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必背·完结篇丨巴赞的电影理论,高频考点都在这里!

23级「阁楼丨23级冲刺必背」也来到了第10篇文章啦,和「全年电影热点」系列一样,完满收官。想看往期内容的同学可以点击上方“合集”查看哦!
23级冲刺干货完结了,初试也即将到来,最后几天,请再坚持一下。我们一起期待来年春天的好消息~
今天的收官之作挑选的是理论考点“典中典”——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主张 。为什么我们还在不断地“重提巴赞”,尤其在现在这个号称“电影已死”的年代?我们一起来看吧!
Part.1 参考答案
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理论,是继苏联蒙太奇理论后电影理论史上第二个里程碑,其电影主张多体现在他的评论文集《电影是什么?》当中。巴赞的电影理论体系由摄影影像本体论、电影心理学起源、电影语言进化观这三大支柱所支撑,构建起了以长镜头理论为创作指导思想的纪实美学,深深影响了后世电影人的创作。

一、理论体系的三大支柱
其一是影像本体论,巴赞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一文中提出,“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正因为摄影可以排除人为的因素,直接记录现实,所以巴赞认为在电影中“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是同一的”。
其二是电影的心理学起源,从心理层面分析了电影产生的原因。巴赞认为,正如古代埃及的“木乃伊情结”——让肉体与时间抗衡,照相术也是给现实涂上香料,使时间免于腐朽,留存现实的记忆,并再现一个“声音、色彩、立体感等一应俱全的外在世界的幻景”的“完整电影”,二者共同推动着最初电影的产生。
其三是电影语言进化观。在《电影语言的演进》一文中,巴赞就提出电影语言的演进方向是纪实主义,景深镜头是“电影语言发展史上具有辨证意义的一大进步”。
二、真实美学
首先是表现对象的真实。指电影的题材直接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偷自行车的人》,沿着丢车-寻车-偷车的线索,表现了二战后被社会所压迫的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
其次是时间空间的真实。“银幕不是画面的边框,而是展露现实局部的遮光框”,巴赞肯定了《北方的纳努克》当中,用单个镜头完整记录捕猎全过程的表现形式,认为这保持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延续性和真实感。

最后是叙事结构的真实。从整体结构上,体现为用“一种本体论上的平等”来打破以因果律为基础的戏剧范畴的结构方式;在局部上,体现为用完整真实的动作细节的叙事单元来代替传统的只强调叙事重点的场景内部结构。
如特吕弗在《四百击》中展现少年安托万逐步走入歧途的过程,没有按找戏剧性逻辑去编排情节,而是通过他在家庭、学校、看守所的生活片段,从不同侧面映射社会及家庭环境对少年成长的影响。
三、长镜头理论
为达到“本质真实”的再现,巴赞提出了长镜头理论(又称景深镜头理论)。时间角度上,以连续的长镜头代替蒙太奇的镜头组接;空间角度上,以景深镜头拓宽银幕二维平面所能承载的空间深度;而场面调度则是实现单镜头内蒙太奇的必然手段。这种拍摄方式使得现实生活的模糊性、暧昧性和多义性得以被保存,使“电影成为现实的渐近线”。
奥逊·威尔斯导演的《公民凯恩》中就广泛使用了景深镜头与长镜头。比如苏珊服食安眠药自尽的镜头,前景是硕大的药瓶,中景是昏睡的苏珊,后景是冲进房间的凯恩,前后夹击的困境更能突显苏珊精神上的折磨。在这一镜头中,不同景深的对象之间构成了内在联系,呼唤着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积极地思考。

巴赞被称为“新浪潮电影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围绕在他身边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掀起的新浪潮电影运动把他的理论实践搬上银幕。巴赞使电影研究摆脱了文学式批评、进入真正的电影研究,又突破了传统电影理论格局,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方面开阔了电影研究视野。即使后来在电影符号学等科学主义思潮盛行的理论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但理论家、电影创作者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在巴赞的理论中吸收着养分。
试题解析
安德烈·巴赞是电影理论史上重中之重的人物,他的理论以及《电影手册》吸引了许多年轻的电影批评者加入,比如特吕弗、戈达尔、侯麦、夏布罗尔等,他们聚集在巴赞周围,对法国电影现状进行评论和反思,并且切实研究改善现状的办法。他们在巴赞去世后都获得机会从事电影创作,对法国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无论是名词解释,还是简答题,抑或是论述题,都有可能出现,变着法儿来考,一定要复习足够全面。
除了要牢记巴赞的理论主张及其内涵,还要有比较思维,比如他与克拉考尔同属于写实主义电影理论阵营,与卢米埃尔、格里尔逊等一系列写实主义理论的区别;巴赞理论对创作的影响,前面讲到特吕弗、戈达尔等人的创作都与巴赞的电影思考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不仅在外国电影史的范畴,中国第四代导演也有对其的学习的吸收,不过更多的是一种“误读”;最后就是在当下这个数字媒体的环境中,要去反思巴赞本体论是否失效。
真题链接
1. 怎样理解巴赞所提出的“完整电影的神话”(北京师范大学,2022,影视实务);
2. 巴赞电影理论的贡献主要在哪两方面?(北京电影学院,2020,电影理论与批评);
3. 巴赞提出“完整电影的神话”“长镜头理论”等对电影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请结合具体影片谈谈巴赞的电影理论对于法国电影新浪潮的意义在何处(上海师范大学,2019,影视理论与实务)。
Part.2
延伸考点01:巴赞本体论是否失效
进入数字媒体时代,数字电影越来越依赖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而非摄影机来构建电影世界。影像可以通过绿幕抠像、电脑特效等技术创造出来,甚至连长镜头都能通过后期重新组接而成(如《俄罗斯方舟》《鸟人》)。

但是巴赞的影像本体论强调,“影像与客观现实中的被摄物是同一的”。对于如今的电影制作,巴赞的影像本体论是否会失效这一问题是经常会以论述大题的形式出现的,出题老师希望看到同学们对电影现状的观察思考以及对基础影史知识的把握是否扎实。
同学们回答该类题目时,无论回答“是”/“失效了”还是“不是”/“没有失效”,都是可以的,关键在于如何论证——(1)失效了,强调巴赞认为“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电影无法复制物质现实;(2)没有失效,强调巴赞更加强调本质真实,这就意味着电影只能无限接近现实,而不是现实,所谓“本质真实”也不是机械复制现实,而主要来源于一种心理的真实,也就是人类感知的真实。因此,电影影像不再是胶片(如今是数字)上记录的客观画面,而是生活按照它本质的规律在银幕上静静地流淌。
真题链接
1. “科学技术发展,电影变成了绘画的亚类型” 通过巴赞的电影影响本体论来论述科技对电影的影响,并谈一谈你对科学技术在电影中未来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2022,影视理论);
2. 说明安德烈·巴赞的“电影的不纯性”,随着互动影像作品增多,对电影本体论有触动吗?结合中外作品分析(中山大学,2021,中外电影史论);
3. 在高科技电影日益繁盛的今天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本体论是否已经失效(南京大学,2019,艺术基础与评论写作)。
延伸考点02:巴赞与克拉考尔的比较
电影自诞生起,就分为了以卢米埃尔兄弟为代表的写实主义和以梅里爱为代表的表现主义两派。后来又有格里尔逊、克拉考尔这些电影理论家对写实主义的深化,不少院校会在简答和论述的环节让大家比较写实主义阵营中各个理论派别的异同。因此要熟悉以上提到的这几位的理论主张,并且以一个概括性的角度来进行对比。
比如巴赞与克拉考尔的比较,前者理论散见于其电影评论文集《电影是什么?》中,而后者理论则系统性地体现在《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和《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当中。二者的理论都是从摄影/照相的视角去探究电影本体,追求电影与现实的统一,但区别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
(1)思想根基:巴赞信仰天主教,其理论来源于柏格森哲学、心理学、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等,其理论思想有着来自文学的热情和来自哲学的思辨。克拉考尔出身于德国犹太家庭,其理论思想与法兰克福学派及现象学之间有着较大联系;
(2)现实本体:巴赞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坚持“影像本体论”的同时以极大的热情去阐释电影的现实精神,主张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而克拉考尔则是一个写实主义者,他将现实主义发展到了极致,摹写了“物质现实”的模样,深入电影本体和现实本体,主张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
(3)理论影响:巴赞的理论对电影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法国新浪潮主将们遵循巴赞理论革新了电影语言,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世界各地的电影人。而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对创作实践的影响较小。

另外,还要注意卢米埃尔兄弟在电影诞生的早期阶段拍摄了很多以表现百姓日常生活为内容的短片,是世界电影史上写实主义传统和纪实美学的最早尝试者。但他们更关心的是电影的照相物理本性——客观实录,影片依旧停留在原始记录的水平上,无意让“活动电影”成为一种叙事艺术。
而英国纪录片学派领袖人物格里尔逊在推崇纪录片、贬低故事片之余,还主张要拍出纪录片的艺术诗意,电影艺术意味着用电影的艺术手段(画面构图、蒙太奇、音画配合等)来创造性的处理真实生活场面。此外,强调纪录电影要具备启蒙公众和公共教育的功能。
真题链接
1. 针对巴赞与克拉克尔的电影理论,比较二人现实主义观点的异同(北京电影学院,2021,中外电影历史及理论结合);
2. 谈谈巴赞和克拉考尔理论的特点和不同(上海师范大学,2019,电影理论);
3. 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纪实美学对比(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中外电影史论)。
延伸考点03:巴赞对创作的影响
巴赞的纪实美学作为电影理论史上第二座丰碑,为后世电影创作提供了实践道路和理论指导。在考察的时候大多是以简答和论述的形式要求同学们结合具体的片例论述巴赞对创作的影响。遇到这类题目,我们的思维一定要开阔,巴赞不仅对法国新浪潮产生影响,同时也是辐射世界各地的新浪潮,这时候也要看到他对我国电影创作的影响,分别要从中外两个方面来阐述——
首先,是直接受巴赞理论浸染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其主将大多是巴赞创刊的《电影手册》的编辑们。新浪潮对于巴赞理论的继承主要体现在:现实主义的影像、时间上无限绵延的长镜头、空间上层次深邃的景深镜头,混用的职业演员、非职业演员,等。
其次,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创作。由于社会环境的特殊,直到80年代,巴赞电影理论才真正影响到中国的电影创作。中国第四代导演放弃了前辈影人对苏联蒙太奇理论的狂热,改变了中国传统电影中以蒙太奇技法为主和以戏剧情节为结构的模式,特别加强银幕画面的符码体系,注重文化反思的主题。
由此创作了一批影片,如《沙鸥》《见习律师》《邻居》《红衣少女》等,多采用实景拍摄、自然光效、非职业演员、长镜头等纪实风格。但这并不继承于巴赞的纪实美学,而是明显受到纪实美学本土化后的“长镜头”理论的滋养,是对巴赞历史美学的“误读”。

真题链接
1. 结合片例、论文和著作谈谈安德烈·巴赞对于中国电影创作和理论的影响(北京电影学院,2022,电影理论与批评);
2. 试从巴赞、克拉考尔及80年代的中国电影探讨纪实美学的意义和对巴赞电影中国化过程的理解(重庆大学,2021,影视艺术理论)。
参考文献:
[1]徐丛丛,吴冀川.电影长镜头学派的现象学思想解读——重识巴赞与克拉考尔[J].文化艺术研究,2021,14(04):59-67+114.
[2]肖天昳. 论法国新浪潮电影对巴赞的继承与反叛[D].上海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