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书摘
1、战略转折点就是企业的根基即将发生变化的那一刻。这个变化有可能意味着企业有机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它也同样有可能标志着企业没落的开端。
技术上的变化可能导致战略转折点的出现,但战略转折点不仅仅取决于技术上的变化。竞争对手也可能导致它的出现,但它也不仅仅取决于竞争的反应。它是企业方向上的全面变动。因此,单单运用新技术,或与过去一样同竞争对手搏斗,都不足以解决问题。它的力量是在暗中渐渐聚集起来的。
2、如果你是一名企业经营者,就应该认识到仅凭一些事前的计划是不可能预测这种变化的。这是不是意味着不必做计划了呢?当然不是。计划的制定应该仿效消防部门。谁也不能预料下一次火灾将在何处发生,因而要做的事就是组建一支精力充沛、效率很高的队伍,使之能够像处理普通事件一样处理意外时间。理解战略转折点的本质及对付它的手段,可以帮助你维护公司的兴盛,救公司于水深火热之中,并使之在新秩序下蓬勃发展。这是你的职责,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去做。
3、1994年对我们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在这一年,我们最新一代的微处理器——奔腾处理器——全面投入了生产。这个项目非常重要,牵涉到千百家我们的直接客户,即计算机厂家。这些厂家中,有的满腔热忱地拥护这项新技术,有的则不然。我们把全部精力投入这个项目中去,做了大量的产品广告,以吸引计算机买家。在公司内部,我们在全球建立了4个生产基地。该项目取名为“1号任务”,好让所有的雇员都明白我们的工作重点所在。
4、第一个因素就是我们改变产品形象的企图。几年前,我们开始了一次关键的销售活动——“Intel Inside”项目。这是该行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运动,事实上它被列为最重要的用户销售活动之一。它的目的是告诉计算机用户,他们的计算机内部安装的微处理器,就是英特尔处理器。
5、我们发起这次活动,为的是把这一信息传播给更多的用户和未来的客户。我们设计了鲜明的广告语,与使用我们微处理器的厂家合作,在宣传他们产品的广告中展示我们的广告词,并在计算机上贴上印有该广告的胶贴纸。国内外有数百家厂家参加了这次活动。
我们为了打出牌子耗资甚巨。在世界各地都矗立着写有“Intel Inside”的广告牌,我们用多种不同的语言在电视上做商品广告。在中国,我们还发送了成千上万的带有“Intel Inside”字样的自行车反光罩。1994年,调查显示我们的广告词已经与可口可乐或耐克并肩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广告词之一。因此,我们的品牌产品奔腾芯片一出现问题,用户就直接把矛头指向我们。
6、当企业中的某一部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超过了企业以往能够承受的程度时,成败就在此一举了。风起了,借着台风来袭;浪起了,狂涛紧随其后。竞争因素出现了,超竞争因素也出现了。我把上述六个因素的其中一个发生的这类剧变叫作“10倍速变化”(a “10X” Change)。意为该因素在短期内势力增至原来的10倍。
7、我还记得1985年的一天,那时我们已经在漫无目的的徘徊中度过了一年。这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意志消沉地与英特尔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戈登·摩尔谈论我们的困境。我朝窗外望去,远处,大美利坚游乐园的“费里斯摩天轮”正在旋转。我回过头问戈登:“如果我们被提出董事会,他们找个新的首席执行官,你认为他会采取什么行动?”戈登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的生意。”我死死地盯着他说道:“你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然后回来自己做这件事呢?”
8、“空降兵”未必比原来的领导精明能干。他们只有一点优势,但却至关重要:和那些一生为公司效力、对公司的点点滴滴都牵肠挂肚的人相比,这些新经理不存在情感上的难题,因而更能不偏不倚地做出决策。真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在企业经历巨变时,现有的管理者想要坐稳交椅,就必须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客观地看待形势。他们必须挣脱情感的羁绊,走过战略转折点。
9、你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否将要发生某种改变?首先,要判断谁是你的主要竞争对手。请回答一个我称为“良方”(Silver Bullet)测验的假想问题。你自问:如果你有一支枪,枪里只有一颗子弹,那么你会把这颗子弹用在哪一个竞争对手身上?直截了当地问这个问题。人们常常能够发自内心地予以回答,而且很少犹豫不定。当你感到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一清二楚地给出答案,你收下的人也倾向于把这颗子弹留给那个从前受之有愧的竞争对手的时候,就是警钟敲响之时。
10、为了成功地穿越死亡之谷,第一件事就是设想出公司到达彼岸后的形象。不仅自己要看到这个形象,还要把它清清楚楚地展现给你那些疲惫灰心又迷惑的雇员们。英特尔到底会是一个什么公司?——广泛生产半导体部件的公司,存储器公司,还是微处理器公司?NeXT呢?它讲师计算机公司还是软件公司?你要经营的书店究竟是什么样子?是让读者在其中边喝咖啡边看书的,还是折价让利型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应当简明扼要,适于记忆,便于理解。1986年,英特尔推出了一个口号:“英特尔,微处理器公司”,这正是我们竭力争取的目标。这句话丝毫未提及半导体或存储器,它表达了我们公司穿过1985~1986年存储器劫难的死亡之谷之后的形象。
管理学作家把这种形象设计称为“愿景”(Vision)。对我来说,这个词有点儿太高深了。你要做的知识抓住公司的精髓,看准业务的焦点。要清楚地为公司形象下定义,除了回答“它是什么”之外,还要回答“它不是什么”。
11、杜拉克曾说过,企业体系的转型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资源从旧产业到新产业的全盘转移。3年间,英特尔的生产计划专家逐渐地削减存储器生产中使用的硅片资源,并把它转用在微处理器上。这样做就等于把珍稀资源从低赢利产业向高赢利产业转移。不过,原材料并非唯一的资源。
与原材料同等重要的资源是你收下的精英——他们的知识、技术和专长。我们近来把一名负责下一代微处理器的主要经理调离原职,让他监管一条今后几年内未必能够赢利的新的通信生产线。这就是调动了一项价值极高的资源。虽然他在原来的岗位上成绩显著,但可以顶替他的仍不乏其人。相反,新岗位正亟待他的赴任。
时间是一项极为宝贵的资源,然而时间又是有限的。英特尔从“半导体公司”转向“微处理器公司”时,我意识到应该学一些软件知识。不管怎么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取决于软件业范围内的计划、思想、目标和愿景。因此,我特地开始投入相当的时间接触软件专家们。我到软件公司访问他们的领导,定时电话联系,约定见面时间,向他们请教有关软件业务的知识。
这对个人来说有点冒险意味。我必须放下架子,承认自己在该领域的无知,和我从未谋面的要人交谈,事先根本不知道他们将做何反应。这也需要勤奋努力。我在与他们面谈时,做了详尽的记录,记录的内容有的我能看懂,有的则不知所云。于是我把不懂的部分带回公司,向我们自己的专家请教。这就好像回到学校学习一样。
12、资源的再分配听起来百益而无一害:它意味着你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前程似锦的产业上去。但榆次同时,你不可避免地削弱了其他的资源:生产资源、管理资源、你自己的时间。战略转型中,需要把所有资源和规则重新调配,否则,它们就会成为言之无物的陈词滥调。
还有一点,如果你处在领导地位上,那么你本人的时间分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比任何发言都更能体现哪些是公司的重点、哪些是非重点。
战略变化不是凭空发生的,它和你的日程安排密不可分。
13、战略行动的一个例子就是为了争取战略目标而进行的资源分配与再分配。我深信公司战略是由一系列这样的行动组合而成,而非从上至下贯彻的传统战略计划。根据我的经验,战略计划总是空口白话,对公司的实际工作无所裨益。相反,战略行动总是富有成效。
它们之间有何不同?战略计划是我们打算做的一些事情,而战略行动则是已经迈出的或正在迈出的步子,它代表着我们的长期预算。战略计划就像政治演说,战略行动则需要脚踏实地。战略行动的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把崭露头角的职员分配到新岗位,可以是在以前没有业务的地方设立销售点,也可以是中断某一长期苦心经营的产业的发展。所有的行动都是实实在在的,它们标志着企业经营方向的改变。
14、战略计划常常诉诸语言,对于管理层之外的人士来说犹如天书;而战略行动则直接触及雇员的生活。就像我们从存储器生产转到微处理器生产上时,销售人员就面临着推销两种产品的任务。战略行动改变了他们的工作。不仅如此,它还会引起惊诧与恐慌。我们把那名经理从久经考验的、可靠的微处理器业务岗位转到前途未卜的新领域中去时,情况就是这样。
战略计划中包含的都是将来发生的事情,与我们今天要做的事实关系甚微。因此,不需要过分关注战略计划。
15、与之相反,战略行动就在眼前,它需要我们刻不容缓的重视。战略行动的力量来自于它的即时性。即时战略行动只使公司发生区区几度角的小转向,只要这些战略行动的预期效果和公司穿过战略转折点后的预期形象相吻合,这些行动就能相互作用,迸发出更大威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认为公司转型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经历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变化,变化的方向又要与我们已经明确指定的最终形象保持一致。
但是,战略转折点也能够受益于高强度、大规模的战略行动。这里的大规模指的是该行动受到许多人的注视、听闻和询问。
16、战略转折点中的战略行动能够引人注目固然不错,但要选好正确时间。战略行动,尤其是涉及资源再分配的战略行动,就好比接力赛中运动员的表现:他们必须在最适宜的一瞬把接力棒传给队友,过早或过迟送棒都会影响该队的速度。
什么时候才是黄金时刻呢?就是现有战略仍然有效,企业业绩仍在上升,客户与互补企业仍然交口称赞,然而雷达屏幕上却出现了值得警惕的重要光点的那一时刻。如果研究表明新机会的确属实且前途无量,就请把资源转到新领域。
17、不断地向雇员们发表讲话,到他们的车间去,把他们召集起来,一遍一遍地解释你的意图(特别留心回答“这就是说……”这类问题,这常常是赢得别人理解的最佳途径)。你的新思想和新论点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被人接纳,但你会发现,不断重复会使新方向的概念更加明晰,使雇员们理解得更加透彻。因此,尽量多讲话、多回答问题,表面上看似乎是颠来倒去的几句老话,实际上它起到了强调战略思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