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往内心深处去,自会有一片辽阔

这段文字,是2021年3月1日的备忘录储存。
我喜欢用备忘录,用它来暂存,而后会整理分类,永久储存。
但这一段,到了第二个年末,才终于整理。
在今天,在我面对关于“死亡”的困惑时,出现在眼前。
我的感受在不断变化,我不知道我还会经历什么。
我希望平静。
往内心深处去,自会有一片辽阔。
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
有人也许会反驳说:不学哲学照样可以生活,甚至可以活得更好。
每当听到类似的反驳,我就会想起约翰·密尔问过的那个问题:你到底是愿意做一头终日快乐的猪,还是一个愁眉苦脸的苏格拉底?
我相信这个时代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哪怕做猪,快乐就好!但是我很怀疑人这一辈子真的能够像猪一样生活,很有可能,人生的本质就是想要做猪而不能的一段旅程。
想要去死,真很疯狂吗?这个问题最终是一个宗教问题而非医学问题,因为答案不仅取决于在遥远的死亡一端有什么,还取决于我们把生命看得多高。
加缪表示,我们多数人会把避无可避的死亡拖延几十年,这才真的疯狂。
生命只是死亡的某种荒谬的延期吗?我相信,总的来说,大多数人在一生中经历的痛苦都多过愉悦,但我们渴望愉悦,渴望愉悦孕育的日积月累的欢乐。
但反讽的是,大多数认定永生存在的宗教信仰都禁止自杀,禁止狂热的信徒从悬崖上一跃而下,加入天使的位阶(尽管宗教也会赞颂为信仰牺牲生命,如基督教的殉教等)。
很多珍惜生命的人也赞美自杀的力量。比如普林尼:“活在我们尘世的所有悲苦中,能够自行求死是上帝给人类的最好礼物。”
比如1608年,约翰·多恩在《生与死》中写道:“每当苦难来袭,我都知道,这牢狱的钥匙,就在我自己手中,比起我手中的剑,没什么解药能像它这么快地解救我的心灵。”还比如加缪。
叔本华宣称:“我们总会发现,一旦生的恐怖超过了死的恐怖,一个人就会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自己也曾在身陷抑郁时,体验过“生的恐怖”排山倒海而来,而当时危险的是,我几乎已经感觉不到对死的畏惧了。然而我相信,我的恐惧只是暂时的,缓和下来之后就可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