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纪录片片单
阿辉(2019),导演:冯阳阳
以按摩店老板阿辉为主角,呈现鸡头视角下的小姐样貌,以及他本人家庭内部成员间的关系。题材生猛,故事粗粝,无更多思考。像一个评论说的,文本是被题材绑架的,也就是,几乎全部价值都在选题上。但现实却是,社会题材:吸毒妓女黑社会再加官员,能找到主角取得主角信任就已经很不易,且不好拍。
工厂男孩(2014),导演:方亮
学生作品较浅,不过有三组人物对比。出厂最多的红衣服小伙子回岳阳后,导演似乎在最后插了个倒叙?巧的是,几年前还采访过导演。如今看他最新的剧情片都是和工厂青年相关的。
76天(2020),导演:吴皓 / 陈玮曦
还是那句,这种题材,有的拍以及不拍成主旋律,合格了就不错了。对于完全去掉素材时间和地点,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还是说适当保留,我觉得值得商榷。
Tinder 诈骗王(2022),导演:菲丽希缇·莫里斯
为片中奥斯陆的记者点赞。还有就本纪录片而言,结尾不足点有人提到一些,为什么不解释骗子只关了那么短几个月?应该提一下平台(约会软件)、执法机构等法律层面的责任。
小镇微光 (2019),导演:固力果
昆山当地的小镇青年和打工者的纪录片。让我对昆山有印象,来源于2020年昆山世硕电子厂事件,以及被称为全国三和基地分舵之昆山中华园。
一落千丈:波音大调查 Downfall: The Case Against Boeing(2022),导演:罗瑞·肯尼迪
科普了不少航空领域硬核知识。美国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总少不了调查记者的身影,而且还是跟一个领域特别长时间的资深老记者。真的就怎么说,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惋惜灾难中的受害者,又羡慕人家媒体环境。
看不见的现实—数据工人 Invisibles, Click Workers (2020),导演: 亨利·普兰
以外卖骑手、外包客服、内容审核员为题材的互联网大公司控制下的数字劳工纪录片。跟近年关于人工智能、自动化与工作的两本书很像:《技术陷阱》、《销声匿迹》。
18岁的流水线(2016) ,导演: Luojunnan Yin
企业应邀拍摄短片。摄影机能进入车间也算厂里的坦诚。他们太年轻了好几个还未成年,大都是西南乡下出来的,没有那么苦哈哈,但看到了一种悲伤。
中国工厂(2017) ,导演: 喻峰 / 周凝 / 刘钰莎 / 王绮娴
官方支持拍摄,倒也没有回避一些劳资矛盾。主要是第一集和第三集,第二集其实跟制造业工厂没啥太大关系。第三集呈现了一种工厂里高层、中层、基层每个人都挺难的境况。那个五金车间里的欠债每个月得还款5000的工人,贷款发工资、买房养父母的老板,被夹在中间处处压力的主管(也被查出营私舞弊),劳资矛盾背后到底是老板黑心,还是员工不想勤勤恳恳吗?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没有给出答案。
三和(2017),导演: 黎畅
属于重看的Aha视频拍三和的短片,算是比较早的了。
汾阳小子贾樟柯 Jia Zhangke, Um Homem de Fenyang(2014),导演: 沃尔特·塞勒斯
这片子2014年出,赶上了《天注定》不能公映那个场景,贾感叹,没法干了,空间太小了。结尾他与那帮小时候一起长大的高中同学喝酒,《爱江山更爱美人》响起。同学们如今也都成为汾阳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了。从故乡出发到全国到全球,再回到故乡,大家早已没了锐气,一个个都是发福的中年人。这一切都促使了贾的视角从关注边缘弱势群体到既得利益者的转变。
打工(2020),导演: 李永煜
“跟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我很少坚持做一件事做得很久,一直到处飘,做任何工作没有超过三个月。”拍了惠州三和工业园伯恩厂那一片。那么熟悉。
大兴失火(2019),导演: 陈家坪
印象深刻的是李志勇买了点炒菜打包,买了点散装白酒,然后和老乡们在金杯车里吃告别餐,还唱起歌来。在那个北京寒冷的冬天,人们只能依偎取暖。想起了我最早来北京时住的隔断间、地下室。好像都是低于600块钱以下,如今再也没有了。城市规划带来的疏解非首都功能,房租上涨,这是一种对低收入者的驱逐吗?是什么让我开始对北京的感觉产生变化并且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也许就是那年那件事之后。但这个片子拍得不咋滴,很浅,而且拍摄时间17年底,到19年才放出来,整个18年怎么没继续跟拍一下其他人后续呢?还有里面莫名出现的红衣女子是什么鬼吗?导演想表达啥呢?应该与《大火之后》对照看,华先生也巧合出镜了。
工厂青年(2016),导演: 郭熙志
给个鼓励吧还是。第1、2部分还好,尤其第一,拍那种无声的车间,机器,流水线,一个个年轻的身影,一双双手,懂的都懂。但第3部分就太特么跑题了,而且完全没有主题,尤其对着天空自我感叹完全暴露了导演的缺陷。第4部分拍摄者作为体验者亲自出镜,其实这个形式也挺好的,但讲得还是有点流于表面。
皮村纪事(2012),导演: 钱敏杰
这让我想起2015年冬天,我去东北五环外的铁匠营看望在电子厂打工的同学,那天中午我们在一家山西面馆吃了典型的西红柿鸡蛋刀削面。从城市到郊区,中心到边缘,在北京我很少这种经验,也没有意识到生活工作在市区与城郊是如何形塑了我们。与皮村一样,那个地方也在首都机场附近,总能听到飞机起飞降落声。城郊村的小房子三四百块钱一个月,全都是外来打工者。几年了,很多都没变。2021年8月我回了趟北京,参观了皮村打工博物馆的流动打工三十年展览。我和同是广东来的一个小伙子在小院子里聊天,他还是高中生,在出国上学前夕来北京玩,特意来参观皮村。傍晚,一场大雨淹没了工友之家的院子里,几乎要漫进来。雨停后,我们趟着大水走出了工友之家,穿过繁华热闹的小街巷,离开了皮村。
无家者的归途 Lead Me Home(2021),导演: 乔恩·申克 / 佩德罗·科斯
短片比较浅。缺少这样的长篇记录。
街道流浪60天 60 Days on the Streets(2019),导演: 埃德·斯塔福德
有一个问题,摄影师的拍摄是怎么同步的。无家可归者,街头露宿者,流浪汉,乞丐,拾荒者。指向英国社会的贫困与失业、吸毒问题,一个稳定生活工作的人是如何一步步流落街头的。
边城(2013),导演: 陈一线
火车站的街头露宿者、拾荒者,假乞讨者。小时候看城市里的火车站、人才市场,绝对想不到今天,这些人这么近在咫尺。底层的复杂真实性,用道德判断一句人性如何永远无法解释这个系统性问题。你可以在任何城市的这种地方见到此类人群,比如后疫情时代的街头露宿:深圳龙华汽车站。
资本主义:一个爱情故事 Capitalism: A Love Story(2009),导演: 迈克尔·摩尔
结尾导演本人的行为挺行为艺术。既惊讶这种宏大主题的纪录片还可以这么拍,又感叹,人家随便一个纪录片导演都能有勇气甚至冒失地想要直接闯进大公司总部采访老总。
在鹤岗安家(2022),导演: 秦潇越
蜻蜓点水式几段采访。
人在三和(2018),导演: 朱伟
重看片。与NHK的对照观看。本片虽属一小时左右的学生作品,但最有价值的是记录了景乐新村双丰面馆老板老杨,坚持几年面馆不涨价,最多也就是从4块钱一碗面涨到5块钱,也因此被称为三和辛德勒。片中他与两个青年在街头交谈,争论到三和青年是否由于自己懒惰、放弃自己造成今日的结果,而老杨对三和青年的朴素善意理解却暗含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的结构性思考。大善人无愧也。
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 (2018),NHK
重看片。与《人在三和》对照观看。选题意义大于内容。毕竟是NHK,为什么不是国内的纪录片导演或者电视台?和已有的报道相比,更多的是结构性的思考,问题意识,但样本是否具备以点带面的作用存疑(留守儿童问题,阶层固化问题),还是采访对象的不深入和不典型。难免以偏概全,素材能不能撑得住主题,叙事就比较弱。
墙外部分:
https://acute-garage-481.notion.site/2022-60676a39efe148bbb95abb95ace24b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