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2年度读书总结
查看话题 >好书使人幸福——2022年的阅读
阅读就是参与智力游戏,其乐趣不过在于看到作者在智识上对一个难题提供了怎样的方案,以及这个方案又在多大程度上展现了思维的可能性。我欣赏一切有洞见,能增益人眼界见识的作品。过往一年的阅读,以下几本书印象深刻。
《法哲学原理》。康德是“现代社会”在理论上最有代表性的奠基人,但对于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自由”,康德给出了过于形式主义的建构,此时的自由尚缺乏现实性维度,自由的目标要想真正实现就必须经历具体现实形态的演进和落实。自由绝不能仅仅止步于形式上的自洽,而要有其定在。法就是自由的定在。法是人的自由意志和人性尊严的保证,“法和正义必须在自由和意志中有其位置,而不是在恐吓所转向的不自由中。如果以此方式寻求刑罚的基础,就好像对着狗举起杖来,人不是按照他的尊严和自由、而是像狗一样受对待。”“法”保证而不是限制了自由,“法”是否能立起来意味着自由是否能立起来。如果说自由的表象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各有其力量运动的形式,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便如同牛顿力学定律。
《浪漫主义的根源》。这是每年都要重读的作品,我觉得也应该是任何一个对人文社科感兴趣的人都应该细读的经典,一是了解“浪漫主义”本身的内涵和思想谱系,二是去领略伯林思想之敏锐、思路之清晰、表达之有力,这样优秀的作品在伯林的著作中也是罕见的,其创作被称为“天神眷顾的时刻”。伯林论述了三个问题:一是浪漫主义的最初发生。德国思想家出于民族意识等诸多原因对法国启蒙思想的反抗。二是浪漫主义的基本原则,对启蒙主义所谓客观真理的猛烈攻击和对一切个体自由与特殊性的坚定维护。三是浪漫主义的具体表现。从现代绘画、现代小说、现代音乐,到现代政治现象和政治理论如法国大革命、马克思主义、法西斯主义等等,莫不与浪漫主义有千丝万缕的建联系。这样深刻洞察力的思想史著作,实在是可遇不可求,毫无疑问,它会是我反复阅读欣赏的那类作品。不过,我认为伯林在书中对一个重要的问题并没有论述充分,那就是:为什么作为启蒙主义最坚定捍卫者的康德,同时也是启蒙主义的反对者即浪漫主义的思想教父呢?
《莎士比亚、乌托邦与革命》。张沛老师论文合集,围绕英国早期现代人文思想这个主题构成松散却有内在逻辑的文章整体。彼特拉克对现代思想的意义,英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以及通过莎士比亚戏剧讨论现代政治学诸方面意涵,政治哲学部分施派味道很浓。不论是论题选择、问题意识,还是思辨能力、材料使用,我觉得都是学术论文写作的模板和典范,每个人文社科专业的研究生导师都应该让学生反复研读以领会学术思考和写作的奥妙。
《俗世威尔》。全书贯穿莎士比亚的生活经历和莎剧诗学特征两条线索,书名Will in the world,可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莎士比亚”:婚丧嫁娶,成家立业,社会政治,一个人一生可能面临的生活方方面面。在这个视野中展开莎士比亚的人生及队莎剧诗学特质的探索。第四章和第十章收获最大。第四章“巨大恐惧”,提到伊丽莎白时代前后英国国教运动在天主教和新教信仰之间的多次反复拉锯带来的紧张政治空气和在百姓中间弥漫的思想迷惑和恐惧氛围,对理解莎剧背景非常有用。第十章“与死者对话”,揭示莎剧在心理世界塑造上的诗学突破,细致深刻。
《理查三世》。莎士比亚的早期戏剧,主角冷酷、嗜血、一黑到底,性格性情几无任何变化,这样类型化的主角形象更多“席勒式”而非“莎士比亚化”,初读会觉得不论是思想深度还是人物塑造都有些简单,但看过很多莎剧后却对理查三世这个人物形象念念不能忘。可见类型化这种“文学套路”虽简单却有效。类型化的人物形象缺少变化,符号化特征明显,就像三国中张飞出场永远是剑眉倒竖、虎目圆睁,要论形象塑造的精细和深刻,显然不如红楼中诸多经典人物比如宝黛,但是,张飞的形象更容易深入人心,大概是因为类型化的人物更容易突显人性中的某些特征,格罗斯特公爵向安妮夫人求婚的情节恐怕会让任何一个读者既惊诧又佩服莎士比亚对人的理解。
《人生智慧箴言》。哪些书只是心灵鸡汤,而哪些能称得上智慧箴言?可能要满足三个条件:其一:书是谁写的?阅历丰富的老人还是不谙世事的年轻人。黑格尔说过,同样一句格言在年轻人嘴里说出和在老年人嘴里说出是不一样的。年轻人说的只是这句格言本身,尽管他可能理解得完全正确,而老年人在这句格言中说出的是他的全部生活。其二,对人生的见解有哲学见识的基础还是只有浅显的经验累积?其三,作者是否对人生问题有整一性、贯通性的考虑。如果都是前者,就可以认为这样的人生见解可称得上人生智慧。叔本华对人生诸问题的思考一方面建立在自己的哲学思想上,一方面将其哲学思想贯通在人生的各个问题上,读来句句有收获。李连江老师的翻译堪称完美。
《与父亲的奥德赛》。阅读本书的关键点无疑是“环套结构”,它既是本书采用的结构,也是书中“我”的研读课阅读对象《奥德赛》的结构特征之一。环套结构把书里书外、课堂内外、古代现代、父亲与我及他人的人生经历等多重时空中的多重故事都嵌套在了一起,彼此呼应,回环缠绕,意义上则互为诠释,互为说明,就像很多面镜子彼此映照,每一个单独的故事都获得了无穷的意味。这本书也表明了,写作形式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成就一部优秀的作品。
《希腊人与非理性》。展现了希腊思想中丰富的非理性因素和表现形式,尤其对柏拉图思想中非理性因素的分析尤其精彩。作者几乎没有使用任何学术概念,仅靠平实的描述就把问题讲得精细明白。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每年都会重读若干遍的小说。略萨曾这样讲:“当我们阅读《百年孤独》或者《霍乱时期的爱情》时,一股强大的说服力压倒了我们:只有用这样的语言、这样的情绪和节奏讲述,里面的故事才能令人可信,才具有真实性,才有魅力,才能令人感动;反之,如果撇开这样的语言,就不能像现在这样让我们着迷,因为这些故事就是讲述这些故事的语言。” 《一桩》同样如此,它的故事同它的语言、节奏浑融一体,是可以让人深刻理解“什么是小说”的一本小说。
《拥抱战败》。看葛兆光老师书评后阅读。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学术方法讲都是一本巨著。日本战败后,举国从狂热的军国主义突然过山车般转向面对失败时在日本社会和国民心理层面的震荡、混乱和摸索。除去全景的视野,这本书在描述社会和国民战后经历的细致具象上让人印象深刻。历史教科书用一段话给出的抽象概括,这本书用几十万字展现了历史的后台。尤有价值是,第四章第五章集中写日本的战败文化及社会心理,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写天皇存废问题上颇显荒诞的全过程,第十二章写战后新宪法的出台过程。
L'étranger
萨特非常敏感地注意到了《局外人》放弃了使用在法语文学作品中描述过去的动作时使用简单过去时的传统,而是大量使用复合过去时。简单过去时强调的是绵延的、连贯一致的时间感和历史感,但复合过去时要描述的是孤立片段的动作,经验之流被截断了,每个经验既是单独的,在意义上又是等值的。(萨特的评论非常精彩:“《局外人》的一句话好比一座岛屿。我们从句子到句子,从虚无到虚无跳跃前进。加缪先生正是为了强调每一单句的孤立性才选用复合过去时来叙述。简单过去时用于表示绵延的时间:Il se promena longtemps。 这些词指向一个前过去时和一个未来时;句子的事实是动词,是有及物性和超越性的行动。Il s’est promené longtemps 则掩盖了动词的动词性;动词被断裂成两截:在一头我们得到一个失去任何超越性,象一件物体一样被动的过去分词,另一头是动词être,但它在这里仅有助动词的意义,其作用是把过去分词和名词连接起来,把谓语与主语连接起来;动词的及物性消失了,句子凝固了;现在名词成了它的事实,它不再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而是渺小、孤立、自给自足的实体。”)默尔索的每一个生命经验都含混、粘稠,孤零零飘摇无根,这是法语复合过去时才能带来的独有意味吗?对伟大的著作而言,内容无非就是形式,形式无非就是内容。
《论爱欲》。上篇对经典作品中爱欲思想的理路、主旨、要义的梳理很见功底,同中见异,一语道破,要言不烦,比如对于但丁和彼特拉克的区别:但丁构建的是以遗忘和记忆为动力的爱的进阶故事,但丁的爱是要不断向上攀升,目标仍是上帝之爱,而彼特拉克的爱的观点是:爱欲可以自主嬉戏,它获得了自己的内在性,尘世之爱本身就是目的。彼特拉克真正开启了爱的现代性。同为主体性哲学,对于笛卡尔和斯宾诺莎的区分等等都是非常精彩的。下篇对于爱欲的政治,尤其是与政治的内在关联的梳理没有上篇那么清晰。我觉得汪民安的作品中,最优秀的几部都是建立在对经典著作的解读和梳理基础上的,他的原创作品,逊色很多。
《哈德良回忆录》,尤瑟纳尔不少小说的素材都取自历史文献或其他已有文本,比如另一个名篇《苦炼》,她具备从中挖掘出戏剧冲突、并且赋予主角以新的灵魂的天赋。《哈德良回忆录》以哈德良第一人称自述,通过帝王在面对时间、面对疾病和死亡时的人生思考展示个体和帝王、凡人喜乐与帝王威严的多重张力,表面冷峻的笔触和内里炽热的情感强化了这种张力效果,整部小说有一种古典悲剧的美感和崇高感,这是尤瑟纳尔独有的文体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