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读书复健
作为一个信赖阅读的人,这一年中至少有近一半时间都处于“什么也读不进”的状态,说什么“读书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但真的身陷其中,才发现哪那么容易,至少我做不到。想抵御,就得消耗掉同等的肉身和精神,大伤元气。但后来总算开始一点点恢复了,如冰消融般慢慢恢复阅读,也靠阅读复健,读书原来是随身携带的保温杯加枸杞。今年读了不到一百,也没精力啃大部头硬骨头,所以读的都很“轻”,惭愧完了,随便记记。
延续去年把麦卡锡读完了。期待老麦的两本新书。
南方野气、新旧冲突、独自穿过“黑暗命运峡谷”的麦氏主旨不变,篇幅较短,不断切换的场景和叙事视角难免显得粗糙细碎,阅读体验不佳,内容却足够特别。主角身兼迷途羔羊与魔鬼撒旦,同时又是被现代放逐的“上帝之子”,失去土地失去房子失去人格最后干脆由“人”沦为“物”(这种“人沦为物”的感觉今年体会到了),被肢解被榨干,最后“被从台子上刮进一只塑料袋里”。说是最黑暗的麦卡锡也不为过。戏剧性弱语言粗陋人物行径过于不堪,可能是最被忽视也最不受待见的一部麦卡锡,但读后依然有很强的后坐力。
被忽视的一本杰作,值得更多的关注。好几篇水平完全不亚于卡佛,同样是美国作家写底层,露西亚的笔调要轻盈灵动也丰富很多,人物情绪也更昂扬激越,带着苦中作乐的讥诮,对富人的吐槽和描摹一语中的,让人赞叹;隐藏其中的凄苦脆弱一闪而过,又让人心惊。的确如莉迪亚戴维斯在序言中所说:“露西亚的故事是带电的,如火线相触,噼啪作响”,其中闪现的火星正是一个女人历经沧桑仍不减凌厉的率性生活观。看了书后作者简介,这位伯林女士真不简单。
今年一口气读了五本索特。两个完全可以合二为一的同调短篇集《昨夜》《暮色》,三个长篇《一场游戏一次消遣》《这一切》《光年》。《光年》写得最好。索特是轻量级的作家,但风格独具。
“如你想象的那样去生活,否则你会如你生活的那样去想象。”如果从所谓内核来考量,索特的小说难免会被诟病轻量、俗套——不就是出轨、情欲、日常生活那点事,但从写作技法和文本效果上来看,索特极具观赏性,且会激起人仿写的欲望。爱德华霍珀式的幽静画风、冷酷高效的镜头感,在索特笔下运作得卓有成效,“文本成像”率极高,氛围感摄人,且带有极高的”腔调“辨识度。这是一个画家或摄影家式的作家,而他对准的对象始终是中产生活。读索特切忌当故事来看,可以当画来看,会不一样。
我今年做的一本书。不算满意,但能做出来已很满足。不出所料没有入选任何年终榜单,但好歹受到了绝少数读者的衷心喜爱,也让一小部分人第一次见识到DFW。DFW说过一句很鸡汤的话——“读书能让我们不再孤独”——我本来想放在封底的,后作罢,现在我想对喜欢这本书的少数人说,“读DFW能让我们不再孤独。”
PS,据可靠消息,《无尽的玩笑》2023真的要来了。
“在最后的审判中,只有眼泪会被称量。”“生命若是真的,会让人无法忍受。若是一场梦,它就会是一种魔力与恐怖的混合,我们将欣然自弃于其中。”“意识是自然的梦魇。” 在坏年景读潇沆就是以毒攻毒。
三本质量同样很高的电影访谈录,三位同样无比喜爱的导演。今年重看了《落水狗》《低俗小说》《姜戈》《春光乍泄》和《史崔特先生的故事》。
当代年轻作家中少有的,能写都市、外国,写得自然,洋气,不流俗。语言打磨得像鹅卵石,干燥,光滑,洁净。《明日派对》几乎是今年最佳抚慰。羡慕能有如此的心性。周嘉宁老师的文字和她的人一样,有魅力。
约翰·契弗、布罗茨基、巴塞尔姆……都可以不读,一定要读这本里乔治·斯坦纳那篇。
读了去年诺奖作家古尔纳四本,最喜欢这本《赞美沉默》。在B站单独做了期视频,感兴趣请移步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B4y1G7go/?spm_id_from=333.999.0.0。论语言、技巧、思想深度,在当世古尔纳都堪称一流,是高水平的全面选手,适合被经典化,但很难流行起来,哪怕是到奈保尔的程度。
这本出版时间紧随《天堂》之后,但差异很大。《天堂》类似非洲“原生态”叙事,语言柔和诗意;这本则相当现代,以一次久违的回乡之旅搭建起英与非、过去与现在、“文明”与“原始”的双线叙事,家族史和回忆的穿插妥帖丝滑,回乡后的错位感和复杂情绪极度真切,涉及历史的部分读来有些隔阂,但感情处理和心理描写真的相当出色。语言始终在自嘲与凄苦间摇摆,看笑好多次,也被触动好多次,好奇这本有多少程度的自传性质。唯一的问题是结局处理有大问题,到下飞机那里结束多好!
今年仍然是李斯没火起来的一年,明年还会继续出版李斯的长篇代表作《GH受难曲》,一同期待。
23岁的李斯长篇处女作,讲述一个女孩的童年到婚姻,女孩无疑是李斯的分身,内向,矫情,神经质,非理性,甚至预演了李斯现实中婚姻的崩溃。这是一本真正的“心流”小说,叙事中未发生的要远远大于发生的,意识和情绪扭结成一根随时可能断掉的紧绷的弦,对阅读者的敏感度、注意力和联想跳跃能力要求极高,也就是说很难进入,但一旦跟上,就很难出来。李斯这种内旋式的写作某种程度上的确和卡夫卡相通,在自己身上挖井,只不过李斯挖出更多的绝望的爱,卡夫卡挖出更多的孤独。
前天乔纳森直播时说这本“东北文学新标杆”,同意。有几篇确实写得好。
作者94年女,老天爷赏饭吃。
视频里推过好几遍了,年度最佳鸟书。
视频里推过好几遍了。韩松老师推了,李诞也推了,豆瓣外国小说第一名,当当畅销榜外国小说第六名,结果也才卖了不到五万,同事说,我们的短经典封面看起来都“太不市场”了,是这样吗?大概是吧。作者下一本也拿到版权了,是长篇,写图灵,太会选了,一起期待。
秋子老师是真的爱文学,作为专业人士愿意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事无私分享出去,不用“场域”“吊诡”“张力”之类的套话就能把文学这件事讲清楚,姿态谦虚、真诚,难得,佩服。
年末最后一天在家里读到停不下来,真的好看。不是写得多好,而是书中材料都太精彩太迷人,恕我孤陋,很多材料都是闻所未闻:“一场长达五年的雨”“整个掉下悬崖的一块土地”“吃人是效率最高的尸体处理方式”“被监视的奴隶将挖到的钻石偷偷弹进同伙的嘴里”,无数次想到马尔克斯那句话:“我的小说一点都不魔幻,拉丁美洲就是这样生活的。”
还有些未尽的想读的,没读完的书,这周五晚上(1.6)也想学乔纳森老师在我的B站账号“编辑渡边”上开次直播,细聊一下今年读的书,也吐槽批评一些失望的书,为了有交流,可能会邀请两位朋友一起,想看的可以到时关注。
2023了,不奢望任何,只希望生活能回归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