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炉夜话----小记东方之梦的读书活动
细细品茶,小小酌酒。
静静闻香,慢慢生活。
围炉煮茶听雨声,闲来何处不从容。
——小白板上的诗句,今天的主题,大冬天的,旧雨新朋,围着炭火,饮茶,聊天。




No.1虽千万人,吾往矣
书院的工作人员有条不紊的准备着。小谭师傅把两个茶炉都点燃了,姑娘们摆好茶果,插花,我在小白板上写好应景的诗句:
围炉煮茶听溪声,闲来何处不从容。
“围炉夜话”活动晚上7:30开始,六点多大家都陆陆续续的来了,加上工作人员,一共12个人,正好六位男士,六位女士。
“围炉煮茶夜读书”活动,到底怎么做,大家心里也没谱。但这个冬天,被一哄而起的围炉煮茶的形式所吸引,我也不由得充满向往,与智儒黉舍书院的工作人员一起策划准备,参与进来。人到齐了,今晚的活动一共是12人,来了六位男士,以往读书会什么的,都是女士的多,甚至清一色的女性。男士能来参与的,基本上搞艺术,做设计的,自主创业的,弹性工作制的,或者是如我一样,人到中年,卸去了一部分工作和家累,得以安然来这里喝一杯茶------让我们一起来谈谈文化吧。
而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很大的词,没有谁敢讲自己能把文化说出来,说清楚,说明白。甚至“让我们来谈谈文化吧”,这句话从我的口中说出来,自己都感到有点底气不足。
然而,附庸风雅,总比粗鄙下流要好吧。所以,我们虽然感觉自己浅陋,但也努力做一些升级------在围炉煮茶中,谈一些有文化内涵的,高雅静美的东西。大家就随意说,想到什么说什么。然后期待大家对我们的活动提出改进建议。
我真的很喜欢这样的形式,就答应了主持这个谈话活动。其实从成家过自己的小日子后,家里的一个角落里,就放了茶炉茶壶,时常一人一茶一书,悠闲惬意地度过暖洋洋的周末。
自从被邀请为这场谈话活动的主持人,我就在家里这本书翻翻,那本书翻翻,一点头绪也没有。因为这种谈话活动,与读书会不一样,没有PPT,没有深思熟虑的备课,也没有程式化的课堂语言,所有的谈话都是随机的。当然《东京梦华录》《中国茶道》《生命清供》是我主要看的,可是想一想,在那里喝着茶,嚼着花生板栗,念一首诗?太滑稽可笑了,说话间,不小心再喷出点来什么......(笑)
但,为了让这个活色生香的饮茶方式不仅仅在今年冬天红火一时,为了让来围炉煮茶的人们,在感官的享受中,升华到精神享受的境界,我想,肯定有人也如我们一样,在暗暗的做着功课。
No.2围炉煮茶话平生
围炉煮茶 韦维
叶半青黄冬雪初,围炉温盏话江湖。
芳烟袅袅陶心境,避疫煮茶添趣读。
这首诗是在座的女诗人韦维即兴赋诗,比较应景,收录于此。她是一位八岁孩子的妈妈,在百忙之余还能参加如此活动,年轻一代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与渴望,可见一斑。因为过去,我们许多人,在她这个年龄,工作,家务,孩子教育,还有要照顾两边父母家庭的兄弟姊妹,被撕扯的很厉害。于是很多人只好麻木的打发着疲惫的日子,渐渐的曾经的梦想与活力,杯琐碎繁杂的日子消耗的无影无踪。而她能下班后赶过来,肯定是经过了许多的铺垫才把自己解放出来吧。
我们首先为她点赞!
接着是每个人开始自我介绍,然后随意说说。我对自己的角色把握,还不是很准确到位,当每一个人说话,目光都对着我时,我有点局促和紧张。旁边的人可以烤橘子,花生,龙眼,还能偶尔看看手机,而我要迎着对方的目光,仔细听他的话,然后发现亮点,找到自己感同身受的东西......这跟上课两码事啊。
好在大家都比较随和自在,都知道这是一次“谈文化”聊天,都摸不着北,不断互相安慰鼓励,“说人话啊”(笑),“放松啊,随便聊聊而已”。于是停歇一下,集体沉默一会儿,又接着挨个的聊下去。坐在我旁边表妹柳柳时而递给我花生,板栗,龙眼,但我拿在手上不想吃,只喝茶,全神贯注在大家的话题上,为的是能随时跟大家一起进入话题。
放眼望去,小林小杨两个青年才俊,略显拘谨,他们话也不多,是我特意请来观摩,并请他们给出合理化建议的。小林觉得食物要预先做熟然再热烤,这样注意力不会被分散,也节省时间。小杨是一个设计师,心思细腻,他强调审美构思,建议挂一幅画,营造氛围感。闺蜜秀颖指出了茶桌设计最好能在火边放茶杯,而且互相之间的距离是坐着能递茶杯给对方,这样可以增进有效的交流,真正的彼此温暖......
No.3人生何必初相逢,洗尽铅华也从容-------来自上个世纪的我们
今天谈话比较深刻的是陈先生,他六零后,八十年代大学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工作十五年后辞职下海,早早实现了财务自由。而今年近花甲,想做和文化有关的产业。大家好奇的听着他的人生故事------上个世纪的“天之骄子”,全国恢复高考后第四年,他就考上了大学,他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也是当下的清醒者------他说,跟他同龄的许多人,生各种各样的老年病,或者蹲监狱,或者不在了。我不太明白就问他为什么?他说应酬太多了,加上自己不知节制,还有是运气问题,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有的浑水摸鱼,早晚会出事的。他很庆幸自己能够自律知足,在人生关键时刻,做出了许多明智的选择。余不多言,大家都明白了。
然后,我再仔细打量他的面相,果然和老谭院长一样,温润从容,说话也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谈到敏感话题,他没有任何危言耸听或者戾气,透露给大家的是,一切国家政府都会有适当的安排,因为所有的都是数据分析,科学判断的结果,不必恐慌。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感觉吃了定心丸似的,他温和而坚定。我知道,我们六零后的大学生,也是国家第一批大学生(父母一代不是大学生的一代),从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有一个很突出的共同的性格:知足,坚韧,乐观。
因为从物质精神双匮乏年代熬过来的人,此生往后,再也没有什么能打倒我们的了。
所以他的话,我特别有同感------我想起1979年,金城江铁中有两个考上大学的校友,学校开大会给予表扬,他们两人站在全校师生前,每人给学妹学弟说几句话。我当时还在初三,听他们那些学习方法和鼓励的话语,无比敬佩和羡慕,对未来的大学,充满向往和渴望。
接下来是闺蜜秀颖,她谈了她自己的工作,中国电信网络的发展史,从大哥大,电话,小灵通,手机,五G智能,到这个新技术新颖的职业在竞争大潮中的淘汰机制。我感觉她其实说得很委婉了,就像我很少跟人提到我们教师也有淘汰制一样。长江后浪推前浪,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年代,任何人都会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如果不狡兔三窟,如果不继续学习,如果不摆好心态......我知道,她说得很委婉了。
柳柳是医生,我的表妹,今天勇敢的说了很多的话,谈到了她的医疗工作,我为她骄傲。她其实也是很健谈的,但是因为总是感觉自己普通话不够标准,选择沉默。但今天大家为她的发言鼓掌,没人在意她语音语调,在这个疫情时代,我们都向她,医生,致敬。
任何时候我们都关注的是一个人说话的内容,这才是一个人最核心的价值,绝不是他的语言标不标准。曾经有一位湖南人,一口浓重辣椒味的湖南口音,还不是说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以地域语言外表嘲笑别人的,内心多自卑和压抑呀。
小谭是教咏春拳的师傅,他跟我们说他的家乡虽然是在农村,但是风气非常好,没有赌博酗酒打架的现象,小孩子放寒假暑假,村里长辈就把他们组织起来,练武站桩,整个村特别有味道有活力。他的话让我们大家都感到惊讶,现在还有这样的乡村吗?都非常期待能去他的家乡看看。
(写这篇文章时,他发来了几个短视频------乡村的春节联欢会,舞台上,锣鼓喧天,红旗招展,演员们在音乐伴奏下表演武术。而最令我动容的是,在那黑魆魆的水泥地上的舞狮表演,两位大叔,一位敲鼓,一位打铜镲,狮子前面是一个不锈钢的碗,一个纸盒子......一股子泥土的味道扑面而来,就像刚下雨时那样的味道,欣喜和踏实-----为在苦中作乐的村里人鼓掌,我着实有点泪目。)
田园将芜,胡不归?这是陶渊明在1700多年前就发出的感慨,而今中国的许多乡村已经凋敝,年轻人几乎都进城打工,留在农村的几乎都是老人孩子......还能有小谭院长说的那样的农村,多么难得啊。
No.4茶香生暖意,凛冬不知寒------小结
我们原来定下的时间是7:30--9:00,在9:51分钟时,我悄悄发了微信给金谷:“该结尾了。”于是,过了大概十来分钟,十点多了,金谷宣布今晚的活动到了尾声,大家可以自行选择继续留下或者离开。但是竟然没有一位离开,都热乎乎的谈着,每个人都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谈话对象,并纷纷互加微信。
告别的时间到了,大家相约后会有期,慢慢散去。我和金谷留下半小时,进行总结和复盘:
1.金谷说,她自己的开场白可能有点过于正式和严肃,因为她一说完,全体就静默了好一阵子。
2.我说座位最好能按年龄坐在一起,有共同的回忆和话题。男女岔开做,活跃气氛。年轻人有点拘谨,不太好意思跟远一点的异性说话。
3.出席人数要控制在6-8人左右,可以围炉而坐,读得懂彼此的眼神,听得清彼此的话音,缓缓的低低的说,这才是有效社交,使得大家感到温暖,安慰和真正有所得。
我们相约下周六再进行,每个人都出谋划策,我们很有信心一定会越办越好。愿东方之梦的围炉夜话能一直办下去,以“朴实无华去虚化,宁静致远隐沉毅”的艺术格调,和大家话家常的语言,穿越彼此心灵的长长的隧道,寻一处别有洞天的安宁!
差不多11点了,我们才纷纷告辞各自回去。而书院工作人员还在做收尾工作。送秀颖回家路上,我们在车里也热烈的交流,反复回顾今晚的活动。秀颖那句话我最接受:“作为主持人,你要少说多听,多肯定,赞美,就像一个追光灯,照亮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发光。”我说:“那我得要学习,今晚就买一本如何做主持人的书看看。”她笑着说:“人被事情追着走,就能一直都不断学习,是最好的。”我也有同感。
到家快12点了,洗漱毕,赶紧上淘宝买书,看中了《窦文涛的说话之道》,即使不做主持人,看看也挺有趣的。

我们的《围炉夜话》也要说人话。谈话节目是低成本的活动,但对主持人内在功力和话题控制力的要求很高。对于六零后的我们来说:老,是不用养的,因为养不养都会老。学习会老,不学习也会老,还不如去学习,说不定还可以防止老呆呢。(笑)