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江的2021-2022年度总结
这两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值得开心庆祝的事情很多。虽然有时候,因为许多不可控的因素,觉得快乐都是一种罪过。但我们能做的,也只能是过好自己的人生,将不确定的日子过得小而美。
1.2021年5月19日,我终于脱单,开启了一段截至目前都十分稳定的亲密关系。
- 这个脱单并不是偶然,而是我真的很想走进一段亲密关系而做出努力而获得的。
这个“努力”不是指去操控缘分、在关系中使心眼耍心机,而是「主动」去拓宽自己的社交网络,而这个最主要的途径便是社交app。也很感谢他在2021年出差广州时的“邀约”,我们得以延续互联网的缘分,并利用出差在北广深三所城市去更深地了解彼此。
这个努力也是指我主动破冰挑明关系(优秀的品格,有自己的热爱,有行动的能力,幽默有趣...他身上的这些品质都十分地打动我)。我记得那天5.19我坐在小区楼下的树下,第一次与他语音,试图问清楚“那我们是什么关系呢”。我和他聊起我的顾虑,觉得我们之间有“差距”——客观的差距,因为我们之间确实处在人生不一样的阶段,以及因为很喜欢而产生的自卑。他回应,不介意这“差距,在他眼里,我也足够闪耀。
于是那天晚上我们便在一起了,520前夕。
- 两个人从陌生到开始熟悉,到彻底对彼此敞开,直至现在的肆无忌惮,整个过程的体验十分奇妙。
即使是确定关系的3个月,对我而言,我们还是相对陌生的(至少我并不是敞开的)。那是在剧烈磨合的阶段。与他强大的ego碰撞,我小心翼翼,不敢表达他触碰到我边界产生的不适。同时,“不对等”一直在感情初期折磨着我,这也是让我无法直接敞开的原因,我害怕自我暴露而未被接纳。也害怕自己只是因为符合典型的“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审美”而被喜欢,而不是因为有足够的人格魅力(对于人格、能力上的肯定,比对于我外貌的肯定要重要的多)。
是如何一步步敞开的呢?可能是因为逐渐的、不可避免的暴露,开始能被他托住。我很感恩他的“就事论事”,而不会“上价值”来随意否定我。22年3.4月找工作的时候,他的鼓励与帮助(十分耐心地帮我准备面试),也让我真正感受到,我们是在同一条船上。
感情初期我不敢提出的、触碰到我边界的不适,我也逐渐表达出来了,尽管有时不是在很好的时机(有时提出的时机有些许晚了,都举不出具体事例...),以及他快速的道歉以至于我不是很清楚他是否真正理解。但我也很开心我做出了改变。现在我在感情中体会到的是“平等”的状态,这种对等对我来说十分重要。感激自己通过心态上的调整、实际的行动和实实在在的自我提升,使达到关系中我所期待的平衡。
- 这段感情,截至目前都给了我很多正向的影响。
在录给他的播客嘉宾寄语时,我这样说道:“因为心理上有了安全的寄托,就想要冒险,也因此做了很多对我来说,十分重要的决定和选择。”不太满意的工作,也终于下定决心要转换赛道;一直想要出国留学深造,也在他的陪伴下学习了4个月雅思。
甚至,我夸张地觉得“亲密关系治好了我的抑郁”。少了些不关注具体、附近的伤春悲秋,而是开始关注细节与行动。通过他人的经验,与最亲密的人的价值观的碰撞,来反观自己原来的认知。这真是十分美妙的化学反应阿!
2.在2021年8月重启英语学习计划,12月雅思7分,4个月的备考告暂一段落;没想到,2022年工作用上了。
英语学习计划在2021年度正式开启。重新买了1套新的雅思考题,有规律、按计划地推进备考。当时还没辞职,每天下完班便走过天桥,去到未来社咖啡厅学习2-3h。周末也怕自己偷懒,常会出去找个地儿学。

原本是想要留学考的雅思,没想到在后来找工作的时候用上了。因为新公司是做海外市场,面试时需要写英文方案,终面也需要全英沟通。真是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所有的进步都会环环相扣吧。如果说雅思考试的时候还是应试,工作中频繁的使用,真的是让我的英语水平迈上一个台阶(但口语还是比较弱)...
语言是十分有用的一个工具,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也打开了新的视角。此后,我搜的多是英文的相对优质的信息(国内搜索真的是...),一些英文的表达也给了我自我反思的空间(eg."dont take it personally",在中文翻译来,就‘别往心里去',但怎么才能不往心里去?其实就是英文字面上但意思,不要把任何事都看成是针对自己personally的事,就事论事)。作为播客爱好者,我也随之种草了好几个英文播客,特别是“modern love”,每天2小时通勤的地铁上,听一集爱情/亲密关系的小故事,真的是十分温暖而治愈了。
3.在2022年4月,结束了一段近4年的工作,开启新的职业生涯。
对于之前的职业选择:我是抱着十分“理想主义”的态度扎进新闻行业的,即使我大部分时间都不是做着直接相关的、有价值的事情,但我就因此而觉得“心安”。
上一份工作后期的工作状态,我自己十分不满意。我没有了热情,选题都是为了完成kpi而选择能触动大众情绪的,工作中与领导产生隔阂......那段时间我在工作中是处于十分不开心的状态。而且,可怕的是,我在那里找不出我想成为的role model。
而因此也产生了想要转工作的想法。我还想留在新闻行业吗?我想做什么?我还能做什么?由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审视和剖析。
留下来的话,好处是学习即工作,同时可以快速地建立起所报道/关注领域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认识框架。但缺陷也很直接,很多时候就是观察的“第三者”,而不是扎入事务/行业中的实践者,无法深入地参与以致产生具体的改变,更多是观念上(如果有的话)的影响(同时也困难)。
我列举了对未来职业生活中,我希望自己能够拥有的技能:
1,具备制作/判断好内容的能力并能让它广泛传播
2,好的表达能力与自己专业领域的方法论
3,好的审美与扎实的智识
4,希望能够涉猎商业社会与职场多一些

这是大的方向,而我也发现这不一定需要还在原来赛道才能完成,我可以拓宽我的视野和职业选择。因此,2-4月并开始进行简历投递和面试(过程中也是充斥着自我怀疑),并终于在4月底确定了新的工作,转换成市场类(brand&marketing)赛道,前往上海,在新的城市开启了新的工作与生活。
4. 2022年8月,我开启了在上海的新生活。
实际上,我从4月底就确定了新的工作,可以打包前往上海,结束近1年的异地恋。但当时上海的疫情还没结束,仍在封城中,我只能先打包回家乡线上办公。也是在当时,我深刻地感到疫情对生活的产生的重大影响——当我想要流动,而政策在严格限制流动的时候,无可奈何的挫败感真让人难受。
同时,离开了我学习+工作生活长达8年的广州,也是有些不舍。我的朋友圈,我的许多美好的、不堪的回忆,飘落在这座城市的许多个角落。



不过,能解锁上海这座城市啦!因为工作出差了几次上海,每次来都窥见了城市的一隅(第一次淮海路,第二次前滩,第三次苏州河),十分喜欢变幻多端的魔都,充满小资而又文艺的城市氛围,还有浓厚的城市历史与文化。8月份直接搬进男友租的房子,距离苏州河仅有一街之隔,晚上吃完饭便能去河边遛弯,周边也多是充满年代感的建筑,像河滨大厦、邮政博物馆、四行仓库.....我们总是打趣地说,花了不到1w的租金便能坐拥和人家30w/平的豪宅一样的景观,实在是赚到啦!
来之前兴致极高,说要打卡上海的所有咖啡店。今年最多可能也就打卡了不到10家吧。展也只逛了几个。不过2022实际在上海也就待不到4个月,今年有更长时间来探索这座城市~


5.2022一年飞往6国8城,还看了一场世界杯。
这真的是我对这份新工作最最最最最满意的地方了!
尤其是在国内的疫情政策下(12月底彻底放开前),能够因工作的名义拿到签证去国外看世界,真的是太棒了。实际上我之前没出过国,一入职还没进办公室呢,直接就飞美国纽约出差了。说实话,我都觉得自己让人羡慕。


今年一共去了6个国家,8个城市。在美国大都会纽约和波士顿待了近半个月,之后便前往墨西哥城和哥伦比亚波哥大;下半年底前往迪拜办活动,顺便去了一趟附近的阿布扎比,也去附近的多哈看了一场世界杯(葡萄牙对韩国那场!),感受到全球最大的体育盛宴的狂欢氛围;还去了一趟土耳其,在世界中心伊斯坦布尔感受湿冷的冬天。尽管大部分的时间是在酒店中工作度过的,但是我们还是会尽量抽空,以就算把自己累倒也要在工作结束后去玩耍的心态,去走走逛逛,还是打卡了许多博物馆、景点和城市的老城区的(以及商场....调研必看)。
对我来说,这是实践“知行合一”的最好方式了。周轶君说,“观世界才能有世界观”。当你真正走出去,知道这事在高原还是在平原,知道这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建立起它们的地理观念后,你其实某种意义上,对它是平视的,而不会再用一种或高或低的不准确的观念来看它。因为你知道,他所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都是基于它的地理人文所决定的。
- New York




- Boston



- Mexico City



- Bogota




- Dubai



- Abu Dhabi




- Doha
混迹一群韩国粉丝中间支持葡萄牙hh。韩国粉丝十分疯狂,见证亚洲队的崛起hh!


- Istanbul





2021-2022个人成长小结
1.更加熟练地掌握第二语言(英语);
2.转换了职业赛道,并初步掌握所需的专业知识;
3.真正进入了所谓的“职场”。同时意识到,工作技巧与沟通能力,与专业的知识一样重要;
4.焦虑感减少,更多注重在完成每一件事上;
5.真的去“看世界”了。
虽然2022发生了很多好的变化,但自我反思也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即时的快乐很多,但是沉淀很少。相比2021,没有花太多的时间用于看书上;同时,记录也比较少。我记忆力不太好,不记录的话,很多细节都会忘了,有时也没能及时将自己的认知结构性的记录下来。
2023
2023,希望能够:
1.看完24本书;
2.仍旧保持每天听英语播客的好习惯;
3.英语口语希望能提升到商务沟通的水平;
4.保持写作与日常的记录,保持自省和高度的自我觉知;
5.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主动学习,在实践和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6.在亲密关系中,可以有更多的自我的空间;
7.若今年还能出国出差的话,希望能更多以人文社会学的视角,去真正认识和了解一座城市;
8.拓宽自己在上海的朋友圈。周末搞点事情!
9.希望不只是记录,而是要将“记录”形成“记忆”。
依旧对新的一年保有美好的期待,希望不荒废地度过。
© 本文版权归 greathunger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