让我消沉一段时间,让我休息一下,会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