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冷知识:2000年中华瘟疫小史及建安大疫之殇



甲骨文“疫”字

中国古代史中,几乎没有真正的农民起义。那些暴动的人大多不是农民,而是流民。他们敲响旧王朝丧钟的方式往往不是战争,而是饥荒引发的大瘟疫和瘟疫引发的大饥荒。

新石器文化类型特征的差异性表明部落之间缺乏密切的交流。流行病可以轻而易举地让某个部落消失,却无法通过人的迁徙改变人类文明的进程。所以,没有文明就没有瘟疫。

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只道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可是又有谁还知道,丝绸之路不过是大瘟疫时代里贵族求生的意外发现,汉武帝贪图的其实只是西王母手中的不死药。

《黄帝内经》

唐代木版彩绘《鼠神图》
此外,与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相比,鼠疫的人际传播速度更快,而且鼠疫,特别是肺鼠疫的致死率也更高,又很容易在数百年内反复流行。这一点,在欧洲中世纪黑死病的传播上已经得到了充分证实。鼠疫的这些流行病特征、临床症状与东汉末期的建安大瘟疫的文献记载高度吻合,这不仅为建安大瘟疫中流行的传染病种类是鼠疫的论断提供了依据,也为此后魏晋南北朝瘟疫流行、疫灾暴发进入空前的活跃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不过,虽然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相比,鼠疫的特征可能更符合建安大瘟疫的相关历史记载,但实际上,这两种传染病的流行很可能并不冲突。在水旱灾害频发、战争频繁的特殊历史时期,国家面临社会性的健康危机和公共卫生危机,多种传染病共同流行的现象是非常普遍且合理的。而且,因战争和饥荒导致的逃荒,使固有的、相对独立的、不同传染病的自然疫源区和疫区相互连通,多种传染病的大范围暴发往往更符合古代历史中瘟疫高发期的实际情况。总之,建安大瘟疫是秦汉时期瘟疫流行、疫灾暴发的高峰,也是秦汉时期瘟疫长期流行的最终结果。——摘自《大瘟疫: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

-
微蓝 赞了这篇日记 2022-12-22 17:3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