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被动见证历史」
今年听到最多频次的一个词是“见证历史”。但我们身处其中大部分时候是被动的。这种被动不仅体现在我们自身感受到的巨大无力感,还体现在我们的语言表达里。面对客观世界的讨论,无论正反都会招致巨大的争议,很难有中间地带。
于是许多音乐人通过语焉不详的方式,进行主观感受的表达,来模糊地引出自己对所谓“被动见证历史”的感受,比如泳儿,比如戴佩妮。
有些音乐人甚至潜回自我的意识世界中探寻潜意识空间,比如吴青峰。
当然,也依然存在周云蓬这样锋利的角色,直白掏出《失明症漫记》作为灵感来源,最可反映其记录现实的讽喻。
「主流持续失灵」
在当下的时代,传播媒介的碎片化导致已少有那种众望所归的流行系大作,做得好的作品甚至多少都有些恣意任性将个人审美取向泼洒到极致的意思,从而在大众层面的传播度有所下降。大众传播广的作品在短视频横行的年代又很难承载完整的艺术想法,于是已成名的歌手致力于坚持更极致的个人风格、提升艺术调性、打造更独特的聆听体验。
这种主流失灵的现状背后是大众传播链条的失效,导致兴趣圈层变成一个个碎裂的孤岛。但孤岛未必没有好风景,只是规模化的可能变低。在这个榜单中,或许大多数都是“小众”音乐,但音乐小众已经不再是一种失败,甚至可能是一种提高情感联结可能性的标签。
「其他语种兴起」
华语乐坛已经不只关于华语音乐,互联网环境下世界范围内其他曲风的影响、对其他语种接受度变高,带来了如今多语种混战的局面,许多年轻音乐人甚至更加习惯用英文来进行创作。
但在这个榜单里,我依然坚持主体范围限制在国语、粤语、台语、客语等泛华语系的语言内,因为我依然深信语言本身的力量。在今年,有越来越多的音乐人乐意使用客语、台语进行创作,让这些语言也能够承载更为多元化的音乐风格,有利于挖掘语言的生命力本身。
这是一份私人化的榜单。被动见证历史的一年,继续无悔小众的一年,我们继续开始我们的盘点。
年 度 唱 片1 - 20
在貌似简单质朴的编排里传递出深藏的暗流与细节。欧式独立民谣的气质,冷感的音色使用与幻想让她声音里的疏离感总是散发着宽阔的空间感与冷气,笼罩起来好像漂浮在离你十厘米处的冰粒,细听之下你分明听到这些冰粒在渴望着被融化的热量。这种拉扯构成了《游牧》内在的情感动态,阴霾与自闭的纠缠在结尾的《游牧》里与碎片的回忆彼此救赎,听完仿佛能感觉到世界造就的厚厚冰层之下有一颗炙热跳动的柔软心脏。
很有辨识度的华语新人首专,以清爽、浪漫、轻盈、柔和的流动感主导,对韶光易逝的敏感构成音乐的核心主题,穿插着对于世界人心的温情思考。在一众Z世代创作人中,阿弗娄不追求全盘西化,而是试图将欧美音乐的律动感打磨成内在的流动性,结合华语音乐细腻的一面与他身上流淌的民族血液,融合为通透真诚的叙事,在慢热之中有着充沛的感性能量。
玩心很重的一张作品,可以听到刘柏辛做音乐的态度——心之所向,喜欢什么就做什么,不成熟有什么要紧,鲜活有趣、真实灵动都是比完美无瑕要可贵得多的事物。各色电子曲风大集合、来自生活中的诸多灵感片段、塔罗牌意象线索、亚文化感、异域风情的片段……诸多元素和她多变的演唱音色或许让整张专辑听起来比以往都要繁杂、都要碎片,但也成功地以缤纷的姿态塑造了一个自由跳脱的年轻灵魂。当流媒体时代不再流行过度制作的音乐而鼓励半成品式的新奇怪诞时,她再一次踏在了潮流的脉搏上。
音乐性上的丰富感被统合在多变的、流线性的音乐形态里,在制作上由不同面向与擅长点的人操刀却可以有相对统一的格调与质感,电子、世界风、香颂……细数风格元素全然难以描述这张专辑里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部分,她在其中可以是温暖的也可以是冷冽的,可以是婉约的也可以是狂野的,但从不是杂乱无章的,最后总能归拢在一种令人感到喜悦而真诚的听觉感受里,因为她在其中注入的情感始终如此清晰可感知。
彭佳慧也有新分身,谈不上大刀阔斧,却称得上耳目一新。撇开国语专辑的流行包袱、力量感和苦情戏,彭佳慧做起客语专辑全是一派自然舒展之态,大比重参与创作,注重根源性也注重真挚感,唱腔也脱去了被不少人定势的厚重之色,在爵士、蓝调、民谣和复古气息的包裹下,她的音乐显得如此松弛而时髦、诚恳而有趣、醇厚而轻盈。
朱婧汐擅长以现实和自然交错的意象创造美感,开头的水、火仿佛回到古希腊的元素创世理论,但很快语言又来到“垃圾分类”等日常行为中,在本源哲学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张力间讲述人在行为下隐藏的内在可能性与回归感。围绕人类对科技、文明、自然的关系展开诗意的探讨,在音乐的连贯中彼此串联、在声音的信息中彼此交互,形成一种网状的对话与联结。它以创世色彩的《人》为开端,以末日色彩的《永无止境的告别》结尾,在简化的电子背景中以pad的渐强营造淹没感之后遁入空无之中,口白首尾呼应,形成一个世界神话般的循环。就像朱婧汐自己总结的,这张专辑所述的是“对未来和科技的向往,以及生而为人与生俱来的、对天地与自然的乡愁”。在阐述如此宏大的概念时,她除了科幻世界观中的高远意象外,始终将音乐立足于影像化的情感表述与日常生活细节之中,使得她的音乐始终保留着与听众生活世界的联结。
这张专辑记录了邓紫棋创作方向的转变,上下两张专辑的结构恰好分开两个人格,上半张的她直觉化地贴近从前的自己,下半张的她则带着使命感去分享自己是如何用信仰解决了自己的精神内耗。她的概念专辑追求的绝非含蓄的诗意,而是直接地把自己的所想放在流行化的表述中散播出去,愤怒、恐惧、宏大、明媚、忧伤、希望、神圣都如此明朗,她的坦诚在宫阁等人的解码之下又多了几分大作之气,以信仰为轴记录了她的成长。
“金曲奖常用制作团队”今年做得最好的一张作品,照顾流行与独立的界限,照顾诗意与共鸣的平衡点,同时又立足于生活经验,让洪佩瑜声音里美好又疏离的特质在这些作品里建立起了具辨识度的人格形象,温暖而孤独,坚韧而平和。她唱抒情歌的能力自然无需质疑,最令人惊喜的是她在《你是自由的》这样的作品里同样能够爆发出如同切齿痛恨的声音,类似的灵光让整张专辑脱离了一般的台式流行,统一之中有了惊艳之处
低预算高质感的典范。欧美独立音乐滋养下的他们自如地运用着各种音色和和弦的语言。在繁复的层次与变化中,他们可以把简单的创作起始动机白手起家般拓展出丰富的色彩,这种繁复和简练交织的美学让他们的音乐每次反复都能涌出新的感受,器乐部分的磅礴和灵气让人感叹于他们的驾驭能力。同时他们并未受困、着迷于音乐上的变动感,剥除一切之后原初的情感却依然能够在流变里鲜活地跳动,温情和暗黑的指向都如此鲜明。
2022的疗愈大作。不时融入的世界音乐色彩让她温暖疗愈的内核变得宽广,让她的情感如植物一般生长出来,又不至于过度悠远假大空,始终诚恳,诚恳到你在她的声音可以听到太多不完美,但不完美的那些部分正是情感溢出的时刻,源于她对于情感的虔诚,对于爱的虔诚。于是那些澄澈又疗愈的心事在她唱出的歌里是如此自得,让听到的人仿佛也在她的声音里获得了于宽阔时空里与自己和解的可能。
围绕「身体」展开,关于感官享受,关于拥抱欲望,关于照顾情绪,可以用华丽的编曲上演浓艳的“身体哲学”,又可以用返璞归真的做法袒露出真实的心声。他成功地在专辑里扮演了一个主流男歌手中趋于边缘的角色,如此的狂放恣意,去讨论那些世俗眼光之中常常处于被规训位置的潜藏情感,去解放每个人最直接的渴望。由于他敢于站在一个类似“衣柜歌手”这样的非传统角度去诚实唱出自己的爱与痛,如是他音乐感染的同温层听众也能够从中得到自我认可的勇气,更何况词曲俱佳的他这次的编曲制作也做得格外丰富且扎实,让这一切更具说服力。
作为一张自我和解之作,她在这张专辑里不那么强调外在的棱角,而是把某个心结化成旋律里看似漫不经心的一个拐弯,听起来云淡风轻却把痛楚往内在里藏,开场曲《随风所欲》即是这个意义下的点题之作。在制作上,Penny回到了早期的远程发编模式,因此整张也颇有些返璞归真的味道,少了紧紧抓着每个音色方向的极致控制,她留出更多空间给合作伙伴去发挥他们对于词曲的理解,使得专辑有种疏松的自由流动感,仿佛懒懒地停在过程中小憩一番,显得如此淡然——或许当我们面对外界巨大的不确定时,这种淡然是一种典型的自我保护机制。《被动的观众》里的歌即是这种内心状态的表达。
时隔多年的第二张专辑里,他们显而易见地自我拓宽。虽然依然是复古爵士,但比起首专叮砰巷和老上海式的俏皮轻盈,这张整体往欧式复古平移了不少,优雅、温柔中带着梦幻色彩,呼应《枕边迷航》的主题,由爱人鼾声引发的思绪狂潮陷落在现实与虚幻交接的梦境氛围中,生活化的场景与贯穿的浪漫情怀和幽默感丰满了一切之外,有着更为厚重的思索,梦幻之下深情荡漾。
在台语的创作和演唱中,郑宜农仿佛回到了温暖的母体般,呈现出了自在、柔和、感性却坚定的一面。她创造了台语音乐的新市井空间,不再是与民俗挂钩的街头场景,也不再是陈旧的老派抒情,而是在创新之中依然能够与生活共鸣的回归感。潮湿的氛围感以声音还原了南方多雨雾漫的生活体验,那些多情、孤独如同藤蔓一般生长,流动成专辑里的风和水。她已成长为难以忽视的重要创作有生力量。
《调教》概念的本质是要唤醒某种“痛感”,但这种“痛感”又是一种不伤及自身的游戏。在我们主动选择的世代里,我们被自己选择的舒适区所包裹,在一个不断传来坏消息的世代里,我们躲进麻木的茧房自娱,于是陈珊妮用如同讥讽的冷腔调揭开一个个弱点和痛楚,在冷的背后,你又分明能感到她正是对生命爱得热切才要去扮演这种调教导师般的角色。陈珊妮特色的矛盾美学体现在尖锐外表下大体平顺的旋律意识,蔡德才则能够在内核之外,以精细和华丽的美学外化那种冲突感。在专辑的结尾曲《理想》里,“所有破掉的都该收藏/一切渺茫都急着怒放/如果我今天还有理想”回归到《Juvenile A》的俗世关怀中。她一边投身欲念,一边嘲讽欲念,又一边歌颂我们还仅存的小小欲念,以欲念和控制为切口完成了一张社会观察概念作。
祁紫檀迄今制作最好、表达最完整的专辑。你能够感觉到她的坦然,坦然面对自己的欲望、自己的热爱、自己的宽容,自己的梦、自己的心,如同她的一本自传。她本就是这一代女歌手中最出众的演绎者之一,而这张专辑里更加完整、精致的制作也使得她创作中那些独特的游走在暗色调、私人感中的气质得以有更为宽广的空间去生长出她的生命力,变成荡气回肠又磅礴的女性诗歌,甚至时而闪耀着近乎神性的纯净光芒。正如她在《小城女孩》里唱的,“这世上还有比这欲望更干净的吗?”,她从小城而来,为身为女性的渴望写下了壮丽又诚恳的颂歌。
多年来周云蓬的笔力依然深厚,丰富的现实感知延伸出对当下的记录与批判,作为盲人的格格不入让他对世界的变化与不合理如此敏感。他的音乐保存着10年代以来大陆民谣最值得珍视的一面,以易于被共鸣到的简约音乐形式承载着严肃且厚重的内容,在跟风的潮水褪去以后,他的音乐依然有着难以被忽视的力度。当他把周遭比喻成精神病院时,四两拨千斤地记录了时代某一刻的疯狂。
在风起云涌的大环境下,以讨论创作为引子遁逃到个人的世界中去,看似面向外界的沙龙形式,实则是一场个人色彩恣意泼墨的幻梦。《马拉美的星期二》是起始于梦中的音乐应有的样子——它多像我们的梦,充满仿佛随机出现的画面与意象,仿佛没有逻辑地向你涌来,但在梦的深处你却不难发现这些意象的根源都来自于某种蔓延的情绪。脱开沙龙和创作主题的外壳亦是一场释梦之旅,在意识与潜意识的浮动里穿行,找寻关于自身的真相,而这是创作最本初的冲动。于是吴青峰尽可能放开了过多的思量,以一种近乎任性的姿态参与其中,瑰丽的神话意象交织纷繁的元素与编排,时而天真时而愤怒,时而恐惧时而纵情,何种姿态有什么要紧?他由此在放松且信任的姿态下创造了个人专辑的音乐性高峰。
林生祥与钟永丰始终保留着音乐里对苦涩世相的感知、对底层民众的观察,与南方式的苍凉之气。他们的音乐在诸多民族元素的融合里自有一派恢弘,凝聚在小人物浮沉数十载的人生慨叹里,唢呐也能拿来做布鲁斯,在理想破灭的迷惘里,在破败中年的无奈自嘲里,在未曾停止的反抗里,在黑色幽默的无力感中刻下岁月的纹理。
No.1 泳儿《Dark light of the soul》“花开沟渠,叶落冰川”,单看文字已然美极,由周耀辉主导,设计成“花”“沟渠”“海洋”三部曲,集结成《Dark light of the soul》之后又呈现出了惊人的统一性,在宏大与黑暗的气氛渲染中透露出人身处苦痛、孤独之时内心中不灭的一丝坚忍。结合如今的大环境,其中的诗意足以生出强大的共情精神力量。在听泳儿这张大碟时,数次感动于其在演唱、概念与文字之美的极致雕琢。泳儿的声音不是那种气场强悍或是不食烟火的歌者,胜在能够以对咬字、音色乃至呼吸的控制达到极为细腻的情绪触感,容纳不完美、不平稳的气息在其中亦是一种戏剧的美好。《荆棘海(三生石版)》里,在暗色调的电子节拍里穿梭极细弱的气声转换到终段的强声时,竟真营造出了穿过无边荆棘的血泪史诗感。而周耀辉连同林若宁对概念与文字的把控,则造出了一个令人沉溺的诗意空间。“花”的三曲在漂亮意象、华美弦乐与电子节拍的包裹下,谈论幻梦、倔强与选择。“沟渠”的三曲在都市感如坠深渊的背景刻画中,落点却在自得、治愈与接受。“海洋”的三曲则宽广冰冷,有史诗般的《荆棘海》,有极难把握的抒情《沉溺》,钢琴与弦乐配上旋律竟能营造出不断窒息又不断醒转的变化。而结尾《叶落冰川》在辽阔的摇滚元素中又透着穿过绝望的光明与笃定,画上了希望的句点,最后还是在灵魂的黑暗之旅中,找到了心安之处。加上首尾的两曲remix之作,听完如同经历了一场坠地重生的轮回之旅。三年磨砺,未曾空耗。
EP推荐
Vinida 万妮达《ONE LIFE ONLY》鹤 The Crane《鹤园 Crane Garden》TASHI DELÄK《The Book of Life 生命之书》
特别关注
Robot Swing《SYSTEM BOOTING...》(英语为主)Laufey《Everything I Know About Love》(英语为主)
2022就这么结束了。在这一年里,你的年度专辑有哪些?继续认真听音乐,我们2023再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