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专题总结 下(简版笔记)
从现代人的想-做无法调和的矛盾切入,来看什么是无根基性
先看“想”
基本上是形式主义的原则/标准+相对主义的理想/奋斗方式统御着现代人的“想”。我们思考自己行为的方式就是用行为和现成存在来证明/符合一个描述(现代认识病根深蒂固。知识性愚蠢)
在此基础上,看亚里士多德《尼各》第六卷
有根基性的生活,不是一个知识性的认识,而是实践的中道——不光以实践为核心,更是打通实践和理性的关系。
然后通过两组例子(道理和直接指引)说明中道/中庸的获得来自于经验,而不仅仅是知道“道理”,而今天的时代问题在于我们所在的是一个间接社会,经验被遮蔽了。
为什么?
引出《尼各》三种主宰灵魂的要素感觉、理智、欲望之感觉
而今天的四种非人化(知识性愚蠢崇尚道理否定感觉、表达时代的符号交换、平庸对好感觉的否定、相对主义的互不干涉)遮蔽了我们的感觉
而感觉被遮蔽,经验本身的重要性也就被遮蔽了。
而仅仅谈论对感觉的否定(描述/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当我们本着一个目的,否定就远比达成方法的意义小得多
今天我们更愿意否定感觉,是因为我们没有目的。
为什么?
目的的缺乏会让肯定和否定看起来像一个东西。(我们不缺乏功利性的、坏的目的,但好行为作为目的,不光缺乏,连理解都有点困难)而否定-肯定、好-坏、善-恶是不对称的。
我们感觉不到善了。
因为善好被遮蔽了。但功利与恶是无从遮蔽的。
这导致我们与根基性的关系被切断了。
那什么是根基性?
从家族相似的角度列举了诸多相词汇来说明根基性是什么。(自然法……努斯)
总结起来,根基性就是对人的可能性的彻底确定。
先从“传统”(轴心时代)说起。
今天的流俗观点认为科学认识比轴心时代(传统)是巨大的飞跃,所以我们与渊源连接的方法丢失了,四因说只剩下动力因、《尼各》探究灵魂的五种方式只剩下科学和技艺,其中丢失了很多。
就从丢失了什么来看为什么它们的丢失导致我们根基的丧失。
今天我们只剩下了科学与技艺(强对应 必然-可变),而这两个东西是探求真理方式的两个极端。
它们的矛盾在在于,科学不覆盖个殊性,技艺不覆盖永恒之物
而这是今天的人唯一会的俩玩意。
——今天我们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拿一个不经证明的假设(科学。都是从假设出发)来进行批判,来去做一个不经证明的目的(一般是功利主义的,也有坏目的)。所有的功夫都花在怎么在中间谋划、以最高的效率完成之上。
为什么这会是一个问题,因为丢掉明智智慧理智,只有科学与技艺的世界就是这样一个个人主义平民社会的世界——无人世界。
而亚氏对于科学和技艺,实际上问的问题不是二者的互推、如何最快完成,而是
1科学的根据是什么?2技艺的目的是善的吗?
——提出这样的问题,才是一个跟人有关的世界。
而无人的世界中,科学、技艺虽然看起来占据了最永恒和最个殊,然而对于永恒和个殊我们都不理解-不知道永恒的根据、不知道个殊的好不好。
这就是根基性丧失了。
由此我们得到根基性的两个方面:
1依据-永恒与个殊分别的依据问题
2联系-如何将永恒实践出来,个体如何关联到永恒。
再说“明智”。
1、明智的对象是一个人自身长期的善,指向的是某种“实践”,而不像科学通达根本原理。
2、明智=中庸:仅关注个人-在特定情况下,基于对他自己的了解,做出不过分又并非不足的选择(可实践的)
明智来源不是道理,不来源于算计和科学,那来源于什么?
智慧。——亚氏-有关于开始之点/最原初的真理性知识。
而它就是前面说过的那个可以被遮蔽的东西
导致这个很不显然的东西凸显出来的,是经验——通达不同处境,看出不同处境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且据此依据经验判断“处境中实践”的好与坏。
因此,明智就是对情境的觉知。与经验高度相关。
这里还包含一个更不显然的东西:了解你自己。(做出中庸的实践,显然光了解处境也是不够的)
并且是对主体整体性好处的认识。
根基性的缺乏,很大一个问题就在于今天人根本不懂为自己考虑。不懂得个殊性地去判断具体怎么做的方法。
因此明智还会促成对于个体自身的透彻认知。
——刚说了两个不显然的东西,(通达处境和通达自己),可以到达善,而善是可遮蔽的,那是什么遮蔽了对处境和自己的通达?
是(今天我们只懂得的)科学和技艺中的东西:
情绪。(尤其是恐惧)(这里突然引了柏拉图而不是亚氏,也没说明关联。)
科学的情绪:确定性优势的快感。
技艺的情绪:懒惰 轻松 代庖。而且与自己无关。
所以从另外一方面来看,明智是一种清醒。对清醒状态的争夺。
对“真”的争夺。
只要一个人能真正地面对自己和自己的处境,一版都能做出明智的选择。而一个人如果太想赢,太想获得优势的快感,太恐惧 懒惰,就会进入某种遮蔽性情绪,不真了,从而做出不明智的决定。
然后由海德格尔的一句话引入贫困问题:
贫困是,认为探索和争夺已然结束,我们已经存在在了最好的道路上的贫困。
——只有growth,没有develop
这就回答刚才的问题,是什么导致了我们时代根基性的丧失:develop已然结束,人们只能理解growth
这里,根基性与“成长”联系到了一起:
只有根基性才包含成长, 无根基只能增值。
成长才是此在to be的方法。
所以根基性才是可能性。
你觉得增殖挺好?不。方向错误,速度越快危险越大。只有在不断成长的时候,主体才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
这就是一个在与根基性切断联系,导致任何东西都无法再发展只能增殖的贫困时代。
这个贫困时代不是别人带来的,是人自身的贫困化带来的。
而自身贫困化是个平一切堕落软弱性情的起源。
怎么样才能明智?(谋划人的整体善-抵抗情绪,通达情境通达自我)
理解。
明智是实践,理解是判断。
某种程度上理解可以构成明智(必要不充分。但没有理解就没有明智)
什么叫理解一个人?
-1我理解他的个殊2他的个殊和我相连3这个连接是重要的——理解导向体谅和宽容。
-在理解之中,个殊性和普遍性联通了。
因此根基性和明智可以来源于真正的理解。
所以如何拥有理解
1把“理解”理解为同理心
2个殊性与普遍性的合一
——这里接触到一个既终极又个体的东西,而不是像科学只终极、技艺只个体。
理智-努斯。
从《尼各》中我们知道,理智就是努斯。
而努斯是一个感觉——是一种虽未经过证明,但其重要性绝不低于通过证明的东西。
人如果能面向存在敞开,不受到遮蔽,给与时间,是其所是,自然地就可以导向正确。
努斯的感觉和理解、直觉的区别?
它不纯粹是自然的,它是对于直觉(片断性 可以相冲突)和自然这种东西的加工。
我主动产生一种对于好的东西的“意欲”,这个就是努斯。
整体的开显。primary virtue。通融/圆融。
(“我就是这样的人”而非“应该”的命令)
在这个感觉中,个殊性和终极彻底产生了联系。
根基性与神/天的关系:
明白自己不是主宰。真理掌握我们而不是我们掌握真理。
一个解释:努斯一定不是美的直观。
智慧和明智是非直观的,因为有谋划,而其中的努斯是一个直观
努斯不判断美(?)
努斯判断的是本源。本源祛蔽。
如何做到努斯?
深思熟虑-对目的的仔细环视。(不是像科学一样的“匆匆一瞥”,确定事实,就进入到推算阶段)
所以明智,是一种深思熟虑——敢对一个事情用努斯这种智性直观一看再看,用不同的方式去环视它的这种直观的深思熟虑。
明智/努斯是真正的根基性。
明智不仅有根基性,还看到了根基的不同形式。
明智比智慧更通达——智慧看的是不变的东西,明智看的是不变的东西在变动之中的状态。
(“本源”既有完全不变的一面,也有它在各种不同事态上变动的一面。)
明智是完全非逻各斯、没有分析的。明智的对象就是实践行为本身,明智就是实践。是它自己。
明智不在它之外,是没法分析的,正因如此他是一种根本性的解蔽,这种解蔽就是做事 实践本身,不是最后留下的结果,也不是开始。不是行为的目的,不是动机。
所以明智是啥: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从何处来-的东西是完全本源性的 永久的;往何处去-明智全是具体行动 个殊的)
因此明智才呈现为一种既是终极的,又是个体的的状态。
亚氏灵魂通达真理的五种形式中为何如此强调明智,因为明智是真正将个殊性和普遍性联系在一起的东西,而这是我们最缺乏的东西。
明智仅仅是“善好的实践”。——无法思虑,它是个决心。
你意识到产生决定的时候,思虑就应该停止了。接下来努斯要考虑的,不是该不该这么做、做了有什么结果,明智用努斯不断去想的是怎么做。明智的对象不是要不要做,而是如何做。
这就是明智和努斯的运行方式:能不能以好的方式做。
决心是怎么来的?
良知——根基性的另一面。
(不是一种“我知”的自觉,而是一种“我做”的自觉。
良知就是此在自身可能性的召唤。此在不断希望自己能在,希望自己能是出来。
根基性就是以这种方式呈现的。
根基性不总是在等你去找,根基性作为其根基性的渊源力量所在,其本身也会对你形成呼唤。
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把根基性的呼唤当作一种认知,而不当作是做事了,我们必须把它当作一种做事,而接下来要去想的,恰恰不是这事有没有意义价值能不能做成产生什么结果,而是在根基性的呼唤之后利用努斯去仔细看,来看这个事有没有以好的方式做的可能。这可能是复兴我们实践的一种方法。
因此在根基性之中,没有真理,只有真人
(真理绝不表述为真的表述或说明,而只能是真行动。)
因此根基性、德行导向的是行动,而行动导向的是根基性的真正的自由。
所以明智绝对不是获得明智之知,而是成为一个有明智行动的人。
渊源之处只能做,不能说。
说到底,个平就是充满了各种真知灼见塑造的,自认为在概念中平等的人。但唯独个平不塑造一个真人。
个平的真理太多了,真人太少了。
所以这是我们失去根基性的根本原因。
停止寻找真理,开始用好的方法做好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